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的成语 - 共423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万一有些山高水低,有甚把臂,那原聘还了一半,也算是他们忠厚了。”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似水流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水清无鱼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落归槽 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转眼就是腊月,水落归槽,河工也就合龙。”
游山玩水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山穷水断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勺水一脔 一勺水,一块肉。比喻量少。 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勺水一脔不足言,冀后之人增其式廓。”
如鱼似水 比喻关系融洽、亲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那田氏比先前二妻,更有姿色。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庄生不是好色之徒,却也十分相敬,真个如鱼似水。”
水菜不交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撒水拿鱼 抽干水捉鱼。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山高水险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西天拜佛走一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杯水舆薪 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同“杯水车薪”。 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 水落石出的故事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云心水性 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明·叶宪祖《鸾鎞记·喜谐》:“若是云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梦蝶寻花。”
水底摸月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同“水中捞月”。 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若涉渊水 比喻处境艰险。 《书·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
水远山遥 指路程遥远。 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 水漫金山的故事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水火无情 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弱水之隔 比喻相隔极远,到达不了。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远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
拖人下水 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宋·杨万里《竹枝歌》:“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
溯水行舟 指逆水行船。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语出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舟水之喻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势如水火 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竹篮打水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唐·寒山《诗》之二○八:“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流水行云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宋·洪咨夔《朝中措·寿章君举》:“流水行云才思,光风霁月精神。”
水穷山尽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桃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蹈水火 比喻处境艰难。 《元史·张德辉传》:“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
一廉如水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元·柯丹丘《荆钗记·民戴》:“老爷自到任以来,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礼远送。”
水宿山行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水天一色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流花落 ①比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唐·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诗:“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流年似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水洁冰清 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晋·张华《魏刘骠骑涞》:“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高山流水的故事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穷山恶水 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遇水迭桥 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水土不服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说军士水土不服,权且罢兵。”
不習水土 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通俗编·地理引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宋弁答曰:当是不習水土。”
泼水难收 相传汉朱买臣因家贫,其妻离去,后买臣富贵,妻又求合。买臣取水泼洒于地,令妻收回,以示夫妻既已离异就不能再合。后用以比喻不可挽回的局面。 >> 泼水难收的故事 已装不卸,泼水难收怎奈何?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六卷
盘水加剑 汉代大臣自杀处死的一种表示。加剑:自杀。 《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杯水之谢 比喻微薄的酬谢。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水满金山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同“水漫金山”。 >> 水满金山的故事 [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
模山范水 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
顺水人情 利用机会顺便给人的好处。也指不费力的人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守将和军卒都受了贿赂,落得做个顺水人情。”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水流云散 比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宋·陆游《临江仙·离梁州作》词:“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冰寒于水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蘧(道愍)始师章(继伯),冰寒于水。”
水陆杂陈 形容菜肴丰富。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乃并列两几,水陆杂陈,各序齿环公子而坐。”
水落归漕 汛期过后,水位下降,河水流入了河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今日听了这些话,心里方才水落归漕,倒也喜欢。”
山重水复 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顺水放船 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兴楫,谁是好手?”
水米无干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交”。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
水泄不漏 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王害怕。”
山穷水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 山穷水尽的故事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似水如鱼 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多指男女情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鱼。”明·张凤翼《红拂记·传奇大意》:“李靖人豪,张姬女侠,相逢似水如鱼。”
判若水火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秀水明山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水长船高 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芭蕉清禅师法嗣·芭蕉继彻禅师》:“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鱼大水小 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毛泽东《的序言和跋》:“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遇水叠桥 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也不用排军校,你端的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见得最是,但我还有三个小徒,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护贫僧,方得到此。”
观山翫水 犹言游山玩水。《五灯会元·法眼宗·宝塔绍岩禅师》:“諸仁者還明心也未?莫不是語言譚笑時……觀山翫水時,耳目絶對時,是汝心否?”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
水里纳瓜 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容。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
混水捞鱼 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同“混水摸鱼”。 《中国歌谣资料·口吃中国饭》:“何应钦,骨头轻,混水捞鱼鬼门经,口吃中国饭,心向大‘皇军’。”
水底捞针 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水木清华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水滴石穿的故事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鱼水相欢 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 明·沈仕《新水令·闺情》套曲:“着甚来由,晓夜无休,又不是鱼水相欢,胶漆相投。”
清汤寡水 形容菜肴水太多,佐料少,没有味道。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煮一蒸钵白菜,清汤寡水,看不见一点油星子。”
流水朝宗 朝宗:原指古代诸侯天子,借指百川入海。比喻人心所向。 《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宿水飡风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同“宿水餐风”。
青蓝冰水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谿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顺水行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
水火不辞 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水来土掩 大水来了,用土堵住。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水母目虾 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水过鸭背 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临水登山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 杯水车薪的故事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水楔不通 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县相知,榜标道路。”
情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水宿风餐 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元·萨都刺《还京口》诗:“吏人莫见参军面,水宿风餐鬓发焦。”
水底捞月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同“水中捞月”。 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却如水底捞月。”
清水衙门 比喻没有油水的机构或地方。 《新华月报》1980年第5期:“在市总工会混了两年,觉得工会是清水衙门。”
山眉水眼 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悬河泻水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 悬河泻水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尺水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沂水弦歌 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语出《论语·先进》:“[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水泄不透 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 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山穷水绝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宋·陆游《冬夜吟》:“饥鸿病鹤自天寐,山穷水绝谁为邻。”
爬山涉水 形容路途艰辛。 范金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栉风沐雨。”
显山露水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宋·叶適《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水到渠成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水晶灯笼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宋史·刘随传》:“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风飧水宿 飧:晚餐;宿:住宿,过夜。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路由扬州过了长江,进了润州,风飧水宿,夜住晓行,来到平江。”
观山玩水 犹言游山玩水。 《五灯会元·法眼宗·宝塔绍岩禅师》:“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谭笑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
拖人落水 犹言拖人下水。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 萍水相逢的故事 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风飡水宿 在风中吃饭,在水上住宿。形容行旅的艰苦。 宋 黄庭坚 《上南陵坡》诗:“風飡水宿六千里,蛇退猨啼百八盤。”《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路由 揚州 過了 長江 ,進了 潤州 ,風飡水宿,夜住曉行,來到 平江 。”
静水流深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买臣覆水 覆:泼。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 相传汉代朱买臣贫贱时,其妻出走,显达后,其妻又回来,朱买臣泼水于地,令妻收回。
水尽山穷 穷: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裁云翦水 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明 屠隆 《綵毫记·夫妻玩赏》:“名擅雕龍,詩成倚馬,清思裁雲翦水。”
如水赴壑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样。形容许多人纷纷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清·吴趼人《发财秘诀》第一回:“引得那无知之徒,都如水赴壑的往香港去了。”
归之若水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饮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覆水不收 覆:翻、倾倒。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
鱼水情深 像鱼和水那样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
大禹治水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 大禹治水的故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因篇幅关系,水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