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前的成语 - 共176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前赴后继 |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
| 前危后则 |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 前危后则的故事 | 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 |
| 前车可鉴 | 鉴: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 >> 前车可鉴的故事 | 《清史稿·刘韵珂传》:“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覆性成,前车可鉴。” |
| 一往无前 |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 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
| 前覆后戒 |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 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 意前笔后 | 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 | 晋·卫铄《笔阵图》:“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
| 史无前例 |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 清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 |
| 前歌后舞 |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 《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 |
| 前程万里 | 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51卷:“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 |
| 星前月下 |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 元·吕止庵《风入松》套曲:“常欢喜星前月下,休等闲间面北眉南。” |
| 瞻前顾后 |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瞻前顾后的故事 |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 前功尽弃 | 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 前功尽弃的故事 | 《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
| 前古未闻 | 指从来没有听说过。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赞》:“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 |
| 勇往直前 |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
| 前倨后卑 | 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 前倨后卑的故事 |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策·秦策一》 |
| 前尘影事 | 指往事。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 前呼后拥 |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衣轻乘肥,有多少荣耀!” |
| 前合后仰 | 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 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拼了个前合后仰。” |
| 前仆后踣 |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
| 痛改前非 |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 畏葸不前 |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 宋·魏泰《东轩笔录》:“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葸不前,当时谓拽动阵前。” |
| 前言往行 |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 |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
| 月下花前 | 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 唐·白居易《老病》诗:“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
| 意在笔前 | ①指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亦作“意在笔先”。 |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
| 前车之鉴 |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 前车之鉴的故事 |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 食前方丈 | 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 食前方丈的故事 | 《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
| 锦绣前程 | 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四折:“想着咱锦片前程,十分恩爱。” |
| 前无古人 |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 >> 前无古人的故事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跋前疐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 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
| 前度刘郎 | 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 前度刘郎的故事 |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 通前至后 |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 《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
| 前途无量 | 指一个人的前途没有限量 | 钱钟书《围城》:“鸿渐还低头不响——‘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无量。’” |
| 朝前夕惕 | 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 《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
| 前生注定 | 指今生的命运是前生所注定的,无法改变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这首《西江月》词,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 |
| 前思后想 |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 |
| 疐后跋前 | 疐:同“踬”,颠踬;跋:踏,踩。比喻进退两难 |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两造交哄,势极汹汹,我政府疐后跋前,莫知所适。” |
| 顾后瞻前 |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同“瞻前顾后”。 | 《封神演义》第五三回:“你往我来,遭着兵刃命随倾;顾后瞻前,错了心神身不保。” |
| 瞻顾前后 | 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兼顾前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 |
