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九的成语 - 共127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一日九迁 |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 汉·焦延寿《易林》卷九:“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 |
| 十室九空 |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 十室九空的故事 | 《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 十有八九 |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 唐·杜甫《负薪行》:“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
| 七贞九烈 |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 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
| 愁肠九回 | 指悲愁频频在腹中萦绕,难于排遣。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唐·崔橹《春日长安即事》:“玉楼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
| 箫韶九成 | 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
| 十成九稳 | 指相当稳妥可靠。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
| 羊肠九曲 | 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 |
| 九宗七祖 | 泛指祖宗。 | 《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
| 一生九死 | 指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 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
| 天保九如 | 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 《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
| 九世之仇 | 指久远的深仇。 >> 九世之仇的故事 | 《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
| 言十妄九 |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 十亲九故 |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在三江五湖。” |
| 九垓八埏 | 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
| 十米九糠 | 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拼着个十米九糠,问甚么两妇三妻,受了些万苦千辛。” |
| 十拏九稳 | 比喻很有把握。同“十拿九稳”。 | |
| 三槐九棘 | 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
| 十室九匮 | 匮,指财物匮乏。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 | 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
| 三旬九食 |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 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 三等九般 |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同“三等九格”。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
| 十捉九着 | 比喻很有把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
| 言重九鼎 |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 三贞九烈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 十拷九棒 | 指严刑拷打。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待要你十拷九棒,万死千生,打杀这个射粮军,哥也,你可甚么那得甚福。” |
| 二旬九食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 九叠云屏 | 疊:重疊。屏:屏障。比喻瀑布高遠的氣勢。 | 李白 《廬山謠》:「 廬山秀出南斗旁, 屏風九疊雲錦張。」 |
| 片言九鼎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或指人说话十分守信。 >> 片言九鼎的故事 | 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 |
| 九曲回肠 |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
| 数九寒天 | 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 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十回:“到了那十二月,数九寒天,下的大雪,把破瓦窑门屯住。” |
| 轻重九府 | 轻重:指钱币。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即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设轻重九府。” |
| 数九寒冬 | 从数九(俗称“冬至”)开始就真正地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大致包括了公历三个月的冬季时节。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意思是从数九开如就真正的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 | |
| 力济九区 | 济:帮助,周济;九区:指全国。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 | 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 九原之下 | 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 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
| 含笑九原 | 原:泛指墓地。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 | 宋·王十朋《王忠文公集·黄府君挽词四首》:“齿发如公自古稀,定应含笑九原归。” |
| 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
| 含恨九泉 | 指抱怨而死,在地下还带着怨恨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只因去寻吴瑞庵,遂被功名耽延岁月,归来迟了,以致白小姐含恨九泉。” |
| 含笑九幽 | 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公得此深明大义之贞姬,复有此为国捐躯之肖子,洵可含笑九幽。” |
| 三回九转 |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 清·李渔《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回九转,敲钟磬动地惊天。” |
| 屏风九叠 | 屏风:室内挡风器物,比喻山峦;叠:重叠。山峦重重叠叠 | 唐·李白《庐山谣》诗:“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
| 一龙九种 | 一条龙有九种品质的子孙。比喻同一父母的子女,有好坏不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俗语说的好,‘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 |
| 十人九慕 | 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人人羡慕。 | |
| 九旋之渊 | 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旋窝多的深渊。比喻智谋深广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
| 阳九之会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
| 风魔九伯 | 风:通“疯”;风魔:疯癫。疯狂痴癫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休怪!我曾见风魔九伯,不曾见这般个神狗乾郎在。” |
| 九品中正 |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查差第之乎?” |
| 齐州九点 |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 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
| 九十春光 | 九十:90天;春光:指春天。指整个春天 | 五代·南唐·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
| 寓言十九 | 寓言:有所寄托的话;十九:十分之九。十分之九是寓言。泛指文章的情节多属虚构 | 战国·宋·庄周《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
| 九五之位 |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 《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
| 十清九浊 | 清:清澄;浊:浑浊。指混乱不堪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
| 八花九裂 | 裂:分裂。形容漏洞百出,缝隙很多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慧颙禅师曰:‘如何是无缝塔?’师曰:‘八花九裂。’” |
| 九转丸成 | 转:循环变化;丸:指金丹。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 接三换九 | 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换九: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指结婚嫁娶的风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
| 中正九品 |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 | 《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
| 十磨九难 |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 |
| 三等九格 | 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
| 八索九丘 | 古书名 | 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
| 一牛九锁 | 比喻无法解脱。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
| 阳九之厄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 九九归一 | 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 | 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
| 九折臂 |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
| 百六阳九 |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 |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
| 九回肠 | 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 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
| 阳九百六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 五侯九伯 |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
| 九九归原 | 犹言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4回:“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九九归原,终究是为仔耐,也算一桩罪过事体。” |
| 十之八九 |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
| 九天九地 |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 《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
| 九牛拉不转 |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
| 十眠九坐 | 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初时父子坐店甚好,后因十老得了腰痛的病,十眠九坐,劳碌不得,另招个伙计,叫做邢权,在店相帮。” |
| 月儿弯弯照九州 |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
|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
| 四姻九戚 | 比喻亲戚极多。 | |
| 九鼎不足为重 |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 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 十步九回头 |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 | 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 《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
| 十年九不遇 |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 |
| 八九不离十 |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 九曲十八弯 |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
| 九层之台 | 累:堆迭,积聚。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九牛二虎之力 |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 九牛二虎之力的故事 |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 十家锅灶九不同 |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 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
| 鹤鸣九皋 |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
| 九五之尊 |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 九鼎一丝 |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 九流十家 |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 汉·刘安《七略·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
| 九回肠断 |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
| 八街九陌 | 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 | 《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
| 九牛一毫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 九天仙女 | 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绝色美女。 | 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
| 愁肠九转 | 指重重忧愁萦绕心怀。 | 明·邵璨《香囊记·得书》:“我终日里愁肠九转,到如今尺素空传,越教人中心惨然。” |
| 九阍虎豹 | 比喻凶残的权臣。同“九关虎豹”。 | 张素《威介推事》诗:“九阍虎豹嗟难近,一炬龙蛇事可怜。” |
| 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
| 九年之蓄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
| 九烈三贞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 九原可作 |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
| 龙生九种 |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 龙生九种的故事 | 敖顺道:“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
| 九间大殿 | 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同“九间朝殿”。 | |
| 九天揽月 | 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 九死一生 |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 九死一生的故事 |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 举十知九 |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 唐·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举十而知九。” |
| 九儒十丐 |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 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 九流人物 |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 九蒸三熯 |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比喻久经熬炼。 | |
| 九死未悔 | 纵然死上九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 九年之储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
| 九行八业 | 指各种行业。 | 顾笑言《你在想什么》:“矿山是除了神话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处,而三教九流,九行八业之中,矿工是最崇高的职业。” |
| 九州四海 |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 回肠九转 | 好象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
| 九鼎大吕 |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 含笑九泉 |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
| 九故十亲 | 泛指亲戚朋友。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关节做九故十亲。”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亲笑耻。” |
| 九死不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 九流三教 |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 九转功成 |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 《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 九关虎豹 | 比喻凶残的权臣。 >> 九关虎豹的故事 | 语出《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宋·赵癯斋《买陂塘(闻掀髯)》词:“功名事,不信朝鳞暮羽。九关虎豹如许。” |
| 九霄云外 |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
| 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因篇幅关系,九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