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七窍生烟 |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说罢,悻悻然转出来。把邓氏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脑中一涌,喉里作动,旋吐出鲜血来。” |
| 七行俱下 |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
《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
| 屋如七星 |
形容住房破漏。 |
唐·冯赞《云仙杂记》:“郑广文,星屋破漏,从下望之,窍如七星。” |
| 七零八碎 |
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4回:“一时鱼奔鸟散,被楚兵砍瓜切菜,乱杀一回,杀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 |
| 七担八挪 |
指一再耽搁拖延。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因与众人在吴道官房里算帐,七担八挪缠到这咱晚。” |
| 七损八益 |
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
|
| 七窍玲珑 |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
老舍《赵子曰》:“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 |
| 七男八婿 |
形容子、婿众多。同“七子八婿”。 |
|
| 七窝八代 |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
明·吴承恩《西游记》:“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 |
| 七步之才 |
形容才思敏捷。 >> 七步之才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 七湾八扭 |
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同“七湾八拐”。 |
|
| 七郤八手 |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
|
| 七言八语 |
形容人多语杂。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
| 三毛七孔 |
指心思,心机。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 七损八伤 |
形容损伤惨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齐起,这索超便有三头六臂,也须七损八伤。”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
| 七贞九烈 |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
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
| 七窍冒火 |
形容气愤到极点。同“七窍生烟”。 |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冒火,五脏里生烟。” |
| 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口杂。 |
清·袁枚《牍外余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
| 七长八短 |
形容高矮、长短不齐。也指不幸的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又见那七长八短、七肥八瘦的大大小小妖精,都是些牛头鬼怪,各执枪棒。” |
| 污七八糟 |
形容十分杂乱。 |
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
| 九宗七祖 |
泛指祖宗。 |
《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
| 七捞八攘 |
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若存得此心,则气常时清……睡梦里亦七捞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 |
| 七舌八嘴 |
形容人多口杂。同“七嘴八舌”。 |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
| 七病八倒 |
形容体弱多病。 |
|
| 七病八痛 |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 |
清·曾朴《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 |
| 七死八活 |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
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今日弄的我一个身子,七死八活。仙子,你那里是报恩,分明害杀小生也。” |
| 七疮八孔 |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俗话说‘好账不如无。’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里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齐,争乃近日手窘,七疮八孔的,难以骤完。” |
| 七湾八拐 |
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亦作“七弯八拐”。 |
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第一场:“好啦,好啦,不要太自负了,被你七湾八拐的几下子,连我都拿不定主意来了。” |
| 七上八落 |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
| 七高八低 |
形容道路不平坦。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独自一个,在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脚绊一脚的望前走去。” |
| 七拱八翘 |
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 |
沙汀《选灾》:“么大爷又不依了!说:‘要乱来我们大家乱来!’就这样七拱八翘。” |
| 七满八平 |
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
清·赵翼《锦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谢》诗:“刺瑞刻猴地几多,七满八平何处可施巧?” |
| 七足八手 |
形容慌张乱闯。同“七脚八手”。 |
沙汀《替身》:“这时候,那个可怜的盐客,已经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 七穿八烂 |
形容破烂不堪。 |
|
| 七穿八洞 |
形容破旧不堪。 |
|
| 七歪八扭 |
形容歪斜不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一路冲浸之处,不可胜数,慢说房屋四分五落,连树木也是七歪八扭。” |
| 七口八嘴 |
形容人多口杂。同“七嘴八舌”。 |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 |
| 七开八得 |
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
老舍《龙须沟》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开八得,也找不着他!” |
| 七脚八手 |
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亦作“七足八手”。 |
李昌《回忆民先队》:“我们正七脚八手处理文件,收拾东西,警察已到院内。” |
| 七子八婿 |
形容子、婿众多。 |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 |
| 七搭八扯 |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同“七搭八搭”。 |
|
| 七郄八手 |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
|
| 乱七八糟 |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象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这是霞郎的成绩。” |
| 七子八壻 |
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個孩兒,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這話?如今去赴選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麽?” |
|
| 五劳七伤 |
泛指虚弱多病。 |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
| 七十二变 |
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 七孔生烟 |
形容气愤到极点。同“七窍生烟”。 |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
| 七手八脚 |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
| 歪七竖八 |
歪歪扭扭的。形容不正的样子 |
茅盾《上海·我的二房东》:“沿马路上的电灯柱上,里门口,都有些红纸小方块;烂疮膏药似的,歪七竖八贴着。” |
| 七月流火 |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所以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 |
《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 七男八壻 |
同“七子八婿”。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娘年老,八十餘,眼兒昏又聾着兩耳,又没個七男八壻,只有一個孩兒,要供他甘旨。” |
|
| 七嘴八张 |
