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的成语 - 共15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 三令五申的故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五方杂处 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汉书·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五味俱全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入方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五马分尸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夏五郭公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三回五次 指多次。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三贞五烈 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同“三贞九烈”。 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三汤五割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众人祭毕,陈敬济下来还礼,请去卷棚内三汤五割管待出门。”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唐·白居易《瑟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言长城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五脏六腑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 学富五车的故事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铭感五内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五内俱崩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五亲六眷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五世其昌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 五世其昌的故事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为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
四纷五落 形容分散零乱。同“四分五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五短身材 指人的身材矮小。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矮脚虎。”
五黄六月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五月披裘 比喻清高廉洁。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五尺之僮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咸五登三 指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五脊六兽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老舍《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五藏六府 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亦作“五脏六腑”。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渐乖训抚之宜。”
五行八作 泛指各行各业。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没你这一行。”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 三纲五常的故事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五谷丰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梧鼠五技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五技: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五月飞霜 借指冤狱。
五色相宣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五典三坟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贯串百家诸子,沉酣五典三坟。”
五尺之童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五行俱下 指读书敏捷神速。 晋·华峤《汉书》:“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
十恶五逆 指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 五经扫地的故事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一身五心 比喻杂念很多。 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五石六鹢 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四爷赶上一步,就势按倒,解他腰带,三环五扣的捆了一回。”
三五成群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五虚六耗 比喻弄虚作假。 《中国现在记》第九回:“你也晓得,皇上家的钱都是要功归实用的,那里能由你五虚六耗,赚了许多。”
五陵豪气 指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元·无名氏《王粲登楼》第三折:“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五花杀马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四分五裂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 四分五裂的故事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五斗折腰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 五斗折腰的故事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日诵五车 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 宋·朱熹《答陈师德书》:“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五内如焚 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据弟打听,非备款百万,不能了事。似此从何筹画?前数天不见兄长覆示,五内如焚。”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虞初新志·孙嘉淦》:“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五毒俱全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王朔《过把瘾就死》:“本来是掏个钱包进了监狱,出来就五毒俱全了。”
五彩斑斓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五体投诚 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同“五体投地”。
四分五剖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五尺竖子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五星联珠 五星:金、木、水、火、土星。五颗行星出现在同一方向,被认为是祥瑞兆头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八月朔旦,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登极之日,久阴忽霁,八表镜清。”
五尺童子 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五劳七伤 泛指虚弱多病。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牵五挂四 指接连不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五窦联珠 五窦:唐代窦氏五兄弟。指人兄弟都善作文 《新唐书·窦群传》:“兄常、牟、弟痒、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隔三差五 比喻时常发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壮,体格魁梧。 梁斌《播火记》:“猛回头,身后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仔细一看是大贵。”
三朝五日 指三、五天。
五谷丰稔 五谷: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泛指各种谷物;稔:庄稼成熟。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 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风雨以时,则五谷丰稔。”
书富五车 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五星连珠 五星:金、木、水、火、土星。五颗行星出现在同一方向,被认为是祥瑞兆头 《竹书纪年》上卷:“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五雷轰顶 比喻不得好死 老舍《龙须沟》:“要是我从中赚一个钱,天上现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轰顶。”
撁五挂四 谓接连不断。《红楼梦》第一回:“於是接二連三,撁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五蕴皆空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里云雾 令人迷惑的纠纷或混乱,迷离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3回:“那窗外的孙杰却被三姊弄得如在五里云雾中。”
五讲四美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去天尺五 ①指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宋·黄庭坚《醉蓬莱》词:“尽道黔南,去天尺五。”
五合六聚 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 《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 三皇五帝的故事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短三粗 形容人身材矮小但很粗壮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三回:“姓陈名叫大勇,年有三十五六岁,生的五短三粗,相貌魁伟。”
九五之位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猜三划五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差人道:‘今日且吃酒,明日再说。’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
大烹五鼎 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五类杂种 指各种各类 西汉·刘安《淮南子·隧形训》:“五类杂种,兴乎外,肖形而蕃。”
三言五语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五里雾中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 五里雾中的故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五音不全 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指缺乏音乐感
八门五花 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清·张潮《虞初新志》:“群峰乱峙,四布罗引,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感篆五中 篆:铭刻;五中:内心。形容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四部分:“在府厚扰月余,承以家人待我,感篆五中!”
吆五喝六 掷骰子时的喊声(五、六是骰子的点子),泛指赌博时的喧哗声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你这个将军,好不知事务,只管的吆五喝六,叫我如何使出这盘头盖顶来?”
折腰五斗 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三台五马 三台:汉朝的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泛指大臣;五马:用五匹马驾车,借指太守。泛指达官显宦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2首:“足下三台五马,宦马之后,丞宜百首同归,早践结邻之约。”
五马六猴 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五痨七伤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谷不升 庄稼不生长。指灾荒之年。 《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五里雾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十十五五 ①指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指每十里五里。 《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人五人六 装模作样,假正经。 王朔《枉然不供》:“别看那小子装得五讲四美、人五人六的样儿,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背着人嘴脏着呢。”
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五月粜新谷 五月里稻谷尚未熟,就预卖新谷。比喻十分贫穷。 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五侯九伯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七相五公 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二百五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过五关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十光五色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清·归懋仪《百字令·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词:“王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
二五耦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 二五耦的故事 二五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五风十雨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因篇幅关系,五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