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十的成语 - 共145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十日并出 |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
| 十手争指 | 指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 语出《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 十夫桡椎 | 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同“十夫楺椎”。 | 东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 |
| 以一当十 |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 以一当十的故事 | 《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 十字街口 | 十字街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
| 十世单传 | 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 鲁迅《呐喊·药》:“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
| 十步香草 |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 十室九空 |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 十室九空的故事 | 《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 十有八九 |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 唐·杜甫《负薪行》:“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
| 问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
| 十冬腊月 | 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59回:“十冬腊月喝凉水,临死埋在灶火坑。” |
| 十目所视 |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 十万火速 |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我立刻收拾着行李,十万火速地准备出发。” |
| 十不当一 |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
| 三十六行 |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 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
| 十成九稳 | 指相当稳妥可靠。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
| 十寒一暴 | 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 金·元好问《戏题新居二十韵》:“就中此宅尤费手,官织工材半佣顾。十寒一暴半载强,才得安床置铛釜。” |
| 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
| 十字路头 |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庆押到十字路头,读罢犯由,如法凌迟处死。” |
| 十鼠同穴 |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 十鼠同穴的故事 |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
| 目下十行 |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
| 言十妄九 |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 问十道百 | 犹言问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
| 十亲九故 |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在三江五湖。” |
| 十米九糠 | 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拼着个十米九糠,问甚么两妇三妻,受了些万苦千辛。” |
| 十拏九稳 | 比喻很有把握。同“十拿九稳”。 | |
| 十恶五逆 | 指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
| 十二金钗 | 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 十年寒窗 |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
| 十室容贤 | 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 《弘明集·正诬论》:“且十室容贤,而况万里之广!” |
| 十室九匮 | 匮,指财物匮乏。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 | 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
| 十捉九着 | 比喻很有把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
| 驽马十驾 |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十万火急 |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
| 一馈十起 | 馈:以食物送人,这里指吃饭。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 一馈十起的故事 | 《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
| 十拷九棒 | 指严刑拷打。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待要你十拷九棒,万死千生,打杀这个射粮军,哥也,你可甚么那得甚福。” |
| 十死不问 |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
| 软红十丈 | 形容都市的繁华。 | 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诗:“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性车尘。”自注:“前辈戏语:‘西湖风月,不如京华软红香土。’” |
| 十死一生 | 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 《汉书·孝宣许皇后传》:“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
| 十步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十步芳草的故事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
| 十年磨剑 |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
| 十指连心 |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 明 汤显祖《南柯记 情尽》:“哎也!焚烧十指连心痛,图得三生见面圆。” |
| 十二金牌 |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 十二金牌的故事 | 《宋史·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
| 七十二变 | 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 一夜十起 | 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 >> 一夜十起的故事 | |
| 一暴十寒 |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 一暴十寒的故事 |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 福无十全 | 全:完备,齐全。有福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陷 | 宋·陈亮《祭钱伯同母硕人文》:“子心罔极,福无十全。登进方隆,忍此弃捐。” |
| 十载寒窗 | 载:年。指长期苦读。 |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
| 声誉十倍 | 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 三风十愆 |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 |
| 十鼠争穴 | 穴:动物的窠巢。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 | 《梁书·元帝纪》:“侯景奔窜,十鼠争穴,郭默清夷,晋熙附义。” |
| 十月怀胎 | 比喻事情成熟需要足够的时间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
| 十人九慕 | 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人人羡慕。 | |
| 一目十行 |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一目十行的故事 |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
| 指一说十 | 指着一说成是十。形容存心夸大事实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0回:“如今把他的锁扭开,明日未必不指一说十,讲那‘走了鱼儿是大的’话。” |
| 十字打开 | 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 | 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
| 九十春光 | 九十:90天;春光:指春天。指整个春天 | 五代·南唐·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
| 一浆十饼 | 一碗浆,十个饼。比喻小恩小惠。 | 《新唐书·李正己传》:“公初不示诸将腹心,而今委以兵,此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浆十饼诱之,去矣。” |
| 得一望十 |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
| 寓言十九 | 寓言:有所寄托的话;十九:十分之九。十分之九是寓言。泛指文章的情节多属虚构 | 战国·宋·庄周《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
| 十清九浊 | 清:清澄;浊:浑浊。指混乱不堪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
