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的成语 - 共486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万一有些山高水低,有甚把臂,那原聘还了一半,也算是他们忠厚了。”
山木自寇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跋履山川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逾山越海 越过山海。指长途跋涉。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猿穴坏山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名山大川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气壮山河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 气壮山河的故事 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
山节藻棁 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西汉·戴圣《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
宝山空回 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游山玩水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山穷水断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 名落孙山的故事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山童石烂 指山无草木,石头腐烂。比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欢会誓》:“山童石烂,言则可诞;山崇石坚,此言不愆。”
日薄西山 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阳煦山立 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山高水险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西天拜佛走一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众喣漂山 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深山穷谷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移山拔海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文章山斗 指文章为人所宗仰。 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使蚊负山 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水远山遥 指路程遥远。 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 水漫金山的故事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山吟泽唱 指山歌民谣。 明·吴承恩《序》:“夫兔人葛妇,不班于黼芾;山吟泽唱,无谓于律吕。”
阻山带河 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汉书·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纵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 纵虎归山的故事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泰山压卵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 泰山压卵的故事 《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政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山阴乘兴 后指访友。 >> 山阴乘兴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移山回海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南宫词纪·题情·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气壮河山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唐·张说《序》:“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如山压卵 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刘崇乌合之众,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枕山襟海 靠山依海。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水穷山尽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水宿山行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拄笏看山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高山流水的故事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穷山恶水 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水满金山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同“水漫金山”。 >> 水满金山的故事 [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
模山范水 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
山崩地坼 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 《宋书·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仙山琼阁 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 仙山琼阁的故事 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云雨巫山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山摇地动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怀山襄陵 指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巴山越岭 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山重水复 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山芙蓉 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异史氏曰:‘得远山芙蓉,与共四壁,与以南面王岂易哉?’”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拄颊看山 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 宋·范成大《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颊看山意最真。”
深山穷林 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唐·柳宗元《零都郡复乳穴记》:“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冰雪之所储,豺虎之所庐。”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晋书·孙统传》:“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气涌如山 形容恼怒到极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东山复起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同“东山再起”。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山穷水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 山穷水尽的故事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巫山洛浦 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秀水明山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堑山堙谷 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 《史记·秦始皇本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直通之。”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山积波委 指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 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三卷:“后邀钜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万计。”
观山翫水 犹言游山玩水。《五灯会元·法眼宗·宝塔绍岩禅师》:“諸仁者還明心也未?莫不是語言譚笑時……觀山翫水時,耳目絶對時,是汝心否?”
山公倒载 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 山公倒载的故事 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未要追。 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
山峙渊渟 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
日落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上唐书·音乐志》:“‘栖鸟夜飞’,沈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铜山金穴 比喻极其富有。 清·蒋士铨《临川梦·访梦》:“少甚獐头鼠目,拥着铜山金穴,驷马高车?”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深山老林 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秦牧《莽原语丝》:“还有些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采木耳,摘蘑菇。”
山鸣谷应 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宋·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深山幽谷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铜山铁壁 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 《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南山铁案 指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典出《新唐书·李元纮传》:“元纮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山溜穿石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深山长谷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宋·曾巩《南轩记》:“此吾之所以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青山一发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披发入山 指离开俗世而隐居。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尸山血海 形容杀人之多。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山崩海啸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升山采珠 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后汉书·刘玄传》:“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移山填海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邈若河山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铁证如山 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 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十八张冤状在此,铁证如山,老贼还有何辩!”
山陬海澨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啸聚山林 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泰山磐石 比喻安定稳固。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临水登山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山川米聚 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山阴夜雪 犹言山阴乘兴。后指访友。 >> 山阴夜雪的故事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诗
漫山塞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同“漫山遍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动三军,漫山塞野,尽至新野下寨。”
指山说磨 比喻错此说彼。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
枕山栖谷 比喻过隐居生活。 《后汉书·黄琼传》:“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
他山攻错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野蔌山肴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游山玩景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同“游山玩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
死重泰山 比喻死得光荣。 >> 死重泰山的故事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山眉水眼 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藏诸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山崩地裂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山穷水绝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宋·陆游《冬夜吟》:“饥鸿病鹤自天寐,山穷水绝谁为邻。”
山崩钟应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 山崩钟应的故事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爬山涉水 形容路途艰辛。 范金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栉风沐雨。”
泰山压顶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因篇幅关系,山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