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琴心剑胆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
| 项庄舞剑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舞剑的故事 |
清·刘坤一《致张香涛书》:“[定兴]乃于署督篆任内,奏参银元局及淮山盐务,牵涉敝署,不无激射之词,论者谓为项庄舞剑,而弟因未尝稍存芥蒂也。” |
| 舌剑唇枪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
| 帷灯箧剑 |
比喻真相难明,令人猜疑。同“帷灯匣剑”。 |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如帷灯箧剑。如暮鼓晨钟,隐隐约约,莫非正喻相关,真正令我难解。” |
| 铸剑为犁 |
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
《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
| 盘水加剑 |
汉代大臣自杀处死的一种表示。加剑:自杀。 |
《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
| 批鳞请剑 |
指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 批鳞请剑的故事 |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 |
| 飘零书剑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 匣剑帷灯 |
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
《西京杂记》卷一:“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於外,与挺剑不殊。” |
| 刃树剑山 |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
|
| 借剑杀人 |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同“借刀杀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
| 弃书捐剑 |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 牵鬼上剑 |
比喻非常困难。 |
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
| 齿剑如归 |
犹言视死如归。 |
《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
| 琴剑飘零 |
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
明 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
| 契船求剑 |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后多作“刻舟求剑”。 >> 契船求剑的故事 |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买犂卖剑 |
见“ 買犁賣劍 ”。 |
|
| 十年磨剑 |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
| 箫心剑态 |
犹言幽情侠骨。 龚自珍 《湘月》词自注引 洪子骏 《金缕曲》词:“俠骨幽情簫與劍,問簫心劍態誰能畫?” 柳亚子 《将归留别海上诸子》诗:“簫心劍態愁無那,馬角烏頭恨未賒。” |
|
| 瞋目案剑 |
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 瞋目案剑的故事 |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 尚方宝剑 |
上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一回:“御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词。” |
| 丰城剑气 |
指宝物是无法埋没的。 >> 丰城剑气的故事 |
《晋书·张华传》:传说在吴灭晋兴之时,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知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在丰城。尚书张华到任后,于狱中挖出宝剑两把,一名太阿,一名龙泉,紫气也就消失了。 |
| 唇鎗舌剑 |
见“ 脣槍舌劍 ”。 |
|
| 蜜口剑腹 |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 蜜口剑腹的故事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
| 刻船求剑 |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
唐·刘知畿《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
| 书剑飘零 |
书剑:书籍和宝剑;飘零:漂泊,流落无依。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久游未归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
| 剑履上殿 |
剑:刀剑;履:泛指鞋。古代皇帝允许功臣带刀剑与穿鞋上殿作为恩宠。形容待遇优异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
| 明珠按剑 |
按:用手抚着。一方奉送夜光珠,另一方却手持宝剑。比喻由于误会以敌意回报对方 |
清·朱之瑜《德始堂记》:“今与贤之相知也新,而又语言不能通,不当有明珠按剑之举;万一他时复有晤期,更当掀髯抵掌,援古引今,目征其必然也。” |
| 枪刀剑戟 |
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四种常用兵器。泛指兵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回:“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檑木炮石。” |
| 刀山剑林 |
比喻险恶的境地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7回:“慢说是开封府,就是刀山剑林,也是要走走的。” |
| 结缨伏剑 |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
| 剑戟森森 |
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
《北史·李义深传》:“剑戟森森李义深。” |
| 匣剑何时跃 |
匣剑:藏在匣中的宝剑。藏在匣中的宝剑什么时候会跳出来。比喻贤才什么时候才能施展本领 |
唐·韦庄《冬日长安感志》诗:“未知匣剑何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 |
| 屦及剑及 |
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 屦及剑及的故事 |
《左传·宣公十四年》:“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
| 学书学剑 |
学文练武。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 舌剑唇鎗 |
见“ 舌劍唇槍 ”。 |
|
| 剑及履及 |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
《新华日报》1943.1.31:“社会上各界领袖,能以身作则,剑及履及的来做,则移风易俗,也绝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难事。” |
| 提剑汗马 |
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手提宝剑,身跨战马。比喻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
《周书·宇文贵传》:“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
| 项庄舞剑 |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 项庄舞剑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的故事 |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
| 剑及屦及 |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 剑及屦及的故事 |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
| 剑老无芒 |
芒:锋芒;刚:坚强。剑用久了,锋芒都磨光了,人老了就没有刚强之气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桓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
| 项庄之剑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的故事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 口蜜腹剑 |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 口蜜腹剑的故事 |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 刀枪剑戟 |
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
| 故剑情深 |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 故剑情深的故事 |
《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
| 案剑瞋目 |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
《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
| 刀山剑树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刀山剑树的故事 |
《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
| 封刀挂剑 |
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
《羊城晚报》1984.8.25:“中国女排完成‘三连冠’伟业之后,队伍将作小的调整。据悉二十七岁的老大姐周晓兰和队长张蓉芳将要封刀挂剑。” |
| 刀光剑影 |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 驰马试剑 |
驰马:骑马飞跑;试:用。跑马舞剑。形容人骑马练剑习武。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
| 剑树刀山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
| 风刀霜剑 |
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 剑头一吷 |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
《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
| 刻舟求剑 |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刻舟求剑的故事 |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卖剑买犊 |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同“卖剑买牛”。 |
明·张居正《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书》:“抚民愿焚械归籍,此即古人卖剑买犊之化也。” |
| 剑态箫心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同“剑气箫心”。 |
柳亚子《自题磨剑室诗词后》:“剑态箫心不可羁,已教终古负初期。” |
| 卖剑买琴 |
指没有功名意识,志在归隐。 |
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卖剑买琴,斗瓦输铜。” |
| 买牛卖剑 |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同“买犁卖剑”。 |
元·朱庭玉《青杏子·归隐》:“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 |
| 剑气箫心 |
犹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
| 刀头剑首 |
极喻危险的境遇。 |
清·钱谦益《苕上吴子德舆作丁丑纪闻诗六首盖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狱之渐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头剑首度冬春,欲杀何当有百身。” |
| 剑首一吷 |
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同“剑头一吷”。 |
清·徐芳《序》:“栎园天才绝世,其诗文皆卓然大家;即以杂著,此其剑首一吷也,而富如此。” |
| 解剑拜仇 |
指息争释怨。 >> 解剑拜仇的故事 |
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
| 剑胆琴心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
| 挥剑成河 |
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
元·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二折:“为上将者,挥剑成河,撒豆成兵。” |
| 剑拔弩张 |
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 唇枪舌剑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
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