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外的成语 - 共142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天外飞来 天外:意料不到的地方。后指事情出乎意料地发生,凭空而来。
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身外之物 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秀外慧中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
逍遥法外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南朝 梁 萧统《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萧然物外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外合里差 比喻口是心非。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6回:“你说你恁行动,两头戳舌献勤,出尖儿,外合里差。”
意出望外 出乎意料之外。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六月间,又得宗师录取一名科举,意出望外,从此准备进场之事。”
内外交困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刚中柔外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外厉内荏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弸中彪外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外宽内明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旁门外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逍遥物外 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内忧外侮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外宽内忌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外合里应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前汉书平话》上卷:“高皇大喜,既便来日准备外合里应,拿捉陈豨。”
驰名中外 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左建外易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史记·商君列传》:“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外柔内刚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崇洋媚外 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置诸度外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
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 内忧外患的故事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意外之财 意料之外的钱财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且说周老爷凭空得了一千五百块洋钱,也算意外之财,拿了他便一直前往浙江。”
致之度外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北史·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析。”
弦外遗音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风尘外物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事出意外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里勾外连 内外勾结,串通一气。 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二回:“你这厮是北京本处良民,如何却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来里钩外连,要打北京!”
女生外向 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中外驰名 驰名:名声远扬。名声传遍了国内外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荒郊野外 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内外勾结 内部与外部暗中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目的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2章:“他领导的那场‘里应外合’的战斗,居然被安上一个‘内外勾结演苦肉计’的嫌疑。”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内柔外刚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外强中瘠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英国被兵》:“英夷与俄罗斯两国交恶,俄罗斯方争印度于英夷,积岁构兵,外强中瘠。”
丑事外扬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慧。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海外扶余 指遥远的外国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元 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神游物外 谓形体不动而心神向往,如亲游其境,以精神相交。 解释:神游:身不在某地而在想象或梦境中游历某地。 物外:超越世间事物,而达于绝对之境界。 《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外愚内智 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外愚内智的故事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方外之士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抗怀物外 抗:通“亢”,高尚;物:指世俗。胸怀高尚,超出尘俗之外 宋·洪迈《容斋四笔·王逸少为艺所累》:“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窗外有耳 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展爷连忙摆手说:‘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
内外夹击 夹:从两方面来的。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台儿庄正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攻,内外夹击……尚据险顽抗,战况之烈,空前未有。”
尘外孤标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旧唐书·杜审权传》:“冲碎孕灵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尘外孤标,闲云独步。”
分外之物 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法外施恩 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外交词令 用于交往的空套话 钱钟书《围城》:“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字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
萧然尘外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尘:尘世。形容极为超脱,不被俗情杂物所累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下卷:“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闲话之趣,故笔墨间时觉萧然尘外。”
付诸度外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内疏外亲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内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外柔中刚 外表柔弱,内心刚强 《新唐书·卢坦传》:“姚大夫外柔中刚,监军若侵之,必不受。”
变生意外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内重外轻 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 《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信外轻毛 佛教语。信心动摇不定,像鸿毛轻飘浮动 《观经玄义分》:“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扶余海外 指遥远的外国 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皮里膜外 膜:人或动物体内薄皮组织。比喻相交太浅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如今同了你,虽见了太尊一面,到底是个皮里膜外的账,有什么意思?”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内仁外义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中通外直 莲的茎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弯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宽广,行为端正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内外有别 内外有别,内部、外部应该有严格的区别。 清·明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故男女授受不亲,家庭内外有别,此王制也,此古礼也。”
中外古今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 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外亲内疏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内紧外松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毫无例外 指全部如此,没有例外 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至大无外 至:极。大到极点,外无以加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天外有天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敦煌曲·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外感内滞 滞:滞留。中医术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内滞。”
媚外求荣 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 清·吴趼人《痛史》第19回:“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表过不提。”
打里打外 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里打外的帮手。”
里挑外撅 阳奉阴违,搬弄是非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找那心眼儿实、不会里挑外撅的人,找那跟韩老六结仇结怨的,你多联络些人,抱成团体。”
枝外生枝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虚名在外 虚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名声。在外界有一个虚而不实的名声
彻里彻外 ①从里到外。②犹言完完全全。 《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
没里没外 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 没里没外的故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墙里开花墙外香 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 海岩《死于青春》:“墙里开花墙外香,都这样儿,不做就算了。”
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借指好处。指不让别人得到好处 沈从文《一个大王》:“俗话说‘肥水不落外人田’,因此一排人把步枪上了刺刀,守在门边,预备给这弁目过不去。”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故事 《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金玉其外 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家丑不可外谈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西游记》第六九回:“古人云:‘家丑不可外谈。’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可告之。”
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 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晋·陶潜《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 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故事 《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里里外外 里面和外面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服穿着。”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指如果没有自己人从中捣鬼就不会引来外人捣乱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着嚼说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来说我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御敌于国门之外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方外人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你究竟是方外人。岂有个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
门外汉 指外行人。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竺证悟法师》:“‘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
家丑不外扬 丑:羞耻;扬:宣扬,传播。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玄门偃禅师法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曰:‘为甚么却如此?’师曰:‘家丑不外扬。’”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彻内彻外 指完完全全。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魂飞天外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墙外汉 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曰:‘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扬。’”
将在外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故事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闳中肆外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出乎意外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
里出外进 形容不平整、不整齐。
超以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里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乃取其军号,内外夹攻,号令相应,淮人以为神,遂人败之。”
局外之人 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为事外。指与某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 宋·刘克庄《象弈》:“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吃里爬外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出人望外 犹出人意表。超出人们的意料。 宋·叶適《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强然尔;至其久无不然。”
方外之人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
额外主事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分外妖娆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拒之门外 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看来贾老师念过去的一面交情,还不准备把他拒之门外。”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周礼·夏官·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壇之。”

因篇幅关系,外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