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的成语 - 共126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寸土不让 |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寸土不让。” |
| 开疆辟土 | 开:开拓;疆:边疆;辟:开辟;土:国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十卷:“高宗皇帝开疆辟土,仁育义征,决不以平定一隅遽形夸大。” |
| 土崩瓦解 | 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 土崩瓦解的故事 | 《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
| 捻土焚香 | 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同“捻土为香”。 |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我这里捻土焚香画地炉,我拜罢也忙瞻顾,多谢神灵佑护。” |
| 析珪胙土 | 谓封爵分土。 | 清钮琇《觚剩·圆圆》:“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镇南天,正宜续鸾戚里,谐凤侯门。” |
| 面如土色 |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 面如土色的故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关联主:“孙婆只道被俞良所告,惊得面如土色。” |
| 土龙沐猴 |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
| 率土归心 | 率土:四海之內。指天下归心。同“率土宅心”。 | 《北齐书·文宣帝纪》:“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 |
| 列土分茅 | 指受封为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 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军前累立功劳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
| 裂土分茅 | 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 | 《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 |
| 累土聚沙 | 比喻积累收聚。 | 《魏书·释老志》:“苟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钟不朽。” |
| 桑土绸缪 | 比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
| 水土不服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说军士水土不服,权且罢兵。” |
| 不習水土 | 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 《通俗编·地理引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宋弁答曰:当是不習水土。” |
| 朽木粪土 |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 朽木粪土的故事 |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 瓦解土崩 |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
| 土洋结合 |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 凌叔华《古韵》:“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漫步街头,西式或土洋结合的简陋店铺比比皆是。” |
| 土壤细流 |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瘴乡恶土 | 瘴:瘴气。指瘴气、瘴疠流行的贫瘠和落后的地方。 |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有知己者荐为端州巡官,念瘴乡恶土,实不愿行。” |
| 率土之滨 | 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
| 寸土尺地 |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 曾朴《孽海花》第13回:“我得了这图,一来可以整理整理国界,叫外人不能占踞我国的寸土尺地,也不枉皇上差我出洋一番。” |
| 土崩鱼烂 | 鱼烂: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 | 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 |
| 一抔黄土 |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 一抔黄土的故事 | 《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 土鸡瓦狗 |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同“土鸡瓦犬”。 |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凶恶军警呆住了,一个个手足无措,像土鸡瓦狗一样蜷伏在路旁。” |
| 捻土为香 |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五卷:“捻土为香事有因,如今宜假不宜真。” |
| 土扶成墙 |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 | 《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
| 桑土之谋 | 比喻勤于经营谋划,防患未然。 | 《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事则议全汤之策。” |
| 水来土掩 | 大水来了,用土堵住。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 |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
| 人非土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谢荷公公!张协人非土木,必有报谢之期。” |
| 土牛木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
| 率土宅心 | 率土:四海之內。宅心:归心。指天下归心。 | 《晋书·后妃传下》:“领司徒蔡谟等上奏曰:‘嗣皇诞哲岐嶷, 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南朝·梁武帝《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诏》:“威惠外宣,德行内敏,群后归美,率土宅心,可立纲为皇太子。” |
| 土穰细流 |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 《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簸土扬沙 | 指虚张声势。 | 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
| 挥金如土 | 挥:散。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挥霍浪费。 |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
| 故土难离 |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
| 寝苫枕土 | 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古时宗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同“寝苫枕块”。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晋书》:“高宗谅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
| 食毛践土 |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 《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
| 广土众民 |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 《孟子·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
| 视如土芥 |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 |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 土阶茅屋 | 泥土的台阶,茅草的房屋。比喻住房简陋。 | 《周书·武帝纪下》:“上栋下宇,土阶茅屋。” |
| 播土扬尘 | 播:扬。指尘土飞扬。形容飞奔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恨不得播土扬尘,又无个过性的人。” |
| 衣冠土枭 | 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苏楷、高贻休、萧闻礼,皆人才寝陋……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土枭。” |
| 苴茅裂土 |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取该方颜色的泥土,覆以黄土,包以白茅,授予被封者。这是古代分封诸侯的一种仪式。《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其遣 費亭侯 之國” 宋 洪适 释:“ 高帝 約,非有功不侯。自 和帝 封 鄭衆 ,而苴茅裂土者相踵至,有同日十九侯者。” | |
| 西方浄土 |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唐 李白 有《金銀泥畫西方浄土變相贊》诗。 | |
| 飞土逐害 | 抛掷土丸以逐禽兽。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孝子不忍见其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 |
| 软红香土 | 形容都市的繁华。 | 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诗:“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性车尘。”自注:“前辈戏语:‘西湖风月,不如京华软红香土。’” |
| 水土不伏 | 水土:指地方,引申为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 |
| 绸缪桑土 | 绸缪:紧密缠缚;土:同“杜”,树根。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
| 苴茅焘土 | 同“ 苴茅裂土 ”。焘,覆。《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马全节等传论》:“自 温琪 而下,皆服冕乘軒,苴茅燾土,垂名汗簡,諒亦宜焉。” | |
| 土埋半截 | 比喻活不了多久 | 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 |
| 天府之土 | 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
| 茅茨土阶 | 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或生活俭朴。 | 汉·张衡《东京赋》:“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后汉书·班固传》:“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
| 方土异同 | 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 | 《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
| 守土有责 | 指军人或地方官有保卫国土的责任。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地方官守土有责,而且朝廷已有旨意,派在籍大臣办理‘团练’,以求自保。” |
| 普天率土 | 普天:整个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面如灰土 |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
| 土洋并举 | 本国的土法和外国的洋法都采用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这座建筑物,真可谓土洋并举、中西合璧了。” |