形容人多语杂。 |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
| 七大八小 |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的样子。③妻妾众多。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八回:“这十二钗说是金陵的,怎么家里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这几个。” |
| 七步奇才 |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
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
| 七窍流血 |
七窍:指人头上的七个孔,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口鼻等处往外流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那妇人揭起被来,见了武大咬牙切齿,七窍流血,怕将起来。” |
| 七尺之躯 |
躯:身体。成年男子的身躯。 >> 七尺之躯的故事 |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
| 七扭八拗 |
拗:拗口。形容十分别扭不通顺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拿起读了两遍,虽不深知其味,念来却十分顺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
| 歪七扭八 |
歪歪扭扭,不直 |
老舍《小人物自述》:“那些古钱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钱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绿的草叶来。” |
| 七穿八穴 |
穿:洞,孔;穴:窟窿。形容窟窿很多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5卷:“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 |
| 七返还丹 |
传说中气功修练的一种方法。 |
李涵虚《三车秘旨》:“三车者,三件河车也。第一件运气,即小周天子午运火也;第二件运精,即玉液河车,运水温养也;第三件精气兼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汞,七返还丹,九还大丹也。……人能知三车秘谛,则精气神三品圆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
| 零七碎八 |
指零零碎碎的东西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两个新人的衣服被褥和零七碎八下来,三五十块钱根本不顶事。” |
| 杂七碎八 |
形容十分混杂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六章:“有时还背诵一遍杂七烂八的事。” |
| 嘎七马八 |
指毫无条理,乱七八糟 |
老舍《骆驼祥子》:“他就嘎七马八的买回一大堆食物,给他们俩吃。” |
| 七慌八乱 |
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章:“虽然养娘奶子伏侍,到底像小鸡失了母鸡,七慌八乱,啼啼哭哭。” |
| 七老八小 |
指老人与小孩。老老少少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五章:“起开,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搀着架着干什么?” |
| 长七短八 |
指事情的头绪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16回:“康顺风一边点头,一边结结巴巴的央求,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半天也没说下个长七短八。” |
| 三蛇七鼠 |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
| 夹七夹八 |
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朱世远原有怕婆之病,凭他夹七夹八,自骂自止,并不敢开言。” |
| 三征七辟 |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荐举。指朝廷多次征名为官 |
《晋书·王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 五痨七伤 |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
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
| 七零八乱 |
形容非常零乱不堪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51章:“在金俊文被搬迁的七零八乱的家里,俊文和他的一家人都在哭鼻子。” |
| 杂七杂八 |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 |
赵树理《三里湾》:“里面杂七杂八堆得满满的,实在找不下个腾的地方!” |
| 七生七死 |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
|
| 七平八稳 |
十分稳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
| 七死七生 |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
|
| 七搭八搭 |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这里人瑞却躺到烟炕上去烧烟,嘴里七搭八搭的同老残说话。”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爷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说些什么。” |
| 七纵七禽 |
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亦作“七纵七擒”。 >> 七纵七禽的故事 |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
| 七七八八 |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7回:“说那寄姐的不贤良处,也就跟的素姐七七八八的了。” |
| 七相五公 |
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
| 七事八事 |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 |
| 七纵七擒 |
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同“七纵七禽”。 >> 七纵七擒的故事 |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
| 三江七泽 |
泛指江河湖泽。 |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
| 七擒七纵 |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 七擒七纵的故事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
| 开门七件事 |
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 |
清·李渔《无声戏》第八回:“开门七件事,件件不须钱买,取之宫中而有余。” |
| 七纵八横 |
形容奔放自如。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
| 说七说八 |
总之,不管怎么说 |
|
| 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 打蛇打七寸 |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
| 七次量衣一次裁 |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
|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
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浮图七级 |
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的故事 |
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新五代史·李菘传》 |
| 七返丹 |
传说中的一种丹药,有增功保健的功效。 |
东方玉《七步惊龙》第四章:“‘七返丹’功参造化,练气之士,得此一粒,可抵二十年勤修之功,即普通人服之,亦可明目轻身,得享遐龄。” |
| 三魂七魄 |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
| 七了八当 |
形容十分妥帖。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6卷:“将昨夜剩下的米煮的早饭,拂拭净了桌椅。忙忙碌碌做了一朝,七了八当。” |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 七年之病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故事 |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 说七说八 |
总之,不管怎么说 |
|
| 横七竖八 |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
| 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乱七八遭 |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同“乱七八糟”。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 |
| 昂藏七尺 |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
明 汪廷讷《种玉记 奇术》:“天付昂藏七尺躯,寻章摘句懒攻儒。” |
| 零七八碎 |
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
老舍《老张的哲学》:“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