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的成语 - 共124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青林黑塞 |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 唐·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
| 白日青天 | 白天。表示强调。 | 宋·杨万里《题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阁诗真迹〉》诗:“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六丁搜出严家墨,白日青天横紫蜺。” |
| 万选青钱 | 比喻文章出众。 >> 万选青钱的故事 |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 青蝇吊客 | 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 青蝇吊客的故事 |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
| 拖青纡紫 | 汉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以之比喻官位显贵。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三章:“今日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今日市门一岨侩,明日可以拖青纡紫矣。” |
| 司马青衫 |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 司马青衫的故事 |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 青史留芳 | 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 青肝碧血 | 比喻以身殉国的精神。 | |
| 青黄未接 | 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同“青黄不接”。 | 宋·叶適《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黄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
| 青枝绿叶 | 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
| 青史流芳 | 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沈僖《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套曲:“看古来孝诸贤俊,到如今青史流芳世不湮。” |
| 青史留名 | 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 青霄白日 | 犹言青天白日。比喻心地光明。 | 明·李贽《复邓石阳书》:“苟一毫衷赤不尽,尚有纤芥为名作诳语之,青霄白日,照耀我心。” |
| 平地青云 | 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 金·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
| 青云独步 | 比喻人的地位或学问无与伦比。 | 《白雪遗音·八角鼓·才郎夜读书》:“发悬梁,锥刺股;如囊萤,雪当烛。必不叫尔自辛苦。到后来,才得这万里鹏程,青云独步。” |
| 不分青白 | 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 见“不分皂白”。 |
| 青蝇之吊 | 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
| 炉火纯青 |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
| 青衫司马 | 喻指失意之官吏。 | 唐·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时,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
| 青山一发 |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 |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 青红皁白 | ①比喻是非、好歹。②比喻底细、情由。③犹言水落石出。 | |
| 青蓝冰水 |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谿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
| 青蝇点素 | 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素练。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 |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汉·王充《论衡·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汙,常在练素。” |
| 鼻塌脣青 |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脣青,简直不成模样。” |
| 妙手丹青 |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 |
| 鼻肿眼青 | 鼻子肿起,眼圈发青。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清·蒲松龄《寒森曲》第五回:“一伙人疾忙扶起,只见他鼻肿眼青。” |
| 名标青史 |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
| 青钱万选 | 比喻文章出众。 >> 青钱万选的故事 |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 鼻青脸肿 | 鼻子发青,脸部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三侠五义》第四四回:“这恶贼原想着是个暗算,趁着军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备,这一脚定然鼻青脸肿。” |
| 青云直上 | 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 青云直上的故事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
| 青灯古佛 |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 青龙金匮 | 指六辰。指良辰吉日。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 | |
| 青天霹雳 | 霹雳:响雷。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 宋·陆游《四日夜鸡未鸣起作》诗:“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青天飞霹雳。” |
| 青梅竹马 |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 青梅竹马的故事 | 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 青楼楚馆 | 犹言秦楼楚馆。指歌舞场所。亦指妓院。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青楼楚馆,骚人词客,杂沓其中,投赠楹联,障壁为满。” |
| 青黄不接 | 青:田时的青苗;黄:成熟的谷物。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 | 《元典章·户部·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
| 激昂青云 | 奋发意气于青云之上,指痛痛快快地做一番事业。 | |
| 青眼相看 | 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尊重或喜欢。形容以看得起的态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 | |
| 青鸟使者 | 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 青鸟使者的故事 | 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汉武帝故事》 |
