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的成语 - 共133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一时半刻 | 指很短的时间。 | 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货郎儿》:“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 |
| 一高二低 |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指意外的变故。 | 路遥《人生》上篇第二章:“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
| 一来二去 |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 一来二去的故事 |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装糊涂了,倒象真的一样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
| 一成不变 |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 《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 一败涂地 |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一败涂地的故事 |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
| 槐南一梦 | 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 槐南一梦的故事 |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 |
| 双凫一雁 | 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 |
| 网开一面 |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 网开一面的故事 |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
| 一壸千金 |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 |
| 一箭双雕 |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 一箭双雕的故事 |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
| 一日九迁 |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 汉·焦延寿《易林》卷九:“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 |
| 一脉相承 |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如今这两个侄儿,虽分鸿胪、宜宾两派,毕竟一脉相承,所以一个模样。” |
| 太仓一粟 |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 《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
| 赢金一经 | 指留下满筐的金银,不如传授一经。赢,通“籝”。 | 《汉书·韦贤传》:“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注:“今书本籝字或作盈,又是盈满之义。” |
| 以一儆百 | 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人。同“以一警百”。 | 萧复兴《贴深蓝色海绵的球拍》:“连队的指导员是个复员军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评她一通。” |
| 一拥而入 | 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众人一拥而入,迎头就把了缘拿住,押进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个。” |
| 一线生机 | 线:微小;生机:生存的机会。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生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
| 一笔抹摋 |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 |
| 千篇一律 |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 千篇一律的故事 |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 |
| 一榻胡涂 |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涂”。 |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铁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坏纸错字,弄得一榻胡涂。” |
| 熔于一炉 | 熔化在同一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分难解。 | 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废名在解放前,特别在抗战前,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
| 一刻千金 | 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 宋·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 不易一字 |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 《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 一时半晌 | 指很短的时间。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人生死则在一时半晌。你叫我断了金波绿酿,却不等闲的虚度时光。” |
| 一尘不缁 | 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明·宋濂《贞白堂记》:“堂下种梅花数树,当霜雪严沍之际,众芳摇落,而是花独翘然,散而为春妍冰玉,其葩一尘不缁。” |
| 万口一词 | 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 |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 一哄而起 |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
| 一锤定音 |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
| 一虎不河 |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 一丘之貉 |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 一丘之貉的故事 |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 一介书生 |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 一笑置之 |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 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
| 以一当十 |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 以一当十的故事 | 《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 一接如旧 | 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 宋·范仲淹《天章阁待制王公墓志铭》:“余走尘土时,公一接如旧,以道义淡交者有年矣。” |
| 一马平川 |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 宋 苏轼《东坡诗 卷二十三 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
| 勺水一脔 | 一勺水,一块肉。比喻量少。 | 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勺水一脔不足言,冀后之人增其式廓。” |
| 一文如命 | 见“一钱如命”。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 |
| 一扫而光 |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 宋·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 一孔不达 | 指一窍不通。 | |
| 一谷不升 | 指歉收。 | 《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
| 一品白衫 |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指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 |
| 一劳永逸 | 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 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 |
| 一反常态 |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 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
| 一夫之用 | 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
| 一言半语 |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
| 一隅之地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 《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
| 一蹴而成 |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
| 一身两役 | 一个人做两件事。 >> 一身两役的故事 | 《梁书·张充传》:“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
| 一方之任 | 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 | 《汉书·终军传》:“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
| 一望无涯 | 涯:边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1回:“二人上了山头,千峰错落,一望无涯。” |
| 一日三覆 | 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
| 一片散沙 |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同“一盘散沙”。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但是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 |
| 知一万毕 |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 《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
| 不识一丁 |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丁的故事 | 《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
| 一路顺风 |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 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 |
| 高人一筹 |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 | 明·归有光《震川集·别集·七·与沈敬甫七首》:“圹志、子建云亦似。但千古哭声未尝不同,何论前世有屈原,贾生耶?以发吾之愤愤而已!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 |
| 一往无前 |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 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
| 四海一家 |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 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
| 一世龙门 | 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 《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晋书·王衍传》:“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
