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的成语 - 共297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榜上无名 |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 |
| 走马上任 |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先以陈公走马赴任,乃树一魁妖,共翼佐之。” |
| 桑间濮上 | 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古指淫风。后也指男女幽会。 | 《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
| 上下同心 | 上下一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虽然新遭大败,但此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加之重要将领均在,上下同心,亲密无向,又善于整饬军纪,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难。” |
| 束上起下 | 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
| 掌上明珠 | 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 | 晋·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
| 诌上抑下 |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 | 《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
| 下塞上聋 | 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
| 上楼去梯 |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 >> 上楼去梯的故事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 上陵下替 |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 《隋书·炀帝纪》:“上陵下替,纲维靡立。” |
| 上替下陵 |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志》:“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
| 矢在弦上 |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 矢在弦上的故事 | 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 轻装上阵 | 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 《文汇报》1983.1.6:“这样一来,年轻人减轻了思想负担,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创作才华。” |
| 损上益下 | 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 《周易·益》:“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
| 燕巢幙上 | 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同“燕巢于幕”。幙,同“幕”。 | |
| 腥闻在上 | 腥闻: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为丑恶的名声。比喻丑名远扬。 | 《尚书·酒诰》:“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 |
| 马上看花 | 指粗略行事,走马看花。 >> 马上看花的故事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杯缘》:“分明马上看花,但过眼即忘,何尝在意。” |
| 上蒸下报 |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于禽兽;钻穴逾墙,役心机于鬼蜮。” |
| 上和下睦 | 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
| 颊上三毫 |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同“颊上三毛”。 | 清·张岱《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晴中一画。” |
| 运之掌上 | 运:运动,运转。运转于手掌之上。比喻极其容易。 | 《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 一箭上垛 | 比喻说话做事一次就成功。 | 元 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这个不打紧,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 |
| 长安道上 |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 | 五代·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 |
| 欺君罔上 | 欺骗蒙蔽君主。 | 元·杨朝英《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
| 上南落北 |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 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儿做买卖,我怎知他上南落北。” |
| 坐上琴心 | 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
| 下陵上替 |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 《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
| 上下同门 |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
| 上根大器 |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 |
| 迎头赶上 | 迎:向着;头:走在前面的。加紧追过最前面的。 | 瞿秋白《迎头经》:“这样,所谓迎头赶上和勿向后跟,都是不但见于经典而且证诸实验的真理了。” |
| 向上一路 |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 《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
| 牵鬼上剑 | 比喻非常困难。 | 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
| 七上八落 |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
| 青云直上 | 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 青云直上的故事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
| 上行下效 | 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 上行下效的故事 | 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
| 欺上罔下 |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 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
| 掌上观文 | 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
| 骑鹤上扬 |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 |
| 雪上加霜 |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
| 毡上拖毛 | 氈为毛制,在氈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着你去呵,似弩箭离弦,叫你回来呵,便似毡上拖毛。程婴,你则道我不认的你哩!”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毡上拖毛。” |
