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盲人摸象 |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 盲人摸象的故事 |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 太平无象 |
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
《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
| 众盲摸象 |
许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说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说象一堵墙,摸到象尾的说象一条蛇,互相争论不休。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 忘象得意 |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 |
南朝·齐·刘邙《答竟陵王子良书》:“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
| 瞎子摸象 |
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 瞎子摸象的故事 |
不弄清楚,而要判断这经济的总趋势,岂不等于瞎子摸象? 李劼人《天魔舞》第26章 |
| 遗风余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
| 万象更新 |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
| 香象渡河 |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
| 象齿焚身 |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
| 象箸玉杯 |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
《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史记·宋微子世家》:“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
| 象牙之塔 |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
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
| 象简乌纱 |
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 |
明·冯惟敏《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把象简乌纱收拾起,打扮出村翁的风致,拜谢当今圣主赐臣归。” |
| 无可比象 |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1卷:“焕彻如寒霜素雪之状,又似钟乳垂穗之形,五色备具,无可比象。” |
| 遗风馀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
| 万象森罗 |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
《景德传灯录》:“森罗万象,总在遮一碗里。” |
| 险象迭生 |
接二连三地发生危险。迭:一个接一个的。比喻途中的危险很多 |
|
| 巴蛇吞象 |
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得无厌。 >> 巴蛇吞象的故事 |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山海经·海内南经》 |
| 一蛇吞象 |
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 一蛇吞象的故事 |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战国·楚·屈原《天问》 |
| 气象一新 |
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忽然看见三官气象一新,唬了一跳,飞风报与老鸨。” |
| 众人摸象 |
比喻看问题总是以偏概全 |
|
| 万象包罗 |
象:形状,样子;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罗:捕鸟的网;包罗:容纳。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万象包罗为一处,方知截教有鸿蒙。” |
| 曹冲称象 |
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 曹冲称象的故事 |
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
| 包罗万象 |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
《黄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 |
| 象形夺名 |
夺:决定。依照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决定它的名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
| 朱衣象笏 |
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作记事。身着红袍,手执牙笏。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
唐·韩愈《送殷员外便回鹘序》:“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
| 苞笼万象 |
苞:通“包”,包含;笼:收罗;象:形状,样子。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
隋·刘善经《四声论》:“夫四声者,无响不到,不言不摄,总括三才,苞笼万象。” |
| 蛮笺象管 |
高丽 或 蜀 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泛指名贵的纸笔。 五代 刘兼 《春宴河亭》诗:“蠻箋象管休凝思,且放春心入醉鄉。”亦作“ 蠻牋象管 ”。 唐 罗隐 《清溪江令公宅》诗:“蠻牋象管夜深時,曾賦 陳 宫第一詩。” 宋 李彭老 《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後》词:“蠻牋象管寫新聲,幾番曾試瓊壺觖。” |
|
| 铸鼎象物 |
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
| 渡河香象 |
渡:横渡江河。大象过河,脚踏河底。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
| 象煞有介事 |
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
茅盾《子夜》:“屠维岳的法宝就是说大话,象煞有介事,满嘴的有办法,有把握!” |
| 狮象搏兔 |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
清·黄宗羲《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
|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 像模象样 |
1.郑重;隆重。《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番調動,老爺可必得像模像樣答上頭的情纔使得呢。”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小镇到处都在盘算和议论着,怎样象模象样地给将军送行。”2.合格。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婆婆妈妈的一些办法,看待学生象看待自己的女儿或媳妇,唠叨一阵,又温存一阵,哪里象个象模象样的校长!”3.体面好看。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从前姓宋的走出一个人来,都是象模象样,有貌有礼的。” |
|
|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
《元曲选·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 合眼摸象 |
闭着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上》:“山谷云:‘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后来学诗者,虽时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随所触体得一处。’” |
| 超以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 得意忘象 |
指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
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 拔犀擢象 |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
宋·王洋《与丞相论郑武子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鲜如克(郑武子)。” |
| 超然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