| 皓齿青蛾 | 皓:白的样子;青蛾: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比喻美女或美好的人才 | 清·方文《寄怀倪臣北初度》:“美人勿用伤迟暮,皓齿青蛾宁久微。” |
| 蟠青丛翠 | 形容树木茂盛青苍。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白岳山日记》:“崖盡處爲 天門 。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間,高爽飛突,正如閶闔。門外喬楠中峙,蟠青叢翠。” | |
| 青钱学士 | 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 青毡旧物 |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 青毡旧物的故事 | 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晋书·王献之传》 |
| 鼻青额肿 | 鼻子发青,额头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
| 青红皂白 | 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州官得过了贿赂,那管青红皂白,竟断道:‘夏家欠林家二千两。’” |
| 青门种瓜 | 在京城东门外种瓜。指隐居不当官。 >> 青门种瓜的故事 | 元·张可久《寨儿令·次韵》:“你见么?我愁他,青门几年不种瓜。” |
| 青口白舌 |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
| 纡青拕紫 | 见“ 紆青拖紫 ”。 | |
| 青春不再 |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 | 茅盾《幻灭》:“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时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 |
| 雨过天青 |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 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
| 取青媲白 | 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 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
| 青山緑水 | 青色的山,綠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在 夷陵 ,青山緑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三折:“青山緑水,渾如四壁開圖;紅葉黄花,絶似滿川鋪錦。” 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 |
| 青蚨飞来 | 青蚨:传说中的虫,比喻金钱。比喻花出去的钱又回来了。 >> 青蚨飞来的故事 | 皆因我襄里缺青蚨。 谷子敬《城南柳》 |
| 緑水青山 | 指美丽的河山。 元 马致远 《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緑水青山任自然。” 明 刘道开 《岳庙》诗:“金戈鐵馬公生氣,緑水青山 宋 舊都。” 清 孙枝蔚 《与十四弟实夫自京口买舟入吴越》诗:“緑水青山對白眉,飄零那免客心悲。”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緑水青山枉自多, 華佗 無奈小蟲何!” | |
| 青黄不交 | 青:未成熟的庄稼;黄:已成熟的庄稼。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比喻新旧失去衔接 | 宋·苏轼《奏浙西灾伤第一状》:“来年青黄不交之际,常平有钱无米。” |
| 白云青舍 | 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 |
| 古寺青灯 | 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形容修行者的孤独寂寞的生活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一个立志修行的何玉凤,要向古寺青灯寻活计。” |
| 笑青吟翠 | 谓欣赏、吟咏山水。 唐 孙鲂 《湖上望庐山》诗:“輟櫂 南湖 首重迴,笑青吟翠向崔嵬。” | |
| 青春难再 |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 | 明·冯惟敏《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自古道青春难再,喜相逢笑口齐开。” |
| 青云得路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元·施君美《幽闺记·兄妹筹资》:“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 |
| 青枝緑叶 | 1.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西游记》第二六回:“他把我的楊柳枝拔去了,放在煉丹爐裏,炙得焦乾,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緑葉,與舊相同。” 管桦 《白马山》:“从青枝緑叶的丛林中,传出百灵子的叫声。” 张振金 《五峰如指翠相连》:“阳光透过树冠,投下浓重的绿影,在青枝绿叶间,辉映得更绿更翠。”2.比喻年轻。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 老孙头 说:‘老了呀,老弟,要是在你这样青枝绿叶的年纪,别说这五十个胡子,就是五百,五千,也挡得住。’” | |
| 青面獠牙 | 青面:脸上泛着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长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现形容人面貌极其凶恶。 | 明·张岱《水浒牌序》:“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青面獠牙,尽化作一团清气。” |
| 青鸟传音 |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鸟。指使者传递信息。 >> 青鸟传音的故事 | 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汉武帝故事》 |
| 鼻青眼肿 | 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亦比喻遭受严重打击、挫折的狼狈相。 |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众人齐上,把一个德行之儒做下了个胯下之客,打得鼻青眼肿。” |
| 青云得意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宋·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 |
| 青竹丹枫 | 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借指南北。 | 宋·朱敦儒《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词:“君向楚,我归秦,便分路青竹丹枫。” |
| 以白诋青 | 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
| 青春两敌 | 敌:相当。两个人的年龄相当,都处于青春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1回:“妾承兄命,适事君王,妾自以为秦楚相当,青春两敌。” |
| 俯拾青紫 | 俯:屈身,低头;青紫:古代公卿服饰,借指高官显宦。指轻易得到高官显宦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献书尽先贤之德,作颂罄前皇之美,岂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
| 青女素娥 | 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素娥:嫦娥。指美女 | 唐·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 青史标名 |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
| 抽青配白 | 以青配白,比喻以对偶为专长 | 金·元好问《送诗人秦略简夫妇……》诗:“昨朝见君临水句,乃知抽青配白非诗人。” |
| 青年才俊 | 男生年龄14-18叫青年才俊,现在多比喻男生年龄小且有成就,即年少有为; | |
