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六的成语 - 共76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的妃嫔。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身怀六甲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 《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四冲六达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五脏六腑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三姑六婆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六亲不认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张天翼《万仞约》:“那名堂一立,就六亲不认了。”
五亲六眷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五黄六月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六月飞霜 旧时比喻有冤狱。 >> 六月飞霜的故事 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三首六臂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五脊六兽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老舍《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六根清静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五藏六府 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亦作“五脏六腑”。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三媒六证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眼观六路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六亲无靠 形容很孤独,没有亲属可依靠。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我家现在六亲无靠,故乡举目无亲,除叔叔外,别无可托之人。”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五石六鹢 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五虚六耗 比喻弄虚作假。 《中国现在记》第九回:“你也晓得,皇上家的钱都是要功归实用的,那里能由你五虚六耗,赚了许多。”
三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六根清浄 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浄”。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浄。”《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浄,與汝剃除,免得争競。”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浄。”
骈四俪六 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六尺之托 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六朝脂粉 六朝:建都于建康(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脂粉:胭脂。形容繁华绮丽。形容六朝时金陵靡丽繁华景象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赏月遇恶》:“且乐平生,尘寰事,六朝脂粉飞灰冷。”
六阳会首 中医术语,六阳脉集中在头部。指头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对着众官人在此,我这一去,若有些儿差失呵,我输我这六阳会首。”
五合六聚 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 《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三头六臂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若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
三头六面 指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六艺经传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吆五喝六 掷骰子时的喊声(五、六是骰子的点子),泛指赌博时的喧哗声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你这个将军,好不知事务,只管的吆五喝六,叫我如何使出这盘头盖顶来?”
五马六猴 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挑么挑六 挑剔,找差错。
六出纷飞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大雪纷纷。 汉·韩婴《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人五人六 装模作样,假正经。 王朔《枉然不供》:“别看那小子装得五讲四美、人五人六的样儿,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背着人嘴脏着呢。”
板板六十四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百六阳九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阳九百六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挑幺挑六 幺、六:骰子的点了。挑剔,找差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法不传六耳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六耳不同谋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眼观六路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三十六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明 无名氏《白兔记 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三十六策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故事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传》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版版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一推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三十六着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一退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六出冰花 六出: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指雪花 《宋书·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独六出。”
过五关斩六将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三十六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的故事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呼幺喝六 幺、六:骰子的点了。掷骰子时的喊声。泛指赌博。也形容吆喝。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六尺之讬 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飞霜六月 旧时比喻有冤狱。 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六通四辟 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六街三陌 泛指大街小巷。同“六街三市”。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六根清净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臂三头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六畜兴旺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