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后的成语 - 共207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前赴后继 |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
| 强而后可 |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
| 前危后则 |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 前危后则的故事 | 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 |
| 晚生后学 |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 《宣和书谱·庾翼》:“庾翼为当日书家名流所推先如此,其自许亦自高,要是,其所得非晚生后学浅浅所能追逐也。” |
| 恐后无凭 | 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
| 茶余酒后 |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 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
| 置之脑后 |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
| 先断后闻 | 指先处理后奏闻。 | 《北史·宇文护传》:“护第屯兵禁卫,盛于宫阙,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 |
| 前覆后戒 |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 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 意前笔后 | 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 | 晋·卫铄《笔阵图》:“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
| 先号后庆 | 指初凶后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鲍永等传赞》:“鲍永沉吟,晚乃归正,志达义全,先号后庆。” |
| 先礼后兵 |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 先礼后兵的故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
| 以为后图 | 为以后作打算。 | 《左传·桓公六年》:“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
| 前歌后舞 |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 《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 |
| 瞻前顾后 |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瞻前顾后的故事 |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 穷而后工 |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 先难后获 |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 以观后效 |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 《后汉书·安帝纪》:“秋节既立,鸷鸟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 |
| 松柏后凋 |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前倨后卑 | 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 前倨后卑的故事 |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策·秦策一》 |
| 先公后私 |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
| 先忧后乐 |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先忧后乐的故事 | 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世者后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以绝后患 | 消除祸根,来杜绝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如今朦胧奏过圣人,将他两个押赴市曹杀坏了,以绝后患。” |
| 前呼后拥 |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衣轻乘肥,有多少荣耀!” |
| 前合后仰 | 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 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拼了个前合后仰。” |
| 守先待后 |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 清·陈确《答沈朗思书》:“夫以程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必可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 |
| 先斩后奏 |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 先斩后奏的故事 | 《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
| 前仆后踣 |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
| 酒后茶馀 | 见“酒馀茶后”。 | |
| 跋前疐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 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
| 通前至后 |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 《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
| 小子后生 | 泛指少年后辈。 | 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
| 幕后操纵 | 暗地里控制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5章:“尤其共产党通常都在幕后操纵,如果刘三嫂真是共产党分子,怕是早跟着转移走了。” |
| 绳先启后 | 绳:继承,继续;启:开创,引出。继承前人的,开创今后的 | 宋·岳飞《题许虎侯像》:“至德显忠,绳先启后。” |
| 眉头眼后 | 指眉眼间的神色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9卷:“是日那里还有心想看春会?只个个撺哄赵娘子,看他眉头眼后罢了。” |
| 不甘落后 | 甘,甘心、愿意。词语意指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他人,做什么都有个不服输的劲,希望超过他人或和他人一样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任何领域保持探索发现追求的精神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 | |
| 瞠乎后已 | 瞠:瞪眼。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追赶不上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经天纬地,专门名家,更瞠乎后已。” |
| 前思后想 |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 |
| 疐后跋前 | 疐:同“踬”,颠踬;跋:踏,踩。比喻进退两难 |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两造交哄,势极汹汹,我政府疐后跋前,莫知所适。” |
| 顾后瞻前 |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同“瞻前顾后”。 | 《封神演义》第五三回:“你往我来,遭着兵刃命随倾;顾后瞻前,错了心神身不保。” |
| 瞻顾前后 | 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兼顾前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 |
| 先人后己 |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 羞以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的地位。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 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昔苏秦说韩,羞以牛后,韩王按剑,作色而怒。” |
| 覆前戒后 | 覆:倾覆;戒:防备。指前面事情的失败可以为后面事情的借鉴 | 《旧唐书·王方庆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轨,覆前戒后,居安思危。” |
| 无后为大 | 后:后代。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 劫后馀生 | 劫后余生字面含意:劫,灾难,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现在常用作成语。 | 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寄怀许仙屏中丞四首》:“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 |
| 瞠乎后矣 | 瞠:瞪眼。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追赶不上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钱大昕》:“即贾逵、服虔亦瞠乎后矣,况不及贾服者哉。” |
| 耕前锄后 | 意指丈夫在前边耕地,妻子在后面锄土。形容夫妻感情融洽,同出同进地勤劳耕作。 >> 耕前锄后的故事 | 出 处(农人对陶潜夫妇之称)“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
| 光前耀后 | 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大丈夫峥嵘恁时候,扶汤佐周,光前耀后,直教万古清名长不朽。” |
| 自甘落后 | 甘:情愿,乐意。指自己不求上进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帝国主义者的凶狠残恶,泯灭天良是一回事,但我们固步自封,自甘落后,不能日新又新的往前进取,求发展,也是不能否认的。” |
| 后院起火 |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张平《抉择》:“那可是咱的后院,要是后院起火,别人可就要看咱的笑话了。” |
| 瞻前忽后 | 瞻:视,望。形容难以捉摸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 绝后光前 | 绝:断绝;光:光大,扩充。扩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形容功业伟大或成就卓著。 | 宋·洪迈《容斋四笔·蓝田丞壁记》:“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绝后,以柳视之,殆犹碔砄之美玉也。” |
