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雕虫薄技 |
犹言雕虫小技。 |
清·陈维崧《满庭芳·赠表兄万大士》词:“少日亲情,两家中表,羊车竞戏阶前,雕虫薄技,里塾又随肩。” |
| 猿鹤虫沙 |
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
《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似飞。” |
| 物腐虫生 |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 物腐虫生的故事 |
《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宋·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
| 狼虫虎豹 |
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转过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 |
| 没毛大虫 |
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凶猛的人或事物。 |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这一把无情毒火,岂非是没毛大虫。” |
| 无毛大虫 |
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光从表面不易看破的凶恶之物。 |
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四件事无毛大虫,再休与酒色财气相逢。” |
| 虫沙猿鹤 |
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
| 虫鱼之学 |
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
唐·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
| 鼠肝虫臂 |
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 鼠肝虫臂的故事 |
《庄子·大宗师》:“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
| 雕虫刻篆 |
比喻词章小技。同“雕虫篆刻”。 |
明·高濂《玉簪记·下第》:“不须泪涟。有日眉扬额点,且自雕虫刻篆,我这里尽清闲。” |
| 夏虫朝菌 |
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
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又《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 夏虫语冰 |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 夏虫疑冰 |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 鼠啮虫穿 |
指鼠咬虫蛀。 |
|
| 雕虫末技 |
犹言雕虫小技。亦作“雕虫末伎”。 |
清·纳兰性德《赋论》:“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扬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 |
| 虫叶成字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昭帝 時, 上林苑 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 病已 , 汉宣帝 名。后以“蟲葉成字”指称谶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説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 孔氏 。” |
|
| 彫虫小技 |
指刻意雕琢词章的微小技能。 |
|
| 虫言鸟迹 |
上古的语言文字。借指上古时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自古蟲言鳥跡,混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
|
| 虫鸣螽跃 |
螽:螽斯,昆虫名。草虫鸣叫螽斯跳 |
《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
| 虫臂拒辙 |
拒:抵抗;辙:车轮痕迹,指车。比喻以小敌大,力量悬殊 |
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虫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 |
| 虫书鸟篆 |
书:字体。字体像鸟虫。借指外国文字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说有位洋老爷拜会大人。” |
| 彫虫篆刻 |
虫书、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西汉时蒙童所习。以之喻词章小技。 |
|
| 篆刻虫雕 |
比喻使小技 |
姚锡钧《论诗绝句》:“篆刻虫雕笑壮夫,凿山铸铁叹阳湖。” |
| 蛛丝虫迹 |
蜘蛛的细丝,虫子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9回:“蛛丝虫迹,屋漏蜗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何如。” |
| 虎豹狼虫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吓得磕头礼拜。” |
| 鸟迹虫丝 |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 |
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
| 虫书鸟迹 |
指古代的鸟虫书。借指变化莫测、难以辨认的书体。 明 李东阳 《答罗明仲草书歌》:“ 紫陽 之書冠今古,其大如斗小者巵,蟲書鳥跡不復識。” |
|
| 虫臂鼠肝 |
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
《庄子·大宗师》:“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
| 蠹书虫 |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
| 糊涂虫 |
不明事理的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云岫这东西,不给他两句,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 |
| 百足之虫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唐·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 夏虫不可以语冰 |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 夏虫不可言冰 |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回:“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
| 夏虫不可语冰 |
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 百足之虫 |
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
| 百足之虫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
| 百足之虫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 夏虫不可语寒 |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
| 应声虫 |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 应声虫的故事 |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
| 寄生虫 |
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上的动物。比喻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靠别人为生的人 |
梁遇春《黑暗》:“而名士们一向是靠欺骗奸滑为生,一面骂俗物,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虫,养成中国历来文人只图小便宜的习气。” |
| 百足之虫 |
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
| 百足之虫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文选·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
| 鸡虫得丧 |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同“鸡虫得失”。 |
清·蒋士铨《临川梦·不梦》:“鸡虫得丧成恩怨,鸟鼠因缘见短长。” |
| 肚里蛔虫 |
蛔虫因寄生在人的肠胃中,故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心里活动知道得十分清楚。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你是你爹肚里蛔虫。” |
| 雕虫篆刻 |
比喻词章小技。 |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按,“虫”指虫书,“刻”指刻符,各为一种字体。 |
| 鸡虫得失 |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 鸡虫得失的故事 |
唐·杜甫《缚鸡行》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
| 雕虫小艺 |
犹言雕虫小技。 |
南朝·梁·沈约《序》:“雕虫小艺,无累大道。” |
| 百足之虫 |
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也指某一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
明·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 |
| 雕虫小技 |
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 雕虫小技的故事 |
《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
| 蓼虫忘辛 |
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
《文选·王粲(七哀)》:“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咨。”晋·左思《魏都赋》“习蓼虫之辛,玩进退之维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