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内助之贤 |
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 内助之贤的故事 |
内助之贤,母范之正,盖有以开宋世之基业者焉。 《宋史·后妃传上·序》 |
| 内查外调 |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
《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
| 色厉内荏 |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
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 外刚内柔 |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
| 铭感五内 |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
|
| 五内俱崩 |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
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
| 返视内照 |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
《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
| 鱼游釜内 |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
《魏书·中山王英传》:“缘江焚毁,靡使所遗。建业穷蹙,鱼游釜内。” |
| 六合之内 |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
| 内外交困 |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
| 外厉内荏 |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
| 外宽内明 |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
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
| 内忧外侮 |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
| 外方内员 |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 外宽内忌 |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
| 内修外攘 |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
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
| 眼内无珠 |
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
| 外柔内刚 |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
《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
| 五内如焚 |
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据弟打听,非备款百万,不能了事。似此从何筹画?前数天不见兄长覆示,五内如焚。” |
| 内忧外患 |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 内忧外患的故事 |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
| 返观内照 |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
| 深文周内 |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 |
| 锻炼周内 |
锻炼:形容对判罪的文辞很有研究;周:周密;内:通“纳”,使陷入。指罗织罪状,故意陷人于罪 |
东汉《班固·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
| 色厉内茬 |
外强中干,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贬义) |
|
| 内外勾结 |
内部与外部暗中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目的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2章:“他领导的那场‘里应外合’的战斗,居然被安上一个‘内外勾结演苦肉计’的嫌疑。” |
| 内峻外和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
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
| 内柔外刚 |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
《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
| 海内澹然 |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
| 外愚内智 |
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外愚内智的故事 |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
| 返躬内省 |
躬:自身;省:检查,反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 |
《清史稿·文宗本纪》:“今年过节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内省,未能上感天和。” |
| 内外夹击 |
夹:从两方面来的。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台儿庄正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攻,内外夹击……尚据险顽抗,战况之烈,空前未有。” |
| 内疚神明 |
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神祗。指做错了事,内心感到不安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0回:“许衡灭宋,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盖内疚神明,无不惭德。” |
| 内疏外亲 |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
| 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
| 返观内视 |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
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
| 内重外轻 |
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 |
《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
| 内外夹攻 |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
| 内仁外义 |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
| 内外有别 |
内外有别,内部、外部应该有严格的区别。 |
清·明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故男女授受不亲,家庭内外有别,此王制也,此古礼也。” |
| 外亲内疏 |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
| 内紧外松 |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
|
| 至小无内 |
至:极。小到极点,内无余隙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 外感内滞 |
滞:滞留。中医术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内滞。” |
| 席卷宇内 |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卷起;宇内:四境之内。指横扫或吞并疆域 |
汉·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 顾内之忧 |
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 |
《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
| 内顾之忧 |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 |
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
| 十步之内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
| 内无怨女 |
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 十步之内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 海内存知已 |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
唐《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
| 内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故事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 彻内彻外 |
指完完全全。 |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
| 内举不失其子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故事 |
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
| 海内存知己 |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内举不避亲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
| 内称不避亲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
| 暴内陵外 |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
《周礼·夏官·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壇之。” |
| 海内无双 |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 |
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
| 反听内视 |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
《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
| 出内之吝 |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同“出纳之吝”。 |
|
| 海内鼎沸 |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后汉书·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
| 安内攘外 |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 分内之事 |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
《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