| 上当受骗 | 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 | 陆文夫《微弱的光》:“这九年也没有完全浪费,思考了不少问题,不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
| 上吐下泻 |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
| 喜上眉梢 | 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
| 上树拔梯 | 拔:抽掉。诱人上树,抽掉梯子。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也比喻别人。 | 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一:“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 |
| 上下一心 | 上上下下一条心。 | 《淮南子·诠言训》:“上下一心,君臣同志。” |
| 谮下谩上 | 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谮下谩上,恒其心术,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
| 尊无二上 |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犹言国无二君。引申为至高无上。 | 《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
| 梁上君子 | 窃贼的代称。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 梁上君子的故事 | 《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
| 纸上谈兵 |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纸上谈兵的故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 一拥而上 |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 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 顶头上司 | 本人或本单位的直接领导人或部门 | 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搏斗》:“对于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以极诚恳的态度,商量挽救这一个文化堡垒的办法。” |
| 下情上达 |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 语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 上慢下暴 | 指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 《周易·系辞》:“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
| 皇天上帝 | 天帝,上帝。《吕氏春秋·季夏》:“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靈,爲民祈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 成帝 建始 二年,罷 雍 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 長安 南郊。” | |
| 嘴上功夫 | 指没有实际本事,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 |
| 纸上谭兵 | 谭:同“谈”。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清·魏源《圣武记》第13卷:“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 |
| 墙头马上 |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 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
| 树上开花 | “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这件事参出去,胡统领一面多少总可以生法,还可以‘树上开花’。” |
| 逆流而上 | 逆:倒。逆水前进。比喻迎着困难而上 | 《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毛亨传:“逆流而上曰溯洄。” |
| 迎难而上 | 迎:面对;难:困难;而:就,所以;上:克服。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 |
| 称觞上寿 | 举杯饮酒,表示祝寿。《陈书·侯安都传》:“明日, 安都 坐于御坐,賓客居羣臣位,稱觴上壽。”《北史·宇文護传》:“每四時伏臘, 武帝 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营长做寿一次,由都总按户派捐,称觞上寿。” | |
| 赤体上阵 | 阵:指战场。光着膀子上阵交战。比喻不顾一切,勇敢战斗。也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 赤体上阵的故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9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
| 附上罔下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 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
| 上善若水 |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
| 上下交困 |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 《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
| 节上生枝 | 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枝节上又生出枝桠。比喻在不应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问题 | 宋·朱熹《答吕子约书》:“读古人书,直是要虚著心,大著肚,高著眼,方有少分相应,若左遮右拦,前拖后拽,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也无用处也。” |
| 一哄而上 |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 《人民日报》1983.10.31:“在发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决不能再像发展老‘三大件’那样,一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 |
| 饮犊上流 | 指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 >> 饮犊上流的故事 |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 惹火上身 |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
| 虚室上白 | 室:比喻心;上:尚;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 | 唐·韦渠牟《商山四皓画图赞并序》:“虚室上白,玄门不关。” |
| 纸上空谈 | 指不切实际的空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6回:“这位钦差年纪又轻,不过上了几个条陈,究竟是个‘纸上空谈’,并未见他办过实事,怎么就好叫他独当一面,去办这个大事呢!” |
| 头上末下 | 第一次,初次。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
| 旁行斜上 | 原指《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谱牒等。 | 《梁书·刘杳传》:“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谱。” |
| 马上功成 | 指凭武功建国。 | 宋·王安石《嘲叔孙通》诗:“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纶。” |
| 生上起下 | 起:扶起,引申为启发。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 《旧唐书·褚无量传》:“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于本职。” |