| 复蹈前辙 | 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 复蹈前辙的故事 |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
| 痛涤前非 | 彻底涤除以前所犯的错误 | 《清史稿·恂勤郡王允题传》:“今允题居马兰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涤前非。” |
| 覆前戒后 | 覆:倾覆;戒:防备。指前面事情的失败可以为后面事情的借鉴 | 《旧唐书·王方庆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轨,覆前戒后,居安思危。” |
| 樽前月下 | 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 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八》:“弟此节俗冗,焦头烂额,对月对酒皆不乐。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 |
| 前所未有 | 从来没有过的。 | 宋·徐度《却扫编》卷下:“而邓枢密洵武真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 |
| 踏步不前 | 在原地踏步,没有前进。比喻事情没有进展 |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三章:“你们以为武汉在望,唾手可得,为什么我们倒在这儿踏步不前?” |
| 前程似锦 | 锦: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丝织品,。前程像锦绣一样,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 元·贾仲名第四折:“想着咱锦绣前程,十分恩爱。” |
| 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 >> 糠秕在前的故事 |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
| 前徒倒戈 |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 《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
| 耕前锄后 | 意指丈夫在前边耕地,妻子在后面锄土。形容夫妻感情融洽,同出同进地勤劳耕作。 >> 耕前锄后的故事 | 出 处(农人对陶潜夫妇之称)“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
| 祸在眼前 | 灾祸就在眼前。指灾祸马上要发生 | |
| 光前耀后 | 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大丈夫峥嵘恁时候,扶汤佐周,光前耀后,直教万古清名长不朽。” |
| 前途渺茫 | 不知将来采取什么行动 | 茅盾《疲倦》:“剩下来还有什么呢?只觉得前途渺茫而已。” |
| 瞻前忽后 | 瞻:视,望。形容难以捉摸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 前途未卜 | 将来的光景如何难以预测 | |
| 专美于前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 绝后光前 | 绝:断绝;光:光大,扩充。扩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形容功业伟大或成就卓著。 | 宋·洪迈《容斋四笔·蓝田丞壁记》:“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绝后,以柳视之,殆犹碔砄之美玉也。” |
| 遮前掩后 | 指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
| 超前轶后 | 轶:超出。超过前辈,冠绝后世。形容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仰见天朝制度维新,超前轶后,洵为万万年不易良规。” |
| 百战无前 | 所向无敌,形容人英勇善战 | 南朝·陈·徐陵《陈公九锡文》:“故使三军勇锐,百战无前。” |
| 膝行而前 | 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
| 徘徊不前 | 徘徊:来回地行走。犹豫不决,停步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 | 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林彪又消极抗令,徘徊不前,受到军委的严厉批评。” |
| 消释前嫌 | 消释:消除,解除;嫌:嫌怨,怨恨。消解了过去的仇怨 | 东汉·班固《汉书·杜钦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
| 裕后光前 | 裕:富饶。为后人造福,给前辈增光 | 宋·陈抟《心相编》:“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
| 前程远大 | 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先生前程远大,宜择高枝栖止,以图上进。” |
| 有言在前 | 已以有话说在前头。指事先打了招呼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只是有言在前,一字也不敢开口。” |
| 前挽后推 |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 《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
| 想前顾后 | 顾:看,视。想着前面,又顾虑后面。形容犹豫不决、矛盾重重的状态 | 巴金《春》:“觉民气得没有办法,他不再想前顾后地思索了。” |
| 奋勇向前 | 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3回:“中有一二十个胆大的,奋勇向前跑去,见众人都不相随,又复站住。” |
| 方丈盈前 | 方丈:一丈见方;盈:满。吃饭时食物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形容饮食奢华 | 汉·杜笃《柭稧赋》:“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 |
| 鱼贯而前 | 贯:连贯。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 《宋史·折德庡传附继闵》:“贼缘崖腹微径鱼贯而前,城中矢石乱下。” |
| 奋勇前进 | 奋:发扬。鼓起勇气,一直向前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 |
| 瞻前思后 | 思前想后,反复思考 | 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4回:“又缘道途修阻,不能趋侍膝前,仰承教训,遂致孤身流落,有堕家声。瞻前思后,惭愧何堪!” |
| 奋勇直前 | 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
| 前所未知 | 新经历或重新经历,以前不知或未经验过 | |
| 后拥前驱 | 拥:保护。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形容权贵们的气势 | 明·汤显祖《紫钗记·回求仆马》:“后拥前驱,教一时光彩生门户。” |
| 人前背后 | 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 后巷前街 | 巷:胡同。指四处的街坊居民 | 元·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那厮每走遍了后巷前街,几曾冲州撞府!” |
| 思前虑后 | 思:思考,考虑;前:原因。反复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只是老朱有些任性,敢作敢为,再不思前虑后,小弟每每与他说好话,他再不肯听。” |
| 后恭前倨 | 倨: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 明·孙仁孺《东郭记·殆不可复》:“这的是舔痔吮痈,后恭前倨,奴颜婢膝。” |
| 踟躇不前 | 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陌上桑古辞》:“使君从南业,五马立踟蹰。” |
| 前倨后恭 |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 前倨后恭的故事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
| 后仰前合 | 仰:仰面朝天;合:弯身俯地。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样子 | |
