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灰的成语 - 共55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槁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 槁木死灰的故事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朽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色若死灰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清灰冷火 没吃没喝。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同“清灰冷灶”。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5回:“及至到了家,清灰冷火的锁着门。”
火尽灰冷 比喻权势消失。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日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沟睿中,祸不远矣。”
心灰意冷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散灰扃户 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旧唐书·李益传》:“然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
饮灰洗胃 灰:古代以草木灰作洗涤剂。比喻悔过自新。 《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淮南子·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心灰意懒 灰:消沉;懒:懈怠。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丧失信心,不图进取。 元·乔吉《玉交枝·闲适》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
万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三回:“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心如寒灰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同“心若死灰”。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死灰复燃 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 死灰复燃的故事 《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形槁心灰 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今生已被虏,人被杀,儿孤妇寡,饥寒交迫,形槁心灰,虽生亦犹死也。”
蛇灰蚓线 蚓:蚯蚓。指蛇和蚯蚓爬行留下的痕迹。比喻有线索可循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
死灰槁木 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寂若死灰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寒灰更燃 寒灰:冷却了的灰烬;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隋书·于仲文传》:“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灰不喇唧 令人生厌的灰颜色
面如灰土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死灰复燎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灰头草面 佛教语,指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秽或讨了没趣懊丧的样子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灰不溜丢 灰色,形容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难堪,情绪低落 张平《抉择》:“那一团团灰不溜丢的东西,就是曾让自己怎么也看不够,怎么也丢不下的织机和车床吗?”
焚尸扬灰 形容非常仇视。同“焚骨扬灰”。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烧坯》:“其母恨礼甚,又诣弄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焚尸扬灰。”
色如死灰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灰心丧意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因方才一段话已经灰心丧意,恨娘家不给争气,又兼昨夜园中受了那一惊,也实在没精神。”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结讨好,结果反倒碰个钉子,落得很没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赵姨娘来时,兴兴头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满心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的出来了。”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
与草木俱灰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明·陈继儒《晚香堂·附赞·有序》:“既为男子,忍与草木俱灰!”
木形灰心 形:形体。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碰一鼻子灰 想讨好而结果落个没趣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你们可能碰一鼻子灰,或者对你们提出的问题不重视,或者对问题见解不同。”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百念皆灰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38回:“我如今百念皆灰,只求归见老母。”
枯形灰心 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加死灰也。”
草蛇灰线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坑灰未冷 比喻时间极为短暂、匆促。 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灰飞烟灭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寒灰更然 比喻重获生机。然,同“燃”。 《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焚骨扬灰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灰头土面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
灰身粉骨 犹言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挫骨扬灰 死后将骨头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极深。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爷的这项银子耽搁了,慢说我,就挫骨扬灰也抵不了这罪过。”
灰心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灰心槁形 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槁形灰心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灰心短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寄生《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是诚中国前途之隐忧,而足使倡言革命者灰心短气者也。”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枯木死灰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粉身灰骨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唐·张鷟《游仙窟》:“玉馔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灰躯糜骨 犹言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补过酬恩,灰躯糜骨,以甘心愿。”
吹灰之力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
冷灰爆豆 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对,白费力气。或比喻事情凭空突然发生。亦作“冷锅中豆爆”。 宋·黄庭坚《翠岩真禅师语录序》:“各梦同床,不妨殊调;冷灰爆豆,聊为解嘲云耳。”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灰头土脸 指面容污秽。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