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下的成语 - 共425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下气怡色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权倾天下 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 宋·魏泰《东轩笔录·吕惠卿》:“熙宁八年,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权倾天下。”
泣下沾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尸子》卷下:“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
拿下马来 比喻将人制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
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泣下如雨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骑虎难下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 骑虎难下的故事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横行天下 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天下莫敌 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同“天下无敌”。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虽然新遭大败,但此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加之重要将领均在,上下同心,亲密无向,又善于整饬军纪,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难。”
束上起下 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食不下咽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下车泣罪 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 下车泣罪的故事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诌上抑下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 《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恶湿居下 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下逐客令 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净丝,便下逐客令。”
下笔如神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旧唐书·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正冠李下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下塞上聋 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下车伊始 伊:文言助词;始:开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 下车伊始的故事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拖人下水 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宋·杨万里《竹枝歌》:“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
依人篱下 依:依附,依靠;篱:篱笆。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指依靠他人生活。 《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上陵下替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隋书·炀帝纪》:“上陵下替,纲维靡立。”
知人下士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泥沙俱下 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上替下陵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志》:“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天下为笼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助人下石 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寄人檐下 犹言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清·陈维菘《贺新郎·乙卯元日》:“抖擞门丞秦叔宝,贝带璘斒光射,笑公等、寄人檐下。”
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谦恭下士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急转直下 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茅盾《子夜》十七:“伯韬!时局到底怎样,各人各有看法!也许会急转直下。”
损上益下 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周易·益》:“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下乔迁谷 用来比喻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 参见“下乔入幽”。
凄然泪下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弩下逃箭 比喻近者反能免遭祸殃。因弩箭射远不射近,故有此比喻。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今若匿得吾一身,则脱汝辈数家之祸,然万无搜近之理,所谓‘弩下逃箭’也。”
折节下士 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星前月下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元·吕止庵《风入松》套曲:“常欢喜星前月下,休等闲间面北眉南。”
潸然泪下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诗经·小雅·大东》:“潸焉出涕。”
上蒸下报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于禽兽;钻穴逾墙,役心机于鬼蜮。”
目下十行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高下在心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 高下在心的故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林下风致 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 《宣和书谱·妇人薛涛》:“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利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
下笔有神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下阪走丸 阪:斜坡;丸:弹丸。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说话敏捷流利。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赧颜汗下 赧:因羞愧而脸红。颜:面容。形容羞愧到极点。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公子誉之过情,令人赧颜汗下。”
上和下睦 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投石下井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同“投阱下石”。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投石下井’,无所不为。”
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五行俱下 指读书敏捷神速。 晋·华峤《汉书》:“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
声泪俱下 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晋书·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上下同门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世风日下 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我国世风日下,亲戚尚如此,况友乎?”
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
正身率下 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三》:“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
涕泗交下 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同“涕泗交流”。 唐·孙棨《北里志·天水仙哥》:“全贪其重赂,径入(南)曲追天水入兜舆中,相与至宴所,至则蓬头垢面,涕泗交下。”
视下如伤 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同“视民如伤”。 《北史·魏纪·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制物,亦无得而称之。”
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柔声下气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轻身下气 形容谦恭的态度。 宋·陈师道《序》:“倾家破产,急士之穷,轻身下气,而交名胜。”
相持不下 双方对立,彼此相持,不肯让步。 《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疲)转漕。”
首下尻高 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走官阶下,首下尻高。”
下笔成章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 下笔成章的故事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天高听下 指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下不为例 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明 余继登《曲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
怡声下气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林下风度 称颂妇女娴雅飘逸的风采。 沈从文《菜园》:“母亲还是同样的不失林下风度。”
妄下雌黄 乱改文字,乱发议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
舌桥不下 形容惊讶的神态。
目无下尘 下尘:佛家语,凡尘,尘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扫除天下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 扫除天下的故事 《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谦躬下士 犹言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月下花前 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唐·白居易《老病》诗:“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上行下效 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 上行下效的故事 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求贤下士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
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 天下第一的故事 《后汉书·胡广传》:“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恶居下流 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落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 落井下石的故事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欺上罔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月下老儿 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借指媒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不能到一处。”
自刽以下 刽:西周时的诸侯国名。从刽以下的乐曲就不加评论。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刽以下无讥焉。”
无耻下流 无耻:不知耻辱;下流:引起性欲或绘声绘色地描述色情。指不知羞耻,低级下流
天下无双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 天下无双的故事 《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下笔成文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下笔成文的故事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上吐下泻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上下一心 上上下下一条心。 《淮南子·诠言训》:“上下一心,君臣同志。”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谮下谩上 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谮下谩上,恒其心术,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老死牖下 牖:窗。形容得享天年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下情上达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语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上慢下暴 指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周易·系辞》:“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矢如雨下 矢:箭。箭像雨一样射下 汉·班固《汉书·李陵传》:“陵在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归老林下 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风斯在下 斯:语助词。是因为大风在它下面。指大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比喻超越前贤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扶辇下除 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
墙高基下 比喻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 《北史·序传·李僧伽》:“时郑子默有名于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
樽前月下 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八》:“弟此节俗冗,焦头烂额,对月对酒皆不乐。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
倚人卢下 谓依靠别人生活。 郭沫若 《芭蕉花》:“最初流到 贵州 省城,其次又流到 云南 省城,倚人庐下,受了种种的虐待。”
鸥鸟不下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天下大同 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附上罔下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天王下界 天王:天神;下界:下凡。比喻威严的吏役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若到乡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临凡一般。”
眉高眼下 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 《白雪遗音·世态炎凉》:“世态炎凉如作戏,眉高眼下,且自不提。”
名闻天下 形容名声极大 《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
上下交困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九原之下 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临危下石 在人家处于危急时向他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头上末下 第一次,初次。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生上起下 起:扶起,引申为启发。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旧唐书·褚无量传》:“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于本职。”
猛虎下山 形容勇猛而迅速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转身作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劈面扑来,要想杨福一闪,他好乘势翻个跟斗,到杨福后面去。”
潜然泪下 黯然地流泪,黯然地流泪

因篇幅关系,下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