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蛇的成语 - 共87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笔底龙蛇 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蛇蝎心肠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握蛇骑虎 比喻处境极险恶。 >> 握蛇骑虎的故事 《魏书·彭城王传》:“彦和手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长虺成蛇 虺:小蛇,毒蛇。指养奸遗患。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后患。 《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蛇头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忽听见门声一响,早有一个蛇头鼠眼,满脸胡须,又矮又胖的丑汉子走进来。”
龙蛇飞动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 龙蛇飞动的故事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 蛇影杯弓的故事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 牛鬼蛇神的故事 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虚与委蛇 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 虚与委蛇的故事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膝语蛇行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岁在龙蛇 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 《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贪蛇忘尾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蛇蝎为心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杯弓蛇影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为蛇添足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同“为蛇画足”。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此论为蛇添足,又岂自然而然之道哉?”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蛇螫断腕 螫:蜂、蝎等刺人。比喻小害能坏大事 清·钱谦益《向言下》:“蛇螫断腕,蛇穴坏堤,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
蛇雀之报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蛇雀之报的故事 宋·欧阳修《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蛇盘鬼附 盘:通“蟠”,回绕,屈曲;附:依附。比喻互相勾结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诗文论于肃愍是非》:“呜呼!自昔权奸将有所不利于忠勋之臣,则必内置腹心,外张羽翼,蛇盘鬼附,相与无间,而后得以逞焉。”
蛇灰蚓线 蚓:蚯蚓。指蛇和蚯蚓爬行留下的痕迹。比喻有线索可循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
蝉蜕蛇解 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蛇蟠蚓结 蟠:回绕,屈曲;蚓:蚯蚓。比喻互相勾结 明·宋濂《题司马公手帖后》:“当时是,章惇、蔡确、黄履,邢恕等蛇蟠蚓结,牢不可解。”
蛇神牛鬼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清·李必恒《谒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韵作歌》:“楚俗纷纷竟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
巴蛇吞象 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得无厌。 >> 巴蛇吞象的故事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山海经·海内南经》
杯蛇鬼车 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蛇头蝎尾 指蛇蝎之毒。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唐·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诗:“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蛇毛马角 蛇生毛,马出角。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比喻有名无实者 章炳麟《王天论》:“国家者如机关木人,有作用而无自性,如蛇毛马角,有名言而非实存。”
蛇杯弓影 错误地认为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是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蛇杯弓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蛇鼠横行 比喻恶人得势、胡作非为
走蚓惊蛇 蚓:蚯蚓。跑着的蚯蚓,惊走的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元·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
蛇行鼠步 步:步行。形容谨小慎微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乔回头》:“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
一蛇吞象 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 一蛇吞象的故事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战国·楚·屈原《天问》
涸泽之蛇 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 涸泽之蛇的故事 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引蛇出洞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螳螂捕蛇 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以弱制强。 >> 螳螂捕蛇的故事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蛇珠雀环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蛇珠雀环的故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小人之说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佛心蛇口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壁间蛇影 犹“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记述。
虚为委蛇 虚:表面的;委蛇:敷衍。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孙中山《和平统一之通电》:“而冀诸公相与为实践,以矫虚为委蛇之失。”
斩蛇逐鹿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指群雄角逐,争夺天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乃前,拔剑击斩蛇。”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蛇行鳞潜 鳞:代指鱼;潜:没水。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 汪东《刺客校军人论》:“刺客者,怀弹丸,倅匕首,蛇行鳞潜,如螳螂捕蝉,恐其有警而飞翔。”
杯蛇幻影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后汉书·冯衍传》:“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地头蛇 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行行蛇蚓 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难以辨认。 《晋书·王羲之传》:“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利登《野农谣》诗:“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一朝被蛇咬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
一字长蛇阵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蝮蛇螫手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壮士解其腕。”
打蛇打七寸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打草蛇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 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故事 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
恶龙不斗地头蛇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蛇化为龙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不辨龙蛇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蛇无头不行 行:走。比喻一个集体没有带头的就行动不起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大都弃城逃生,各走各路。”
一夜被蛇咬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光景。”
一年被蛇咬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的故事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一着被蛇咬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风了断井索。’”
一年被蛇咬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一度著蛇咬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杯影蛇弓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一年被蛇咬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龙蛇飞舞 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佛口蛇心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画蛇著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唐·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草蛇灰线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封豕长蛇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 封豕长蛇的故事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打草惊蛇 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 打草惊蛇的故事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灵蛇之珠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弓影杯蛇 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 飞鸟惊蛇的故事 《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 笔走龙蛇的故事 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龙鬼蛇神 比喻奇诡怪僻。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说·铁崖先生杨维桢》:“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 虎头蛇尾的故事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春蛇秋蚓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龙屈蛇伸 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清·陈恭尹《送雪公归耕苍梧歌》:“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
封豨修蛇 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长蛇”。 《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龙头蛇尾 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如在欧公文集序,先说得许多天来底大,恁地好了,到结束处,却只如此,盖不止龙头蛇尾矣。”
长蛇封豕 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宋·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毒蛇猛兽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在人同兽争的时代,因为不知道何时有毒蛇猛兽来犯,所以人类时时刻刻不知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