| 月下风前 | 游乐休息的环境。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 元·丘处机《无俗念·乐道》词:“月下风前,天长地久,自在乘鸾鹤。” |
| 前仆后起 | 仆:向前跌倒。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党狱横兴,株连甚众,而有志之士,前仆后起。” |
| 绝后空前 |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况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步,其年亦人杰矣哉!” |
| 前慢后恭 | 慢: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 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6章:“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相去几何?此而谓其前慢后恭见利忘义,何深文之甚?” |
| 月下星前 | 指月夜良宵 | 明·无名氏《桃符记》第一折:“你可休眠思梦想,月下星前自主张。” |
| 褪前擦后 | 褪:后退。从前面退下来又碰到后面的。形容惊恐不安 |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响当当喝号提铃,唬的我褪前擦后不敢行。” |
| 瞻前虑后 | 瞻:向前望。兼顾前后。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只顾得眼前一点,不晓得瞻前虑后。” |
| 后拥前遮 | 遮:阻拦。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果是英雄,凭着自己本领,怕甚王孙公子,又怕甚后拥前遮。” |
| 勇猛直前 | 勇猛地一直往前 | 宋·朱熹《答刘智夫书》:“若勇猛直前,便以头目脑髓布施,亦无不可也。” |
| 前合后偃 | 偃:倒。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
| 思前算后 | 思:思考;算:计划,筹谋。思想前面,盘算将来 | 宋·朱熹《答吕子约》:“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计较商量。” |
| 冰释前嫌 | 冰:冬天里结的冰;释:在此意思是释放,融化之意;前嫌:以前的过错,误会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反感,在某一时刻,像冰一样融化,消失。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解除。 | |
| 搀前落后 | 抢前落后,不整肃。 | 《红楼梦》第九九回:“贾政便也生气,说:‘往常还好,怎么今日不齐集至此?’抬头看那执事,却是搀前落后。” |
| 趋前退后 | 趋:趋向。形容犹豫害怕欲进又退的样子 | 元·曾瑞《留鞋记》楔子:“我见他趋前退后,待言语却又早紧低头。” |
| 后合前仰 | 合:弯身俯地;仰:仰面朝天。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样子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 |
| 马前卒 | 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
| 前门拒虎 |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 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秦败三晋之师于石门。赐以黼黻之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未知是祸是福。” |
| 后浪催前浪 |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 宋·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 前前后后 | 详情,细节,里里外外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1回:“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前前后后一一说了。” |
| 后浪推前浪 | 江水奔流,前后相继。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象后浪推动前浪一样,不断前进。 | 宋·文珦《过苕溪》诗:“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 前怕龙 |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
| 前进无路 | 形容处境非常困难 | 刘流《烈火金刚》第29回:“要是利用不好,那就是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动不能动,转不能转,成为死地。” |
| 前脚后脚 | 与前脚连说时表示在别人后面(时间上很接近);比喻紧跟着。 | |
| 前人失脚 | 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七:“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
| 前言不答后语 |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
| 光棍不吃眼前亏 | 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以免吃亏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六回:“俗语说的好,光棍不吃眼前亏。” |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 | 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
| 前怕狼 |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
| 前人种树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2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反把那种树的人杀了,还有甚么公理呢!” |
| 马前小卒 | 卒:兵;走卒。旧指在车马前头供使唤奔走的人。现多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 清·邹容《革命军》:“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岁次癸卯之月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 |
| 真人面前不说假 |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
| 前人栽树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 清 翟灏《通俗编 卷一 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
| 一往直前 | 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 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
| 前不巴村 | 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 前事不忘 |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故事 |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
| 所向无前 | 所向:指军队所指向的地方。军队所指向的地方,没有阻挡。 >> 所向无前的故事 |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年十四五,异部大人卜贲邑钞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策骑追击,所向无前,悉还得所亡。” |
| 前无古人 |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们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负,实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竟可算得千古独步。” |
| 前车已覆 | 鉴: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的教训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载幽期》:“前车已覆,后车当戒,仁兄不可……堕其术中,迷而不悟。” |
因篇幅关系,前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