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兔的成语 - 共43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见兔顾犬 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兔走鹘落 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见“兔起鹘落”。 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缺乌沉 犹兔走乌飞。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沉欲半年。”
白兔赤乌 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唐·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 兔死狐悲的故事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惛之地矣。”
势若脱兔 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唐·陆龟蒙《杂讽》诗:“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兔死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 兔死狗烹的故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冷眼观》第四回:“远远听见吆喝之声,由远而近……众人手忙脚乱,将桌上杯盘收拾干净,转眼间,狼奔兔脱,如鸟兽散去。”
一雕双兔 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 狡兔三窟的故事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狮子搏兔 比喻对小事情也非常重视、用出全部力量 茅盾《谨严第一》:“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
兔缺乌沈 犹兔走乌飞。 唐 罗邺 《冬日寄献庾员外》诗:“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沈欲半年。”
坠兔收光 坠兔:落月。月亮落下去了。比喻一件事情的结束 明·李昌棋《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逡巡间,坠兔收光,远鸡戒晓。”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一鵰双兔 唐 李林甫 、 张九龄 、 裴耀卿 并为相, 李 抑扬 张 、 裴 自得, 张 裴 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鵰挾兩兔”。见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鵰雙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清 钱谦益 《曲江歌十绝句奉寄香山何相公》之四:“偃月堂深仗馬閒,一鵰雙兔竝朝班。書生漫自誇前識,只恨胡雛 軋犖山 。”
全狮搏兔 搏:搏斗。形容发挥巨大威力攻击弱小的目标 曾朴《孽海花》第24回:“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兔,给他一个下马威。”
兔尽狗烹 烹:烧煮食物。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逐兔先得 逐:追赶。谁先抓到手就归谁,别人不能再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法正曰:‘岂不闻逐兔先得之语乎?’”
兔头獐脑 獐:牙獐。形容人的面貌猥琐 《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獐脑之人。”
玉兔银蟾 蟾:蟾蜍。月宫中的玉兔和银蟾。指月亮 唐·白居易《中秋月》诗:“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燕麦兔葵 形容景象荒凉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上卷:“燕麦兔葵,奚取刘郎之咏;天街内库,徒传泰妇之吟。”
狡兔死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东周列国志》第八三回:“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狡兔死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 狡兔死,良狗烹的故事 《韩非子·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狮子搏兔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茅盾《谨严第一》:“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
狮象搏兔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清·黄宗羲《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兔子不吃窝边草 比喻坏人不在当地干坏事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6章:“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这老虎单吃回头食。”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守株待兔的故事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龟毛兔角 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
动如脱兔 比喻行动敏捷。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东门逐兔 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 东门逐兔的故事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 宋·张君房《序》:“刻舟求剑,体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宁远。”
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见兔放鹰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布大教网,漉人天鱼,不如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狐兔之悲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 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获兔烹狗 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 获兔烹狗的故事 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敬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然筚路蓝缕之功,在公论者,终不没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