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的成语 - 共131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气壮山河 |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 气壮山河的故事 | 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 |
| 一虎不河 |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 河斜月落 | 表示夜将尽。同“河倾月落”。 | 清·洪昇《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去罢。” |
| 阻山带河 | 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 《汉书·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
| 偃鼠饮河 | 比喻所需极有限。 | 《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 气壮河山 |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 唐·张说《序》:“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
| 鼷鼠饮河 | 比喻欲望有限。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 三兽渡河 |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 气吞山河 |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
| 百二关河 |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
| 悬河注火 | 指以河水倾泻于火。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 | 《梁书·武帝纪》:“况拥数州之兵以诛群盗,悬河注火,奚有不灭?” |
| 河汉江淮 | 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 | 明·黄叔初《端正好·寿李如真明府》套曲:“生就的准绳规矩,养成的河汉江淮。” |
| 血流成河 |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 《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
| 香象渡河 |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
| 百二河山 |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
| 鱼烂河决 | 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 |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 百二山河 |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
| 邈若河山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
| 悬河泻火 | 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同“悬河注火”。 | 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二节:“扫荡无余,犹悬河以泻火。” |
| 河海清宴 |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 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
| 悬河泻水 |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 悬河泻水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
| 暴虎冯河 |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 暴虎冯河的故事 |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 河溓海晏 |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 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
| 口似悬河 |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 邈若山河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 邈以山河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 清·谭嗣同《邹砚铭叙》:“而断金之谊,遂邈以山河,可云悲哉!” |
| 锦绣山河 |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 | 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
| 河东狮子 | 旧指妒悍的妇女。 | 明·梅鼎祚《玉合记·砥节》:“吼动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
| 信口开河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信口开河的故事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
| 水牛过河 | 指出露头角,出头露面 | |
| 饮河鼹鼠 |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 | 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饮河鼹鼠愧盈腹,止鲁鶢鶋惭厚享。” |
| 河伯为患 | 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 河伯为患的故事 | |
| 临河欲鱼 | 临:面对;欲:想要。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仍不能如愿以偿 | 《文子·上德》:“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
| 河汉斯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
| 顺口开河 | 犹言信口开河。不假深思,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回:“我原来是私访,为何顺口开河?” |
| 带河厉山 | 带:衣带;河:黄河;厉:通“砺”,磨刀石;山:泰山。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
| 河汉予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 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六章:“倘革命党当时不河汉予言,则后天民国之进行,亦如先天组党之手续,凡归顺之官吏,新进之国民,必当于民国为正心诚意之宣誓。” |
| 笑比河清 |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 《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
| 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
| 气盖山河 |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 | 《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
| 黄河水清 |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
| 河汉吾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 清·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足下上观千古,博观而约取之,当不河汉吾言。” |
| 大好山河 | 山河:指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 | 曹靖华《安得一饮贡河水,九泉长眠愿亦足!》:“云山万里,遥望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天幕遮得连一丝微光也不透。” |
| 长江大河 | 指长江和黄河。形容气势磅礴,奔腾不息 |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书》:“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
| 言若悬河 |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同“言类悬河”。 |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
| 痛抱西河 | 比喻丧子之痛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 被山带河 |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 《战国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
| 西河之痛 | 痛:悲伤。指丧子之痛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 三豕渡河 |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 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
| 流血成河 |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杀的尸横遍野,流血成河,大败亏输。” |
| 河汾门下 | 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 河汾门下的故事 |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
| 恒河之沙 | 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佛教语,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夫死生转毂,因果循环,如恒河之沙,积数不可以测算。” |
| 凭河暴虎 | 凭:从水中走过去;暴:空手搏斗;暴虎:空手打虎。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也比喻勇猛果敢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漫夸他陆地行舟,也何用凌空举鼎,凭河暴虎皆亡命,蝇头蜗角纷争。” |
| 海宴河清 | 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 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宴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
| 江淮河汉 | 指长江、淮河、黄河、汉水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
| 海晏河澄 | 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 | 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海晏河澄二百年,那信鲸鲵吞士女。” |
| 河带山砺 | 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 | 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
| 半壁河山 |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 清·钮琇《觚剩·虎林军营唱和》:“昊《怀古》四首《咏岳忠武》云:‘将军野战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撑。’” |
