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珠箔银屏 |
箔:帘子;屏:屏风。珠缀的帘子,银制的屏风。多形容神仙洞府陈设华美。 |
唐·白居易《长恨歌》诗:“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
| 银钩虿尾 |
比喻书法的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有如银钩和蝎尾。一说虿尾指指蝎子的尾巴,能揵然上卷,写“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须驻锋而后趯出,故遒劲有力。 |
南朝·齐·王僧虔《论书》:“(索靖)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
| 银花火树 |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
| 银屏金屋 |
形容极其华丽的住宅和陈设。借指富家大族。 |
清·龚自珍《定风波》词:“须信银屏金屋里,一例,琪花不称槛前栽。” |
| 银装素裹 |
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形容冬天的景色)形容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装裹起来。 |
|
| 瑶台银阙 |
装饰华丽的楼台宫阙。多指神仙居处。 |
元·高明《琵琶记·中秋望月》:“丹桂飘香清思爽,人在瑶台银阙。” |
| 金银财宝 |
钱财和珍宝。泛指钱财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再说卢俊义奔到家里,不见了李固和那婆娘,且叫众人把应有家私金银财宝,都搬来装在车子上,往梁山泊给散。” |
| 银山铁壁 |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
| 银钩玉唾 |
比喻他人的书法笔画有如银钩,遒劲有力;言谈有如吐玉,弥足珍贵。 |
宋·黄庭坚《次韵钱穆父赠松扇》:“银钩玉唾明茧纸,松莲轻凉并送似。” |
| 玉兔银蟾 |
蟾:蟾蜍。月宫中的玉兔和银蟾。指月亮 |
唐·白居易《中秋月》诗:“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
| 银瓶素绠 |
银瓶:装水用具;素绠:系在吊桶上的绳索。指井上汲水用具 |
唐·陆龟蒙《野井》:“寒泉未必能如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
| 唾玉钩银 |
形容书法像银沟一样刚劲有力,言谈像美玉一样华丽 |
元·方回《湖口寄方去言》诗:“和篇勤唾玉,枉教妙钩银。” |
| 粉妆银砌 |
妆:装饰;砌:堆砌。形容女子妆饰白皙、漂亮或白色晶莹透亮的景观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0回:“贾母笑着,挽着凤姐的手,仍上了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四面粉妆银砌。” |
| 井底银瓶 |
银瓶:银制汲水器。银瓶掉到井底。比喻前功尽弃 |
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断;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
| 素绠银瓶 |
素绠:系在吊桶上的绳索;银瓶:装水用具。指井上汲水用具 |
宋·陆游《寄仗锡平老借用其听琴诗韵》:“寒泉不食人暍死,素绠银瓶我心恻。” |
| 银样镴枪头 |
样子象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 |
| 银样蜡枪头 |
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
吴晗《神仙会和百家争鸣》:“反对那种强不知以为知,专业知识贫乏而自封专家、权威的银样蜡枪头。” |
| 银样镴鎗头 |
亦作“ 銀樣鑞槍頭 ”。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其实中看不中用的人。鑞,锡铅合金,即焊锡,色白似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棄了部署不收,你元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鎗頭。”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早則被天威攝的喒無言閉口。哎, 英布 也你是箇銀樣鑞鎗頭。”《红楼梦》第二三回:“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后常作“銀樣蠟槍頭”。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那么,我的努力岂不是拿着一个银样蜡枪头和空气作战吗?” 阮章竞 《群山·进太行》:“我看这两支队伍是‘银 |
|
| 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 屙金溺银 |
比喻生存有术。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2回:“常言道:养儿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 |
| 火树银花 |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 火树银花的故事 |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尽桥铁锁开。” |
| 金紫银青 |
金紫:金印章,紫绶带。银青:银印章,青绶带。指高官配带的印绶。借指达官显贵。 |
|
| 火烛银花 |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
宋·朱淑真《元夜》诗之三:“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