| 青脸獠牙 | 獠牙:露出嘴唇的长牙。形容面貌极其凶恶狰狞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那真君抖搜精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 |
| 青衣乌帽 |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青衣乌帽。” |
| 白恰青衫 | 白恰:尖顶无檐的白布帽;青衫:青色袍衫。指没有取得功名的士人 | 宋·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风帆送客到夷州,白恰青衫谈不朽。” |
| 旧物青毡 |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 旧物青毡的故事 | 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晋书·王献之传》 |
| 青蝇点璧 | 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同“青蝇点素”。 | 明·张居正《答司成姜凤阿书》:“昔在词林,宿承休问,中见青蝇点璧,每切不平。” |
| 青丝白马 | 指作乱的人。 | 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其后侯景作乱,乘白马以青丝为缰,兵皆青衣,从寿春进军建康。见《梁书·侯景传》、《隋书·五行志上》。 |
| 拖紫垂青 | 拖:垂下。汉代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比喻官位显赫 | 《续古文苑·大隋车骑秘书郎张君之铭》:“昔年慷慨,拖紫垂青。” |
| 满目青山 | 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
| 水绿山青 | 形容山水景色艳丽如画 | 清·洪昇《长生殿·闻铃》:“只是对此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朕悲怀。” |
| 不分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
| 红粉青蛾 | 红粉:古代化妆的红色粉;青蛾:青色的娥眉。比喻美女 | 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
| 青鞋布袜 | 原指平民的服装。旧时比喻隐士的生活。 |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
| 湛湛青天 | 湛湛:厚重的样子。比喻正义和公正。 | 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圣灵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
| 取青妃白 | 取青媲白。同“取青媲白”。 |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争一联警拔,取青妃白,有句无章,所以去古日远。” |
| 青紫被体 |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 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刘良注:“青紫,并贵者服饰也。” |
| 郁郁青青 | 郁郁:香气浓烈的样子。形容香味浓烈,生气勃勃的样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 留得青山在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的故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 难于上青天 |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 唐·李白《蜀道难》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 青藜学士 | 指博学之士。 >> 青藜学士的故事 | 《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
| 青山不老 | 指经过的时间长久,比喻永存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
| 不问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丹心:赤红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半青半黄 | 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 《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 |
| 青眼相加 | 青眼:眼睛平视。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 >> 青眼相加的故事 |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 |
| 鼻青眼紫 | 鼻子发青,眼圈发紫。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张石山《甜苣儿》:“果然,没隔几天,场里打麦子的时候,四黑牛找个碴儿,劈头盖脑地把甜苣儿打个鼻青眼紫。” |
| 青眼白眼 | 青眼:正视的眼光;白眼:斜视的眼光。形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好恶的人。 >> 青眼白眼的故事 |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 |
| 拨云雾见青天 | 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
| 披云雾睹青天 | 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披云雾睹青天。’” |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
| 留得青山在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 留得青山在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 青史传名 |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
| 留得青山在 | 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 白饭青刍 |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
| 垂名青史 |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 白齿青眉 | 指青少年时期。 | 明·袁宏道《哭临漳令王子声》诗:“忆昨与君发长安,白齿青眉吐肺肝。” |
| 脸青鼻肿 | 形容脸部伤势重。 | |
| 丹青不渝 | 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始终不渝,光明显著。 |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
| 碧海青天 |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 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 汗青头白 | 指书写成,人也老了。 | 语出唐·刘知几《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
| 红粉青楼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 |
| 绿蓑青笠 | 绿草编的蓑衣,青竹编的斗笠。形容渔翁的打扮。 | 唐·张志和《渔父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 白发青衫 |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 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
| 金紫银青 | 金紫:金印章,紫绶带。银青:银印章,青绶带。指高官配带的印绶。借指达官显贵。 | |
| 掇青拾紫 | 指获取高官显位。青、紫,古时公卿的服色。 | 《歧路灯》第五二回:“况你颇有聪明,实指望掇青拾紫。我问你,至今功名何如?” |
| 丹青妙手 | 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欔两种作颜料的矿物,后泛指颜料。多指国画大师。 | 唐·高蟾《金陵晚眺》:“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因篇幅关系,青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