| 渡河香象 | 渡:横渡江河。大象过河,脚踏河底。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
| 气压山河 |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可正是气压山河百二雄……” |
| 跳到黄河洗不清 |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7回:“武姑子也已全招认,你叫我跳到黄河洗不清。” |
| 河海不择细流 |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 《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井水不犯河水 | 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
| 河水不洗船 |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你还问声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洗船。” |
| 江水不犯河水 | 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 |
| 中河失舟 |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
| 溃敌如决河 | 溃:散,乱。溃败的敌人像河水冲决堤坝一样 | 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尊彼前茅,追奔若顺海,乘兹破竹,溃敌如决河。” |
| 河东狮子吼 | 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 河东狮子吼的故事 |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 跳在黄河洗不清 |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分了!” |
| 跳进黄河洗不清 |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
| 河涸海干 |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 《三峡五义》第五五回:“谁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说菜是剩下的,酒是浑的,坛子也摔了,盘子碗也砸了,还骂了个河涸海干。” |
| 河水不犯井水 | 比喻互不干犯。 | 鲁迅《从与说起》:“而另一方面周瘦鹃在自己编的内说各种副刊有各种副刊的特性,作河水不犯井水之论。” |
| 俟河之清 |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
| 摸着石头过河 | 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水浅的时候,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
| 山河表里 | 形容形势险要。 >> 山河表里的故事 |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 山河易改 |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 不到黄河心不死 |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 泥船渡河 | 坐泥土做的船过河。比喻非常危险。 | 《三慧经》:“人在世间,譬如乘泥船渡河。” |
| 过河卒子 | 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过了河之后可以横着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 张友鸾《秦淮粉墨图》第62回:“这是‘做了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的时候呀!” |
| 砺带河山 |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
| 口若悬河 |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 口若悬河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
| 辨如悬河 |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 金·王若虚《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
| 河清社鸣 | 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 《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
| 砺山带河 |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 滴水成河 | 比喻积少成多。 | 周立波《山乡世变》上一:“几年过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里以有几块花边了。” |
| 河目海口 |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 《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
| 河奔海聚 |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 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竭浩荡,河奔海聚。” |
| 过河拆桥 |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 过河拆桥的故事 |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
| 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
| 河倾月落 | 表示夜将尽。 | 元·陈樵《月放过赋》:“河倾月落,馀欢未歇。” |
| 河鱼天雁 |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
| 不废江河 |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 河鱼腹疾 | 指腹泻。 >> 河鱼腹疾的故事 |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
| 河汉无极 | 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 《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 |
| 砺岳盟河 | 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同“砺带河山”。 | 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夷凶勘难,尔既立于殊庸;砺岳盟河,予岂忘于丰报。” |
| 河鱼之疾 | 河鱼: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指腹泻。 >> 河鱼之疾的故事 |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
| 河清海宴 |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 |
| 河梁携手 | 河梁:桥。指送别。 | 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
| 恒河一沙 | 比喻极其渺小。 | 清·各邦额《夜谭随录·宋秀才》:“宋阴念一身蜩寄世间,真如恒河一沙,沧海一粟。” |
| 河山带砺 |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 河同水密 |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故意欲责秀姑,却教秀姑引得贵以塞其口。彼此河同水密,各不相瞒。” |
| 河清三日 | 为升平祥瑞的预兆。 |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
| 河清云庆 | 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 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河清云庆,祥光烛天。” |
| 恒河沙数 |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 《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
| 河清难俟 |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 河清难俟的故事 | 《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
| 河清海晏 |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 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
| 江河日下 |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 清·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清·宗山《词学集成序》:“词之为道,自李唐沿及两宋,滥觞厥制,渐至纷纭歧出,有江河日下之慨。” |
| 担雪填河 | 挑雪去填塞河。比喻徒劳无功。 | 《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 |
| 江河行地 | 象江河在陆地上奔流一样。比喻确切不可改变。 | 清 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 |
| 锦绣河山 |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 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
| 倒峡泻河 | 比喻文笔酣暢,气势磅礴。 |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笔,拈在手中,便如龙飞凤舞,落在纸上,便如倒峡泻河,真有扫千军万马之势。” |
| 河清人寿 | 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之极言人之长寿。 | 清·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词之二:“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
| 后海先河 |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 语出《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
| 涓滴成河 |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河流。形容积少成多。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无。” |
| 河清海竭 | 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 《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小臣莫效于鸿毛,穿街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
| 济河焚舟 | 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 >> 济河焚舟的故事 | 《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
| 带砺山河 |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 口如悬河 |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 口如悬河的故事 |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
| 还我河山 |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
因篇幅关系,河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