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的成语 - 共166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丢三忘四 |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 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
| 三清四白 | 指非常清白。 | |
| 危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
| 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 半三不四 |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 《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
| 三翻四复 |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
| 拿三搬四 | 比喻不服从调派。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
| 偏三向四 | 指偏向、袒护某方。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
| 四海一家 |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 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
| 四海他人 | 指没有亲戚关系。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
| 四冲六达 |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 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
| 四通八达 |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 《子华子·晏子问党》:“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
| 四海升平 |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
| 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
| 四大皆空 |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
| 条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
| 三反四覆 | 指反复无常。 | 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
| 四方辐辏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 《汉书·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
| 室徒四壁 |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比喻贫穷。 | 《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
| 四纷五落 | 形容分散零乱。同“四分五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
| 志在四方 |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 志在四方的故事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
| 四平八稳 |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
| 挑三嫌四 |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
| 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 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 三妻四妾 | 妻妾众多的意思。 | 清 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
| 说三道四 | 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 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
| 四不拗六 |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 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
| 四肢百骸 |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
| 推三阻四 | 找各种借口推托。 |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如今并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主之。” |
| 微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
| 一谦四益 |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 《周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汉书·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
| 暮四朝三 | 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 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 三从四德 |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 三亲四眷 | 泛指众亲戚。同“三亲六眷”。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
| 名扬四海 |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
| 三朋四友 | 泛指各种朋友。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
| 遮三瞒四 | 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
| 接三连四 | 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
| 四肢百体 |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
| 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 文房四艺 | 指琴、棋、书、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
| 挑三拣四 |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 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
| 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 四分五裂的故事 |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 投诸四裔 |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 《左传·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寿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
| 挑三豁四 | 指挑拨是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
| 调三惑四 |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
| 四海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 四海为家的故事 | 《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
| 四时八节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 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
| 三长四短 |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 |
| 四停八当 | 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同“四亭八当”。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1卷:“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
| 文房四寳 | 指笔、墨、纸、砚。 宋 梅尧臣 《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文房四寳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學士遂令院子取將文房四寳,放在面前。” 周立波 《扫盲志异》:“文房四宝给捧出来了。”亦称“ 文房四物 ”、“ 文房四士 ”。 宋 陈师道 《<寇参军集>序》:“ 張 、 李氏 之墨, 吴 、 唐 、 蜀 、 閩 、 兩越 之紙, 端溪 、 歙穴 之硯,鼠鬚栗尾狸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宋 陆游 《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複山 | |
| 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 四分五剖 |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
| 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
| 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 牵五挂四 | 指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
| 调三斡四 | 指挑拨是非。 |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
| 三求四告 | 指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
| 四时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 四海承平 | 国家持久太平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
| 文彩四溢 | 形容作品典雅 | |
| 群山四应 |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
| 四冲八达 |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同“四冲六达”。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
| 言三语四 |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
| 四时之气 |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 纵横四海 | 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 | 《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
| 颠三倒四 | 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 四海承风 |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语·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
| 骈四俪六 | 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 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
| 鼓噪四起 |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
| 四时气备 |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 极目四望 | 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
| 撁五挂四 | 谓接连不断。《红楼梦》第一回:“於是接二連三,撁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 |
| 三老四少 |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
| 四面受敌 |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 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
| 放诸四夷 | 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
| 浩气四塞 | 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 | 孙中山《序》:“浩气四塞。” |
| 放诸四裔 |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
| 光芒四射 | 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
| 五讲四美 |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
| 吃四方饭 |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 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
| 三瓦四舍 |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 纲纪四方 | 纲纪: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 《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
| 求三拜四 | 到处求人帮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
| 张三吕四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
| 倒四颠三 |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
| 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 挑三检四 |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
| 缺三短四 |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 |
| 四乡八镇 |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
| 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
| 三番四覆 |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
| 国之四维 |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 疑三惑四 |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 |
| 传三过四 | 传闲话,说是非 | 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
| 不三不四 |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 不三不四的故事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
| 彷徨四顾 | 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 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
| 挑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
| 牵三扯四 |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
| 调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
| 怕三怕四 |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 四邻八舍 | 指左右邻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
| 吼三喝四 | 大声吆喝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
| 扬名四海 |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 |
| 推三推四 | 找各种借口推托。同“推三阻四”。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7回:“你这家伙胆小怕死,还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个人也敢去!” |
| 再三再四 | 重复好几次。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你则不省悟。” |
| 推三拉四 |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
| 察三访四 |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
| 四德三从 |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
| 没三没四 |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
| 推三挨四 |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
| 推三宕四 |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
| 四百四病 | 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 《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
| 板板六十四 |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
| 双拳不敌四手 |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
| 眼观四路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 三三四四 | 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 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
因篇幅关系,四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