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的成语 - 共184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东搜西罗 | 指到处寻找与搜集。 | 许地山《空山灵雨·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
| 西风残照 |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 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 西风落叶 |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 东邻西舍 |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 唐·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
| 日薄西山 | 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 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 东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 东横西倒 | 形容杂乱。 | 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
| 东滚西爬 |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 《中国民间故事选·铁金刚》:“打得官兵东滚西爬,急忙逃命。” |
| 西方净国 | 指西方净土。 | 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
| 剪烛西窗 |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 剪烛西窗的故事 |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指东划西 |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 |
| 东零西碎 |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 郭沫若《文艺论集·自然与艺术》:“他们把他们父亲的财产东零西碎地铺满了一堂,没有丝毫处理的手腕。” |
| 日东月西 |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 汉·蔡琰《胡茄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
| 东拦西阻 | 指极力阻拦。 | 《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
| 东捞西摸 | 指盲目地四处求索。 | 宋·朱德《答廖子晦》:“盖性命之理虽微,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如捕风系影。” |
| 东睃西望 |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正在东睃西望,又听得那为吆喝:‘吃酪罢!好干酪哇!’” |
| 东穿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
| 西赆南琛 | 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 荆艳楚舞。” |
| 东观西望 | 观:看;望:向远处看。形容四处观望,察看动静。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6卷:“张公也慌张了,东观西望,恐怕有人撞见。” |
| 西子捧心 | 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 西子捧心的故事 |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
| 西食东眠 |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 |
| 东迁西徙 |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 驾鹤西游 | 死的婉称。 | 邓友梅《那五》:“过老太太言而有信,这事办完不久就驾鹤西游了,紫云正式把家管了起来。” |
| 东捱西问 | 指四处探问、打听。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 日落西山 |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上唐书·音乐志》:“‘栖鸟夜飞’,沈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
| 声东击西 |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 声东击西的故事 |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 东挨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东挨西撞,也济不得甚事。” |
| 西装革履 | 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 孙犁《澹定集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
| 东讨西征 |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
| 指东话西 | 犹言东拉西扯。指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 |
| 拆东补西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 唐·寒山《诗》:“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运,拆西补东尔。”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
| 一命归西 | 指死亡。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
| 西台痛哭 |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 西台痛哭的故事 | 柳弃疾《怀人诗》之四:“西台痛哭谢晞发,眢井沉书郑亿翁。” |
| 推东主西 | 犹言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你休推东主西,可甚么‘三从四德’,那些个‘家有贤妻’。” |
| 唐突西施 |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 唐突西施的故事 | 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
| 移东补西 |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 西鹣东鲽 | 鹣:比翼鸟;鲽:比目鱼。泛指四海珍异之物 |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 |
| 东磕西撞 | 犹言东奔西撞。 |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
| 东蹓西逛 | 无目标的到处闲游。《中国民间故事选·鲁班学艺》:“他骑着马,东蹓西逛了三年,银子花光了,马也卖掉了,光杆回来了。” | |
| 唐突西子 | 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 唐突西子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
| 衮衣西归 | 衮衣:古代君王穿的礼服;西:向西;归:回来。立下赫赫战功,官拜高位回来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宜速铨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 |
| 拄笏西山 | 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
| 西方浄国 | 即西方净土。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西方浄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灕灕。”参见“ 西方浄土 ”。 | |
| 各奔东西 |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东西。” |
| 西方浄土 |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唐 李白 有《金銀泥畫西方浄土變相贊》诗。 | |
| 西除东荡 | 荡:荡平。到处征剿敌人 |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东荡,把功劳立下几桩桩。” |
| 移东换西 | 一会移到东面,一会移到西面。指生活环境经常变动 | 宋·朱熹《答吕子约书》:“遂欲别作调度,则恐一生只得如此移东换西,终是不成家计也。” |
| 西眉南脸 | 西眉:西施;南脸:南威。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 唐·李咸用《巫山高》诗:“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
| 学贯中西 |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
| 东成西就 | 成和就在这里都解释为成功,按字面直译为:在东边成功在西边成功,这里的“东”“西”是泛指,意为到处。整词的意思是左右逢源,创业顺利,做事皆有成就。因其用词简洁,对称,能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所以常被写作春挥贴于门上,张于家中 | |
| 西施捧心 | 西施:春秋越国美女。指美女病态更加娇美 >> 西施捧心的故事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 东闪西躲 | 闪:侧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处躲避。 >> 东闪西躲的故事 | 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 |
| 西山饿夫 |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后用“西山饿夫”指伯夷、叔齐。 >> 西山饿夫的故事 | 之遴尝闻夷、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国黜土,名岂施于后世。 《梁书·刘显传》 |
| 偷东摸西 | 指小偷小摸。 |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那个弟子孩,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吧。” |
| 东流西落 | 指流落四方。同“东播西流”。 |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再从东京失业下来,只好成为放浪奴隶,东流西落地随着工做的地方向四处的乡下移动。” |
| 西山日迫 | 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叹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兰聚。” |
| 说东忘西 | 说了这样忘了那样。形容记忆力差 | 柳青《狠透铁》:“再加上社员们负责的思想状况,劳神劳得他颠三倒四,说东忘西。” |
| 西学东渐 | 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 | 《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
