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爆跳如雷 |
指盛怒的样子。 |
《何典》第十回:“倒塔鬼爆跳如雷道:‘你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 驱雷掣电 |
比喻神通广大。 |
明·孟称舜《娇红记》:“把俺那移星换斗神通显,驱雷掣电灵光现。” |
| 平地风雷 |
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言志》:“若说道董仲舒入朝,公孙弘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 |
| 一雷二闪 |
形容躲避迅速。 |
|
| 驱雷策电 |
比喻神通广大。同“驱雷掣电”。 |
清·丘逢甲《长句赠许仙屏中丞时将归潮州》:“驱雷策电驭水火,碎裂大地分全球。” |
| 暴跳如雷 |
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 暴跳如雷的故事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
| 平地起雷 |
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
| 咆哮如雷 |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
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
| 天打雷劈 |
比喻不得好死。常用作骂人或赌咒的话。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2回:“我在嫂子面前,若有一句谎话,天打雷劈!” |
| 如雷贯耳 |
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如雷贯耳的故事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
| 瓦釜雷鸣 |
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
| 雷令风行 |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孝女》:“雷令风行,极一时之盛。” |
| 陈雷胶漆 |
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重。 >> 陈雷胶漆的故事 |
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后汉书·雷义传》 |
| 五雷轰顶 |
比喻不得好死 |
老舍《龙须沟》:“要是我从中赚一个钱,天上现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轰顶。” |
| 蝉喘雷干 |
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
前蜀·贯休《苦热寄赤松道者》:“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 |
| 欢呼雷动 |
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曾朴《孽海花》第23回:“只听那梨花林边,一个大孩子领了八九个狂童,欢呼雷动。” |
| 雷大雨小 |
比喻说得多,做得少,声势很大,实效很小 |
|
| 天打雷击 |
雷击:雷电杀伤。比喻不得好死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5回:“小人若是哄老爷,小人叫天打雷击了。” |
| 迅雷烈风 |
迅:迅速。迅疾的雷,猛烈的风 |
清·陆士谔《续孽海花》第51回:“那时宫中一番迅雷烈风的举动,宫外尚一点没有知道。” |
| 酣声如雷 |
酣:通“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 欢声如雷 |
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宋·陆游《太液黄鹄歌》:“须臾传召宴公卿,欢声如雷动天地。” |
| 掀雷决电 |
掀:翻动;决:冲破。形容诗文气势宏伟,像驾驭雷电一般 |
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其驱驾气势,若掀雷决电,撑扶于天地之垠。” |
| 雷励风行 |
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今天调卷,明天提人,颇觉雷励风行。” |
| 雷轰电掣 |
轰:象声词,轰响;电掣:电光闪过。形容来势迅猛,使人猝不及防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雷轰电掣弹毙凶僧,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
| 迅雷不及掩耳 |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 |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 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晋·傅玄《傅子·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
| 雷声大 |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
| 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 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前蜀·韦庄《喜迁莺》:“凤衔金榜出门来,平地一声雷。” |
| 疾雷不及掩耳 |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疾雷不及掩耳的故事 |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 不越雷池一步 |
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不敢越过界限,形容拘谨 |
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 |
| 捷雷不及掩耳 |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
《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
| 干打雷不下雨 |
干:空。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 |
老舍《离婚》:“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
| 不敢越雷池一步 |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 |
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
| 烈火轰雷 |
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性子又~似的,煞是不好说话。” |
| 不越雷池 |
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同“不敢越雷池一步”。 |
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
| 雷奔云谲 |
如雷奔行,如云翻卷。 |
清·梅曾亮《陈拜乡诗序》:“今夫水之归壑也,其未至则澎濞汹涌,雷奔云谲,及至于壑则已矣。” |
| 暴躁如雷 |
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 雷鸣瓦釜 |
釜:锅。锅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声势烜赫。 |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
| 雷电交加 |
又是打雷,又是闪电。交加: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或错杂出现。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忽然阴云四合,空中雷电交加,李三身上枷钮尽行脱落。” |
| 大发雷霆 |
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 大发雷霆的故事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 雷惊电绕 |
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 |
宋·何蘧《春渚纪闻·赵德麟跋太白帖》:“虽自九天分派,不与万李同林。步处雷惊电绕,空余翰墨窥寻。” |
| 布鼓雷门 |
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
《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
| 风掣雷行 |
掣:闪过。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 |
清·无名氏《游越南记》:“洋场马路,纵横井井,虽不及上海之平坦,而马车洋车往来络绎,风掣雷行。” |
| 雷厉风飞 |
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部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转乾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
| 风雷火炮 |
形容十分急躁。 |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二回:“上前天我们才到上海,货还没有起完,到了半夜里,忽然宪太太来了,风雷火炮的一阵,马上就要开船,脸上很带点怒色。” |
| 雷厉风行 |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 雷厉风行的故事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
| 雷嗔电怒 |
暴怒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
| 风行雷厉 |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
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钩党严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东溪望忙行边。” |
| 疾如雷电 |
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项羽用兵疾如雷电。” |
| 轰雷贯耳 |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
| 雷霆万钧 |
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 雷霆万钧的故事 |
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
| 鼻息如雷 |
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
| 雷霆之怒 |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雷霆之怒的故事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
| 电闪雷鸣 |
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这主意通过电话就电闪雷鸣一样传遍工地。” |
| 雷动风行 |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雷动风行,天下方如草之偃。” |
| 鬼工雷斧 |
同“鬼斧神工”。 |
明·宋濂《滩哥石砚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电影生新容。” |
| 聚蚊成雷 |
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 聚蚊成雷的故事 |
《汉书·中山靖王传》:“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
| 风雷之变 |
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 风雷之变的故事 |
据《书·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
| 轰雷掣电 |
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真切。” |
| 雷打不动 |
形容态度坚定,不可动摇。也形容严格遵守规定,决不变更。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 |
| 欢声雷动 |
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
唐·令狐楚《贺敕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