| 一路风清 |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
| 一般见识 |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
| 一面如旧 | 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 《晋书·张华传》:“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
| 一麾出守 | 原指阮咸受排挤,而出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 |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
| 首屈一指 | 首:首先。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 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
| 自出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 一佛出世 | 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差拨]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
| 问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
| 阒无一人 | 阒:空。指空荡荡,没有一人。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曾梦至一处,见禅床几杖萧然,而阒无一人。” |
| 遐迩一体 | 指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
| 振臂一呼 | 振: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 >> 振臂一呼的故事 | 汉·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
| 半解一知 |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 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
| 一言难尽 |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 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一言难尽,来探望你这歹孩儿索是远路风尘。” |
| 一反既往 | 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 |
| 一定不易 | 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
| 人一己百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 《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 一寸丹心 | 丹心:赤心,忠贞的心。一片赤诚的心。 | 唐·杜甫《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
| 爱国一家 | 热爱祖国,像一家人 | 《人民日报》1958.10.11:“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 |
| 一瓣心香 |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 唐·韩偓《仙山》诗:“一柱一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 |
| 名震一时 |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 《新唐书·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
| 一手遮天 |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 一掷百万 |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 《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一掷百万。” |
| 万死一生 |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 万死一生的故事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宋·陆游《晚泊》诗:“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
| 一阶半职 | 指非常低微的官职。同“一阶半级”。 |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便博得一介半职,何足算,不堪题。” |
| 千载一合 |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同“千载一时”。 | 《汉书·王襃贾传》:“上下俱欲,欢然交欣,千载一合,论说无疑。” |
| 一乱涂地 |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 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
| 同心一意 | 指心志一致。 |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 千载一逢 | 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同“千载一遇”。 | 《梁书·任昉传》:“千载一逢,再造难答。” |
| 一尘不染 |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一尘不染的故事 |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 一语中人 | 中:中伤。以一句话中伤人。 | 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 一齐众楚 | 犹一傅众咻。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 一齐众楚的故事 | 明·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
| 一人有庆 | 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 《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
| 稍逊一筹 | 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演习 脱套》:“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 |
| 一目五行 |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
| 侏儒一节 |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 汉·桓谭《新论·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
| 日长一线 | 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 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 |
| 一表人物 |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
| 万不失一 |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同“万无一失”。 >> 万不失一的故事 | 《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
| 一毫不苟 | 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
| 铁板一块 | 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裂。也比喻牢固不变。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朱元璋和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尽管在过去同生死,共患难,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
| 铅刀一割 | 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 | 《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呼?” |
| 一意孤行 |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 一意孤行的故事 |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
| 一天星斗 | 比喻事情多而杂乱。 | 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
| 一纸空文 |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
| 一掷乾坤 | 指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 | 语出唐韩愈《过鸿沟》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
| 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
| 一岁三迁 |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 《南史·到儰传》:“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 |
| 不名一文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 杀一利百 | 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同“杀一砺百”。 | 《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
| 一决雌雄 |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 一决雌雄的故事 | 《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
| 旷古一人 | 旷古:空前;从古到今。自古以来只此一人。形容绝无仅有。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北面而师之者,可谓旷古一人而已!” |
| 一刀两段 | ①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同“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朱子全书·论语十六》:“直是一刀两段,千了百当。”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只索便一刀两段,倒大来迭快。” |
| 一鳞片爪 |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一爪”。 | 《〈王西彦小说选〉自序》:“现在重读自己这一鳞片爪时,就愈益感觉到,对那个暴风雨前的黑暗时代,我们实在太需要宏伟的史诗了。” |
| 一钱不值 |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 一钱不值的故事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
| 优昙一现 | 优昙钵花如莲花十二瓣,一开即敛。比喻事物或景象稍现即逝,难得见到。 | 语出《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
| 一苇可航 | 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 《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
| 一廉如水 |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 元·柯丹丘《荆钗记·民戴》:“老爷自到任以来,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礼远送。” |
| 猖獗一时 | 猖獗:凶猛而放肆。形容坏人或反动势力一时间显得特别凶猛放肆。 | 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曾经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党徒及其第五纵队的死期是一天一天逼近了。” |
| 一得之愚 |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 一得之愚的故事 | 《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 水天一色 |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 一言中的 |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 《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你做折子须要在此等地方着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头不能不准。” |
因篇幅关系,一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