| 东翻西倒 | 翻:翻转,倒下;倒:颠倒,翻转。形容四处翻捡找寻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厨房,搜寻食物,那知这庙中,竟无隔宿之粮,东翻西倒,只有一个腌菜坛。” |
| 指东打西 | 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 | 《七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功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
| 西市朝衣 | 西市:北京菜市口刑场;朝衣:官员上朝的衣服。比喻忠臣被冤杀 | 东汉·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
| 你东我西 | 指分手离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想当面一番错过,便如此你东我西,料想那还有再会的日子!” |
| 东挪西辏 | 挪:挪借;辏:通“凑”,聚合。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明·沈受先《三元记·归妹》:“我命运乖,粮运折,家私都准折,东挪西辏犹还缺,一女多娇,将他来抛撇。” |
| 痛抱西河 | 比喻丧子之痛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 西风斜阳 | 西风:秋风;斜阳:夕阳。形容衰败的景象。比喻腐朽没落的趋势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途路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
| 南北东西 |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 东讨西伐 |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 西河之痛 | 痛:悲伤。指丧子之痛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 东诳西骗 | 诳:欺骗,迷惑。形容到处说谎欺骗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8回:“应二哥,银子便与他,只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儿,在外边东诳西骗。” |
| 朝东暮西 | 朝:早晨。早晨在东,晚上在西。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 明·徐霖《绣襦记·闻信增悲》:“如今他在那里,朝东暮西,那有踪迹。” |
| 东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 | 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 |
| 文东武西 | 汉初叔孙通定的朝仪,文官位东,武官位西。指文武官员的排列位次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列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
| 拉东补西 | 多指欠债,借东家还西家,左支右绌 | |
| 东投西窜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同“东奔西走”。 | |
| 东荡西游 | 荡:放浪,游荡;游:行走。指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焦赞不肯歇息,邀军校乘着月色,东荡西游。” |
| 东逃西散 | 逃:逃跑,逃亡。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东逃走,向西跑散。形容奔跑时的纷乱。也作“东奔西跑”。 | |
| 东躲西逃 |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
| 朝西暮东 | 朝:早晨。早晨在西,晚上在东。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 明·无名氏《四贤记·社会》:“朝西暮东,齐、梁、燕、宋,生涯不同。” |
| 东窜西跳 | 跳来跳去 | |
| 东砍西斫 | 指四面激战。 | |
| 东推西阻 | 推:推诿;阻:阻挠。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
| 扶东倒西 | 扶:扶持,搀扶。比喻随他人的意志转移,自己没主见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1卷:“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不全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
| 西歪东倒 | 歪:偏斜。指身不由己,倾斜不稳。也形容物体倾斜不牢固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刘郎中》:“柱肚撑肠酒力催,西歪东倒脚高低。” |
| 买东买西 | 指买各种物品。 | 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29出:“买东买西使官钱,点驴点马是买卖。” |
| 送佛送到西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
| 东张西张 |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
| 东西南北客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参见“东西南北人”。 |
| 拆东墙补西墙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 《中国民歌资料·纳布鞋》:“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方。” |
| 指东骂西 | 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这一丈青气忿忿的走到后边厨下,指东骂西。” |
| 行不由西州路 | 西州:古南京。晋朝宰相谢安病重时,曾经从西州城门入城回京,死后,其友羊昙很悲痛,不愿从西州路走。比喻怀念故人,悲悼亡友。 >> 行不由西州路的故事 | 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
| 东一下西一下 | 指做事无计划。比喻行动漂忽无定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使木板子东一下,西一下,撺这一二百下子。” |
| 东扯葫芦西扯瓢 | 说话东扯西拉 | 柯蓝《浏河十八弯》:“你少东扯葫芦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发癫,想起去查账了。” |
| 东西南北人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
| 西方净土 |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 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
| 东跑西奔 | 奔:急走,跑。指到处奔波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逃难的老百姓在敌人的炮火下东跑西奔。” |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 清·翟灏《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 |
| 铜山西崩 |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
| 金乌西坠 | 金乌:太阳;坠:落下;玉兔:月亮。太阳落山,月亮升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一路说,一路行,不多时,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
| 东风压倒西风 |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 东风压倒西风的故事 |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
| 东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
| 送佛送到西天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
| 西窗翦烛 | 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便省》:“待歸來細問當年事,有誰念殘香冷膩,共話卻潦倒西窗翦燭時。” | |
| 东逃西窜 | 窜:逃走、乱跑。逃到东,又窜到西。到处逃窜。 | 《双凤乱鸣记》二十一出:“乱纷纷东逃西窜,闹哄哄兵荒马乱。” |
| 说东道西 |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
| 一口吸尽西江水 |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 关西出将 |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 |
| 东荡西驰 | 犹言东征西讨。 |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 |
| 东张西望 |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 东张西望的故事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
| 东驰西骋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同“东奔西走”。 | 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
| 东征西怨 |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 东藏西躲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 东扯西拽 | 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
| 东怒西怨 | 比喻迁怒于人。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
| 东挦西撦 | 指到处张罗。 | |
| 东游西荡 | 无所事事,到处闲诳。 | 明·吴承恩《西游记》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 |
| 道东说西 | 指乱加谈论。同“道西说东”。 |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
| 东飘西泊 | 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 《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
| 东闯西踱 | 指盲目地四处闯荡。 | 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开,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
| 东躲西藏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 东奔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 明·高濂《玉簪记·依亲》:“骤然起兵戈,扰攘。卷尘飞,东奔西撞,娇儿拆散知何往?” |
因篇幅关系,西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