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七穿八洞 |
形容破旧不堪。 |
|
| 洞心骇耳 |
形容使人震惊。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
| 钻天打洞 |
比喻利用一切机会钻营。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那边渔阳伯与郭掌柜摩拳擦掌的时候,正这边庄稚燕替章凤孙钻天打洞的当儿。” |
| 洞心骇目 |
形容使人惊异。 |
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
| 一洞之网 |
只有一个洞的网。 >> 一洞之网的故事 |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
| 花烛洞房 |
花烛:彩色蜡烛;洞房:深邃的房,指新婚夫妇的卧室。深室里点燃有龙凤图案装饰的蜡烛。形容结婚的欢乐景象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到晚来月射的破窑明,风刮的蒲帘响,便是俺花烛洞房。” |
| 钻洞觅缝 |
比喻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 |
茅盾《子夜》十一:“做公债的人那一个不在那里钻洞觅缝探听老赵的手法呢!” 又十六:“一下里他那好像冻僵了的心重复生气蓬勃,能够出主意,能够钻洞觅缝找门路了。” |
| 门户洞开 |
门户:房屋的出入处。比喻险要的地方。大门完全敞开,无遮无拦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13章:“派到中国来的间谍可以化装成旅行家或者利用其它名义,在这个门户洞开的国度里以‘贵宾’的身份出现。” |
| 引蛇出洞 |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
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
| 洞见其奸 |
洞:洞察,洞悉;奸:奸伪。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能力强,看问题敏锐 |
《元史·许衡传》:“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 |
| 洞悉其奸 |
洞:洞察,洞悉;奸:奸伪。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能力强,看问题敏锐 |
明·沈德符《野获编·列朝·庙议献谄不用》:“甫出口,而上已洞悉其奸,斥逐不已。” |
| 洞见肺腑 |
洞见:透彻地看见;肺腑:内心。清清楚楚地看见内心世界。形容诚恳坦白 |
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愬复能待以厚礼,示以赤诚,言笑无间,洞见肺腑。” |
| 洞见底蕴 |
洞:深入,透彻;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
宋·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检核,洞见底蕴,不胜钦叹。” |
| 洞悉无遗 |
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
| 洞悉底蕴 |
洞:深入,透彻;悉:知道;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
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十兰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 |
| 洞如观火 |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同“洞若观火”。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
| 空空洞洞 |
空虚,空无所有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9回:“庭中空空洞洞,不设一物,惟种一株大桂树,树下放一个捣药的玉杵臼,臼旁养一个白色兔儿。” |
| 狗咬吕洞宾 |
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 狗咬吕洞宾的故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
| 无底洞 |
无法填满的洞。比喻满足不了的物质要求或者做不完的事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6回:“罗子富与姚季莼两人合摆个庄,不限杯数,自称为‘无底洞’,大家都不服。” |
| 洞洞灟灟 |
混沌无定形貌。《淮南子·天文训》:“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 高诱 注:“馮、翼、洞、灟,無形之貌。” |
|
| 塞狗洞 |
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5回:“我有三万银子,我大八成的道台都可捐得了。我为什么拿钱塞狗洞!” |
| 光明洞彻 |
明亮通透 |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
| 林寒洞肃 |
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
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 洞察秋毫 |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洞察一切 |
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
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
| 福地洞天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
| 洞房花烛 |
形容结婚的景象。 |
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
| 洞鉴废兴 |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
《魏书·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不克以不?” |
| 洞察其奸 |
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 |
| 洞彻事理 |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
|
| 洞天福地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
| 洞见症结 |
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 洞见症结的故事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
| 洞幽察微 |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
|
| 洞中肯綮 |
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 |
《元史·韩性传》:“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开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
| 洞若观火 |
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
| 空洞无物 |
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 空洞无物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
| 洞幽烛远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
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
| 洞烛其奸 |
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 洞烛其奸的故事 |
(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明史·董传策传》 |
| 洞幽烛微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
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