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蝇声蛙躁 |
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吟的诗文。 |
清·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躁,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 云龙井蛙 |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
清·周鲁《类书纂要》:“云龙喻贵,井蛙喻贱。” |
| 晋惠闻蛙 |
比喻愚昧寡闻。 >> 晋惠闻蛙的故事 |
语出《晋书·惠帝记》:晋惠帝昏庸愚昧,尝在华林园听到蛙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乱,百姓饿死,曰:“何不食肉糜?” |
| 沉灶生蛙 |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
晋·成公绥《阴霖赋》:“百川泛滥,潢潦横流,沉灶生蛙,中庭运舟。” |
| 蛙蟆胜负 |
青蛙与蛤蟆斗争的胜负。比喻不足介意的荣哀得失。 |
宋·刘克庄《水龙吟·丙辰生日》词之二:“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
| 蝇声蛙噪 |
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呤的诗文 |
清·钱谦益《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噪,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 埳井之蛙 |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同“坎井之蛙”。 |
|
| 蛙鸣狗吠 |
吠:狗叫。青蛙鸣,狗汪汪叫。比喻浅陋拙劣的诗词及文章 |
清·钮琇《觚剩·樵隐》:“此真铿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厌薄者,大率皆蛙鸣狗吠耳。” |
| 管窥蛙见 |
管窥:从管中看物。比喻所见者小;蛙见:井蛙之见。比喻见识狭隘,看问题短视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表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 |
| 蛙鸣鸱叫 |
鸱:鸱鸟。青蛙鸣,鸱鸟叫。比喻浅陋拙劣的文词 |
韩愈《平淮西碑》清·储欣评:“段文昌以骈四俪六蛙鸣鸱叫之音,易钧天之奏,真不识人间有廉耻事。” |
| 怒蛙可式 |
怒蛙:鼓足气的青蛙;式:太在车前横木上表示致敬。向鼓足了气的青蛙致敬,表示对勇士的尊敬。 >> 怒蛙可式的故事 |
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 《韩非子·外储说上》 |
| 蛙鸣蚓叫 |
蚓:蚯蚓。青蛙鸣,蚯蚓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小慧私智,不知大体,自安于蛙鸣蚓叫,君子亦无校也。” |
| 井蛙醯鸡 |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
唐·刘禹锡《送惟良上人诗序》:“信神与之而不能测神之所以付,信术通之而不能知术之所以泄哉!余闻乎蛙醯鸡哉之不若也。” |
| 井底之蛙 |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井底之蛙的故事 |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 坎井之蛙 |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 坎井之蛙的故事 |
《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
| 井蛙之见 |
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 春蛙秋蝉 |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
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
| 沉灶产蛙 |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
《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 |
| 臼灶生蛙 |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
《战国策·越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