|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摇鹅毛扇 |
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以之比喻出谋画策。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摇鹅毛扇的,是一个唱傀儡戏的提线的人。” |
| 水净鹅飞 |
比喻人财两失,一无所有。亦比喻民穷财尽。 |
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折:“我则道地北天南,锦营花阵,偎红倚翠,今日个水净鹅飞。” |
| 鹅存礼废 |
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 |
| 水浄鹅飞 |
见“ 水盡鵝飛 ”。 |
|
| 写经换鹅 |
以书写经文来换鹅。形容书法高超。 >> 写经换鹅的故事 |
|
| 鸭步鹅行 |
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我觑不得你(衤肖)宽也那褶下,肚叠胸高,鸭步鹅行。” |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我直恁这般呆!癞蛤蟆怎想吃天鹅肉!” |
| 千里送鹅毛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
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
| 千里寄鹅毛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同“千里送鹅毛”。 |
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
|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得到不能到手的东西。痴心妄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回:“平儿说道:‘癞虾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样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
| 千里送鹅毛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
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
| 鸡声鹅斗 |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
| 鹅毛大雪 |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
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
| 鹅湖之会 |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
| 鹅行鸭步 |
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 |
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3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宗阚,鹅行鸭步怀愚滥。” |
| 鹅王择乳 |
比喻择其上乘精华。 |
水乳同置一器,鹅王仅饮乳汁而留其水。事见《祖庭事苑》卷五。清·钱谦益《与素华禅师书》:“《宗镜》删订,非鹅王择乳不能具此心眼。” |
| 鸡争鹅斗 |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