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的成语 - 共259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逾山越海 越过山海。指长途跋涉。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 天涯海角的故事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以蠡测海 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潘江陆海 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 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苏海韩潮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出苏海韩潮。”
移山拔海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众川赴海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隋书·音乐志中》:“天覆地载,成以四时。惟皇是则,比大于兹。群星拱极,众川赴海。万宇骏奔, 一朝咸在。”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四海他人 指没有亲戚关系。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海立云垂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移山回海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南宫词纪·题情·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众流归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唐·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枕山襟海 靠山依海。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 《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天空海阔 ①指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 宋·汤恢《满江红》词:“酒醒香销人自瘦,天空海阔春无极。”清·顾炎武《答子德书》:“要希馀光下被,俾暮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阔之间,尤为知己之爱也。”清·高凤翰《砚史》:“墨乡磅礴,天空海阔。”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四海昇平 指天下太平。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宽洪海量 形容度量大,能容人。同“宽宏大量”。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时清海宴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衔沙填海 犹言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 衔沙填海的故事 衔沙填海志,炼石补天情。 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诗
气吞湖海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珠沉沧海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常和“回头是岸”连用。 元·无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名扬四海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尸山血海 形容杀人之多。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山崩海啸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移山填海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山陬海澨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汪洋大海 汪洋: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
情深似海 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河海清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量如江海 比喻度量非常大。 元·董君瑞《般涉调·哨遍》:“你是多少人称赞,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河溓海晏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 恨海难填的故事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海盟山呪 犹言海誓山盟。 明 梁辰鱼 《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呪,都隨一江逝水東流。”
投山窜海 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
如堕烟海 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山珍海味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石泐海枯 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清·倪会鼎《与人书》:“倘邀数行,与贵通家商此数种,传之通邑大都,此为寿我先人,虽石泐海枯,义存无斁。”
江翻海搅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 四海为家的故事 《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山行海宿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指行旅艰险。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石烂海枯 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清·王维城《新乐府》之二:“报施适当非为过,虎头蛇尾事可耻,石烂海枯团体固。”
乘桴浮海 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鲁连蹈海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 鲁连蹈海的故事 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情天孽海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目空四海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石沈大海 见“ 石沉大海 ”。
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石投大海 石投海中迅速没入,比喻毫无反响或杳无音信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0回:“吕岳闻杨瑨之言,如石投大海,半晌无言。”
冤沉海底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难得到昭雪。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还图个报仇雪耻,不道这贼原放我不过。我死也罢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铸山煑海 《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 有 豫章郡 銅山, 濞 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煑海水爲鹽。”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后用“鑄山煑海”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宋 苏轼 《表忠观碑》:“而 吴 越 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煑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宋 李纲 《理财论上》:“徵商榷酤,鑄山煑海,平準市易,香礬茶課之所取,不爲不多也。”
飘洋过海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瓮天蠡海 自瓮窥天,以瓢测海。比喻识见短浅。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
人海战术 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四海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山珍海胥 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 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苦海无涯 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金·长筌子《百宝妆》词:“苦海无涯,生灭甚时彻。”
恩深似海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涉海登山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纵横四海 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 《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海外扶余 指遥远的外国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孔子家语·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大胆海口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海内澹然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山陬海筮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精禽填海 精禽: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灵魂化作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填东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 精禽填海的故事 精禽填海,斥鷃笑其大愚;杜宇啼枝,行人闻而堕泪。 梁启超《新罗马》楔子
生死苦海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学海无边 学海:知识;边:边际。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潘陆江海 陆:晋代诗人陆机;潘:晋代诗人潘岳。比喻有文才的人 唐·陈子良《辨正论序》:“郁郁闲缛锦之文,飘飘竦陵之气,班贾金玉,未可同年,潘陆江海,宁堪方驾。”
血海冤仇 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清·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愁海无涯 涯:边际。忧愁像无边的大海一样。形容十分悲愁 唐·孟郊《招文士饮》:“醒时不可过,愁海浩无涯。”
湖海飘零 飘零:飘泊。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血海尸山 血海: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伤亡十分惨重 明·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
江海同归 归:归宿。百海千江最终都流归大海。形容殊途同归 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春光如海 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不知什么地方送来蜜蜂的嗡嗡声,似乎带着花和香气;正所谓春光如海呢!”
海涵地负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山高海深 比喻恩情深厚
转海回天 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同“转日回天”。 宋·秦观《代参寥与锺山实启》:“扣角负鼎,无羡昔人;转海回天,复闻今日。”
江海之士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无边苦海 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明·许三阶《节侠记·订访》:“打破了几座愁城,跳出那无边苦海。”
架海擎天 架海:横跨大海;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 元·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他是个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执戟小人哉。”
情深如海 形容感情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义山恩海 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 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大海一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无从寻觅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这王珣踪迹无方,分明大海一针,何从捞摸。”
海波不惊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搅海翻天 搅:搅拌;翻:反转。比喻力量声势极其壮大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两人搅海翻天,只是打得高兴,周智在旁只叫‘利害!’”
浩若烟海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孽海情天 孽:罪孽。罪孽的渊海,情欲的天国。指青年男女深溺于爱情造下的罪孽境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着四个大字‘孽海情天’。”
湖吃海喝 放肆地大吃大喝
扶余海外 指遥远的外国 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海岱清士 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凭山负海 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凭山负海,东南都会,富庶之邦。”
山奔海立 像高山飞奔,似大海竖起。形容气势浩大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
海宴河清 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宴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刀山血海 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卷:“有等恶人,受罪如刀山血海,拔舌油锅……诸般罪孽。”
浮泛江海 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晋书·谢安传论》:“啸咏山林,浮泛江海。”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茫茫苦海 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苦海:苦难深重如海。无穷无尽的苦难。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江海之学 学:学识,学问。如江海般浩瀚无边的学识。比喻学识渊博 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学,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门弄斧。”
摧山搅海 摧:毁坏;搅:搅动。能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威力和声势很大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到来日战鼓连天,喊声振地,猛烈神摧山搅海,连珠炮有似轰雷。”
海晏河澄 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 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海晏河澄二百年,那信鲸鲵吞士女。”
情天泪海 形容一味沉溺于感伤的爱情世界 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取无数高领窄袖花冠长裙之新人物,相与歌泣,于情天泪海之世界。”

因篇幅关系,海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