| 飞土逐宍 | 宍:同“肉”,指禽兽。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 |
| 撮土为香 | 撮:聚合;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京娘取笔题诗四句于壁上,撮土为香,望空中拜了四拜,将白罗汗巾,悬梁自缢而死。” |
| 抔土巨壑 | 抔土:一掬土,形容很少。一抔土填不满巨大的深沟。形容得少失多,两者悬殊 | 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 |
| 乡土难离 | 乡土:家乡,故土。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
| 立锥之土 |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 | 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
| 拓土开疆 | 拓:开辟,扩充。开辟领土和疆界 |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王信韩孽,拓土开疆。我图尔才,越迁晋阳。” |
| 民情土俗 |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 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
| 溥天率土 | 指整个天下、四海之内。 | 语出《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不伏水土 | 水土:指一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
| 本乡本土 | 指本地,家乡。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儿多,不把来当事了。本乡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妇的,怎舍得与异乡人做小?” |
| 展土开疆 | 展:拓展;开:开拓;疆:边疆。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谁不曾忘生舍死,谁不曾展土开疆!” |
| 土里土气 | 指没有见过世面,具有或表现出各种乡下人特性的样子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8回:“穿着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宽腿儿蓝裤子,土里土气的。” |
| 土生土长 | 当地生长的。 |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
| 画土分疆 | 指划分疆域而治。 | 清·鲁一同《正统论》:“高光崛起,李赵彷徨,魏晋盗窃,秦隋强梁,偏安割据,画土分疆,无所拘滞,安所纷扰哉。” |
| 土偶蒙金 |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 |
| 泰山不让土壤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桑土之防 | 比喻防患于未然。 | 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
| 胙土分茅 | 胙:赐;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指分封爵位和土地 | 明·王錂《春芜记》:“分茅胙土,赖周天子宠缓;右佛左萦,凭项庄王余烈。” |
| 土头土脑 | 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谁知他土头土脑的,信是一句话。” |
| 一抔土 | 一抔:一捧。坟墓的代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 离土不离乡 | 意识是在家乡不种地谋生,以搞企事业,做加工业服务业等。 | 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 |
| 西方净土 |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 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
| 太岁头上动土 |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 汉·王充《论衡·难岁篇》:“移徒法日:‘徒抵太岁凶,伏太岁亦凶’。” |
| 土八路 | 八路:八路军。指非正规军,引申为土气的人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汽车上的敌人,听见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几个‘土八路’,跳下车来。” |
| 茅室土阶 | 茅草盖的屋,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生活俭朴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
| 猕猴骑土牛 |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
| 土包子 | 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说别人,有轻蔑意。如果是说自己,有自谦意 |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
| 泰山不让土壤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 泰山不辞土壤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土皇帝 | 指盘踞一方有势力的人物 | 孙力《都市风流》第16章:“他是乡里的土皇帝,你是这里的县太爷。” |
| 泰山不让土壤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 一掊土 | 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 《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 积土为山 |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
| 太歳头上动土 | 旧时迷信谓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兴建,会招来灾祸。因以“太歲頭上動土”比喻触犯凶恶强暴的人,将会招致祸殃。《水浒传》第二回:“你也須有耳朵,好大膽!直來太歲頭上動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官人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我媳婦不是好惹的!”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参见“ 太歲 ”。 | |
| 不服水土 |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汉 荀悦《汉纪 武帝纪》:“中国之人,不知其地势,不能服其水土。” |
| 开疆拓土 |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卿等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今日之败,乃是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也。” |
| 不习水土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 分茅锡土 |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 清·李渔《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锡土也非吾吝。” |
| 不习地土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南史·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
| 赐茅授土 |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 |
| 安土重居 |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 《后汉书·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 灰头土面 |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 |
| 离乡背土 | 离开家乡到外地。同“离乡别土”。 | 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
| 分茅赐土 |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 清·李渔《夺锦楼》:“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 |
| 根生土长 |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
| 安土重迁 |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 卷土重来 |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卷土重来的故事 | 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 粪土不如 |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单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粪土不如。” |
| 皇天后土 | 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 《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
| 负土成坟 | 背土筑坟。古代认为是一种孝义的行为。 | 《后汉书·醒荣传》:“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 |
| 分茅胙土 |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 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议后纪》:“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 |
| 分茅裂土 |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
| 怀土之情 |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
| 风土人情 |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 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
| 践土食毛 | 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 | 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
| 灰容土貌 |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 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
| 灰头土脸 | 指面容污秽。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
| 分茅列土 |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 唐·张说《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炼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启弄孙之美色。” |
| 列土封疆 | 列:同“裂”;封疆:划定疆界。帝王将土地分封给大臣。 | 《汉书·谷永传》:“方制海内非为王子,列土封疆非为诸候,皆以为民也。” |
| 开疆展土 |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俺则待尽良忠开疆展土,辅助着万万年巩固皇图。” |
| 累土至山 | 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卷:“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 |
| 大兴土木 |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 |
| 不便水土 |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
因篇幅关系,土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