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皮里春秋 |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 皮里春秋的故事 |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
| 千秋万代 |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
| 秋色平分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 秋月寒江 |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
| 秋毫无犯 |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秋毫无犯的故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
| 月旦春秋 |
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
《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
| 临去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 秋扇见捐 |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
汉·班婕妤《怨歌行》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 秋实春华 |
比喻德行和才华。 |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参见“春华秋实”。 |
| 秋毫勿犯 |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
《北史·隋纪下·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
| 秋风落叶 |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
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
| 霜气横秋 |
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
|
| 秋行夏令 |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
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
| 千秋万岁 |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 千秋万岁的故事 |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
| 一字千秋 |
指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 一日三秋 |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 一日三秋的故事 |
《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 秋收东藏 |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 望秋先零 |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 望秋先零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
| 微察秋毫 |
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
| 秋风扫叶 |
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
| 秋月春风 |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
| 月过中秋 |
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 |
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 |
| 秋毫之末 |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 秋后算帐 |
指秋收以后结清欠帐。比喻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后算帐,本来挺明白的事最后也不明白了。” |
| 秋收冬藏 |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
| 春夏秋冬 |
指四季或一年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
| 黑不溜秋 |
形容黑得很难看 |
梁实秋《喝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
| 望秋先陨 |
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
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
| 秋风萧瑟 |
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②冷落;凄凉;悲凉的气氛;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
本词语出曹操《观沧海》 |
| 万岁千秋 |
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
《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
| 叶落归秋 |
树叶在秋天飘落。比喻事物有一定归宿 |
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曲:“美眷爱,俏伴侣。叶落归秋,花生满路。” |
| 秋风过耳 |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 秋风过耳的故事 |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 千秋大业 |
长久的、伟大的功业或事业 |
欧阳山《苦斗》:“可是如今谋虑万利进出口公司的千秋大业,谋虑东昌行目前对于东洋货物该采取什么方针这些大事,已经招架不来。” |
| 春来秋去 |
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
| 秋去冬来 |
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 |
| 不知春秋 |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 贻笑千秋 |
贻:遗留。给千秋万代的人留下笑柄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7回:“到底甘尽苦来,一身不保,落得贻笑千秋。” |
| 千秋之后 |
人死后的婉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 |
| 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 |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 春祈秋报 |
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 |
《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 |
| 秋草人情 |
形容人情冷漠,如同日益枯黄的秋草一样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浮云世态纷纷恋,秋草人情日日疏。” |
| 晴云秋月 |
晴天的白云,秋天的月亮。比喻人性格爽朗,胸襟高洁 |
《宋史·文同传》:“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
| 春韭秋菘 |
韭:韭菜;菘:一种阔叶蔬菜。泛指时新菜蔬 |
《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
| 秋豪之末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
| 秋狝春苗 |
狝:杀;苗:为苗除害。秋天狩猎,春天为护苗而猎兽。比喻大规模扫荡敌军或盗匪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蓃夏苗,秋狝春苗。” |
| 秋水盈盈 |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同“秋波盈盈”。 |
秦牧《艺海拾贝·神速的剪影》;“通过这二十几个字,一个雪肤花貎、十指纤纤、唇红齿白、云鬓蛾眉、秋水盈盈、嫣然含笑的古代美女的形象,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
| 秋水伊人 |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 盈盈秋水 |
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
| 叶落知秋 |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
| 社燕秋鸿 |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
|
| 秋波盈盈 |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
| 疾风扫秋叶 |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 疾风扫秋叶的故事 |
《资治通鉴·晋记·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
| 万载千秋 |
指经历年代极久远。同“万代千秋”。 |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
| 秋毫见捐 |
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早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
|
| 秋高气肃 |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
宋·张抡《醉落魄·咏秋》词之四:“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
| 明察秋毫 |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危急存亡之秋 |
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
|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 明察秋毫之末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秋风扫落叶 |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 秋风扫落叶的故事 |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
| 春秋责备贤者 |
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 |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
| 当为秋霜 |
槛:关家畜的栅栏。指应当成为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荆书与东海王疆曰:‘当为秋霜,无为槛羊。’” |
| 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
| 秋高气和 |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
| 春秋无义战 |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
| 春秋鼎盛 |
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 |
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 |
| 落叶知秋 |
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
| 春生秋杀 |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
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
| 春华秋实 |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
《后汉书》第五十二卷:“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
| 洞察秋毫 |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春花秋月 |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 春花秋月的故事 |
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春露秋霜 |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
| 春秋笔法 |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 华屋秋墟 |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
| 多故之秋 |
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
《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难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量才复用。” |
| 暗送秋波 |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 暗送秋波的故事 |
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
| 利析秋毫 |
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
《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
| 多事之秋 |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
| 老气横秋 |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 老气横秋的故事 |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
| 富于春秋 |
指年少,年轻。 |
《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
| 独有千秋 |
独具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可以流传千古。 |
清·张履《学箴示诸生》:“何穷何通?何得何丧?独有千秋,斯志必抗。” |
| 各有千秋 |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 各有千秋的故事 |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 |
| 华星秋月 |
如秋月那样清澈明朗,像星星那样闪闪发光。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
|
| 春蛙秋蝉 |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
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
| 春蚓秋蛇 |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
| 春去秋来 |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
| 春蛇秋蚓 |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
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
| 百岁千秋 |
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
| 春兰秋菊 |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
| 冰壸秋月 |
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
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
| 春花秋实 |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