| 十发十中 | 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敬璞传》:“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死。” |
| 十恶不赦 | 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 《隋书·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条:……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
| 十磨九难 |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 |
| 驽马十舍 | 用马拉车,一天为一驾,十驾指十天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事,同样能达到目的。 | 《淮南子·齐俗训》:“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 |
| 十战十胜 | 指每战必胜。 | 《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
| 归十归一 | 指有条有理。 | 白诚仁、何纪光《小红军》:“你看他,又背红缨枪又拿手榴弹,收拾得归十归一,真像个久经锻炼的红军战士了。” |
| 十字街头 |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 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
| 十十五五 | ①指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指每十里五里。 | 《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
| 十全十美 |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
| 板板六十四 |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
| 十二道金牌 | 宋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以之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 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 巧了,景王府里堂会戏,贞贝子贞大爷一定要叫他和敷二爷合串《四杰村》,十二道金牌似的把他调了去。 《孽海花》第三十回 |
| 十荡十决 | 荡:冲杀;决:冲破堤岸。形容多次冲杀,每次都能突破敌阵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
| 十拿十稳 | 稳:稳当,准确。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 清·张南庄《何典》:“活鬼道:‘既是天尊显圣,将来生子是十拿十稳的了。’” |
| 一五一十 |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
| 十八般武艺 |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 十八般武艺的故事 | 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
| 一百二十行 | 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 《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 |
| 三十三天 |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
| 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种兵器。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
| 十之八九 |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
| 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 女大十八变 | 指女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有较多的变化。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
| 十光五色 |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 清·归懋仪《百字令·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词:“王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 |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 五风十雨 |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
| 十八层地狱 |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 三十六计 |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 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 十眠九坐 | 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初时父子坐店甚好,后因十老得了腰痛的病,十眠九坐,劳碌不得,另招个伙计,叫做邢权,在店相帮。” |
| 平原十日饮 | 平原: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十日饮:连日的设宴招待。平原君为待客而举办的大规模酒宴。指朋友之间的欢宴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为十日饮。” |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
| 一十八层地狱 |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
| 各打五十大板 | 各:各自。给双方同样的待遇或不分清责任,让双方共同承担责任 | 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七姑‘各打五十大板’地尖声评论说:‘这是怎么回子事哟?瞧你们请来的这些个人!’” |
| 十步之内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
| 十全大补 | 药名。含有十种名贵的滋补药物。比喻某项方案或方法对事情有巨大补益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5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 |
| 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 一部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 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 三百六十行 |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 明 无名氏《白兔记 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
| 一尺水十丈波 |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
| 三十六策 |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故事 |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传》 |
| 十里无真言 | 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 | 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 |
| 发昏章第十一 | 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 |
| 十指有长短 | 指:手指。十根手指头有长有短。比喻事物的不一样 | 唐·刘商《拟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
| 存十一于千百 | 指亡多而存少。 | 语出晋·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
| 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版版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
| 一十八般武艺 | 泛指各种武术技艺。 | 元·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
| 十步九回头 |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 | 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
| 十日一水 | 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 | 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
| 十年九不遇 |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 |
| 八九不离十 |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 胜读十年书 |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
| 三十六着 |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 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十年生聚 |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 | 《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
| 一传十 | 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 | 宋·陶彀《清异录·丧葬》:“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闰。” |
| 九曲十八弯 |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
| 知一不知十 | 仅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全面 | 汉·桓宽《盐铁论·结和》:“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以知一不知十也。” |
| 十步之内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因篇幅关系,十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