| 媚上欺下 | 媚:有意讨人喜欢。整词释义:讨好上司,欺侮下属. | |
| 作壁上观 |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 作壁上观的故事 |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
| 罔上虐下 | 罔:欺骗;虐:侵害。指瞒上欺下。 >> 罔上虐下的故事 | 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 明·宋濂《元史·耶律楚材传》 |
| 扶摇而上 |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马上房子 | 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登坛口授》:“何谓‘马上房子’?只是眼前奉承过去,心中已不然其言。” |
| 灶上扫除 | 把灶上打扫干净。比喻极容易做到 | 章炳麟《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至五昼夜不卧,未尝有怨言,故能以弱胜强,若从灶上扫除焉。” |
| 自下而上 | 从下到上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
| 上下天光 | 上空与水中碧光一色。形容水中倒影使天水连成一片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 火上弄雪 | 比喻易于败亡,事情很容易办到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4回:“谁知钱不由正经路来的,火上弄雪;不由正经路去的,石沉大海,日减月削,渐渐损之又损,而至于无。” |
| 嘴上春风 | 比喻口头上的关切与安慰或是帮别人说好话 | |
| 取法乎上 |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老舍《我怎样写火葬》:“假若文艺作品的目的只是为给人娱乐,那么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便根本不应存在。我们似应当‘取法乎上’吧?” |
| 剑履上殿 | 剑:刀剑;履:泛指鞋。古代皇帝允许功臣带刀剑与穿鞋上殿作为恩宠。形容待遇优异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
| 濮上之音 | 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 濮上之音的故事 | 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 |
| 形而上学 |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 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
| 俎上之肉 | 俎:菜板。菜板上的肉。比喻可以任人宰割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自上而下 | 从上到下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
| 奋发向上 | 精神振作,情绪高昂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
| 公车上书 |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
| 上下求索 | 结合语境体味语义,长路漫漫,修即是长,也有远的意思,总的说来还是漫漫长路,下句,我将要上上下下的寻求探索,上下,也可以理解为到处之类的意思,屈原要求索的是什么,当然是中兴楚国的道路,所以这两句话也就不难理解,现在一般用“上下而求索”形容努力寻求探索。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长诗《离骚》。 |
| 上下相安 | 上下:指尊卑、长幼、上级与下级;安:安稳,安定。上面和下面,相安无事 | 《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
| 跳跃纸上 | 活跃地显现在纸上。形容描写生动逼真 |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其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况加以优孟摹拟乎。” |
| 墙上泥皮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墙上泥皮。” |
| 欺上压下 | 欺骗上级,压制下级 | |
| 上勤下顺 | 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 唐·韩愈《郓州豀堂诗》:“惟所令之不亦顺乎,上勤下顺遂济登兹。” |
| 上了贼船 | 比喻已入歧途,难以抽身 | 浩然《艳阳天》:“别哭啦,哭也没用。这一回,我算上了贼船,走到江心了!” |
| 掌上珍珠 | 比喻极受父母疼爱的子女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回:“那隐帝顿足捶胸,伤悼不止,就像真的失了无价至宝,掌上珍珠。” |
| 作乱犯上 |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
| 捧到天上 | 比喻吹捧过分 | 林语堂《说福禄特尔与中国迷》:“中国的文化礼教,曾经被欧人称为世界最高的文化,捧到天上去。” |
| 通上彻下 | ①指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3卷:“天地是举其大体而言,鬼神是举其中运动变化者,通上彻下而言。” |
| 送货上门 | 亲自将货物送到客户门上。指人自愿送上门来承担某种结果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姑且我们认为那个女孩子不值钱,送货上门,以求达到什么目的,可你王纬宇并不是一头种马。” |
| 上求下告 | 告:请求。指到处请求 | 《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 |
| 看不上眼 | 看不过眼,不合己意 |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八回:“我是好男子,这狐群狗党看不上眼,要差我上东京。” |
| 赶不上趟 | 落在后面或错过时机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中国的这类政策常常说变就变,往往一夜之间赶不上趟,就把人的命运改变了。” |
| 欺主罔上 | 罔:蒙骗。欺骗蒙蔽君主 | 南朝·齐·沈冲《奏劾江谧》:“谓贩鬻威权,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议可掩。” |
| 接不上茬 | 接不上别人的话头说话,指不能继续下去 | |
| 足上首下 | 脚在上,头在下。比喻长幼尊卑相互颠倒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犹为国有人乎?” |
| 高攀不上 | 不能同等与地位、名誉较自己高的人结交或攀亲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你们钟府上是做官的仕宦之家,我们做买卖的,恐怕高攀不上吧?” |
| 上推下卸 | 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 | |
| 高名上姓 |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 | |
| 益上损下 | 有益上层的人,损害下层的人 | 《清史稿·世祖本纪》:“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
| 忙上加忙 | 指人十分繁忙。 >> 忙上加忙的故事 | 凤姐儿自不必说,忙上加忙。李纨宝钗自然和婶母姊妹叙离别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9回 |
| 濮上桑间 | 指男女幽会的场所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岂不闻瓜田李下,君子不居,濮上桑间,诗人所刺!” |
| 矜夸凌上 | 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凌:欺凌,侵犯。自尊自大,欺凌上级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 |
| 灶上骚除 | 骚:通“扫”。把灶上打扫干净。比喻极容易做到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
| 濠上之乐 | 指悠闲舒适的情趣。 >> 濠上之乐的故事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 |
因篇幅关系,上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