| 遮前掩后 | 指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
| 超前轶后 | 轶:超出。超过前辈,冠绝后世。形容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仰见天朝制度维新,超前轶后,洵为万万年不易良规。” |
| 秋后算帐 | 指秋收以后结清欠帐。比喻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后算帐,本来挺明白的事最后也不明白了。” |
| 酒馀茶后 |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 |
| 茶余饭后 |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 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
| 后顾之患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卢文纪劝帝驻河桥,庚赞华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则契丹主有后顾之患,不能久驻汉地矣。” |
| 裕后光前 | 裕:富饶。为后人造福,给前辈增光 | 宋·陈抟《心相编》:“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
| 后会可期 | 会:相见,见面;期:时期。以后还有见面的日子或机会 | |
| 子孙后代 |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2章:“树活皮,人活脸,他金家的子孙后代都成了众人唾骂的对象!” |
| 绘事后素 | 绘:描摹,形容。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绘。比喻行事开始简单,然后逐步深入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 |
| 前挽后推 |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 《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
| 想前顾后 | 顾:看,视。想着前面,又顾虑后面。形容犹豫不决、矛盾重重的状态 | 巴金《春》:“觉民气得没有办法,他不再想前顾后地思索了。” |
| 酒后之勇 | 借着酒劲充当勇敢 | |
| 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贡献出一切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天二子之良,将勒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
| 后不为例 | 例:先例。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 | 明·沈德符《野获编·中宫外家恩泽》:“时署部少宰杨时乔力谏不从,上但云后不为例而已。” |
| 后顾之虑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 宋·刘弈《上韩范二招讨书》:“贼无后顾之虑,长驱而来。” |
| 瞻前思后 | 思前想后,反复思考 | 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4回:“又缘道途修阻,不能趋侍膝前,仰承教训,遂致孤身流落,有堕家声。瞻前思后,惭愧何堪!” |
| 后悔何及 | 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 《周书·崔谦传》:“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 |
| 后生晚学 | 后生:后辈。指学历浅的年轻人 |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仙里年来向学者甚众,风习可尚,正赖长者不惮告教,使后生晚学得知前辈风采,谦冲就实,无徒长虚诞。” |
| 曙后孤星 | 曙:唐朝进士崔曙;孤:指没有父亲。指人死后只留下一个孤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十三妹者,盖曙后孤星。” |
| 后不僭先 | 僭:超过本分。指后来的人不超越先来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这么明白的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 |
| 后拥前驱 | 拥:保护。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形容权贵们的气势 | 明·汤显祖《紫钗记·回求仆马》:“后拥前驱,教一时光彩生门户。” |
| 后会难期 | 会:会见,见面;期:约定的时间。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难见面了 | 北朝·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 |
| 人前背后 | 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 愚昧落后 | 愚蠢而不明事理,跟不上形势等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
| 后实先声 | 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 |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
| 后巷前街 | 巷:胡同。指四处的街坊居民 | 元·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那厮每走遍了后巷前街,几曾冲州撞府!” |
| 思前虑后 | 思:思考,考虑;前:原因。反复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只是老朱有些任性,敢作敢为,再不思前虑后,小弟每每与他说好话,他再不肯听。” |
| 后恭前倨 | 倨: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 明·孙仁孺《东郭记·殆不可复》:“这的是舔痔吮痈,后恭前倨,奴颜婢膝。” |
| 沾溉后人 | 沾溉:沾润灌溉,引申为使人受益。使后来人得到好处 | 《新唐书·杜甫传赞》:“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
| 千秋之后 | 人死后的婉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 |
| 先苦后甜 | 指先经历苦难然后过上幸福的日子 | 王朔《我是你爸爸》:“你是那遇难成祥,先苦后甜的命。” |
| 扬名后世 | 名声传扬到后世 |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 子孙后辈 |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 邓小平《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 |
| 后顾之虞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虞:臆度,料想。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 《清史稿·常青传》:“大营距府城未远,势相犄角,无后顾之虞。” |
| 前倨后恭 |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 前倨后恭的故事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
| 后仰前合 | 仰:仰面朝天;合:弯身俯地。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样子 | |
| 身后萧条 | 形容死后家境冷落、贫困。 | 曾朴《孽海花》第13回:“后来长卿死了,不但身后萧条,还有一笔大亏空,这报销就是直蜚替他办的。” |
| 死而后已 |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 死而后已的故事 |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提奖后辈 | 奖:劝勉。提拔勉励后一代 | 《北史·魏收传》:“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
| 先计后战 | 计:计划,计谋;战:作战。先筹划好后再战。指不打无准备的仗 |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划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计巧者也。” |
| 面从后言 |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婉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
| 先忧后喜 |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欢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您稳放着个先忧后喜,我空怀着个有苦无甘。” |
| 前仆后起 | 仆:向前跌倒。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党狱横兴,株连甚众,而有志之士,前仆后起。” |
| 绝后空前 |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况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步,其年亦人杰矣哉!” |
| 前慢后恭 | 慢: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 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6章:“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相去几何?此而谓其前慢后恭见利忘义,何深文之甚?” |
| 责先利后 | 责:责任,利益。尽义务在众人之前,分享利益在众人之后 | 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
| 而今而后 | 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 《吕氏春秋·恃君览·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
| 褪前擦后 | 褪:后退。从前面退下来又碰到后面的。形容惊恐不安 |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响当当喝号提铃,唬的我褪前擦后不敢行。” |
| 瞻前虑后 | 瞻:向前望。兼顾前后。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只顾得眼前一点,不晓得瞻前虑后。” |
| 后拥前遮 | 遮:阻拦。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果是英雄,凭着自己本领,怕甚王孙公子,又怕甚后拥前遮。” |
| 前合后偃 | 偃:倒。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
| 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 思前算后 | 思:思考;算:计划,筹谋。思想前面,盘算将来 | 宋·朱熹《答吕子约》:“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计较商量。” |
| 搀前落后 | 抢前落后,不整肃。 | 《红楼梦》第九九回:“贾政便也生气,说:‘往常还好,怎么今日不齐集至此?’抬头看那执事,却是搀前落后。” |
| 留后路 | 比喻办事时为防失败而预留退路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8章:“要给自己留后路呀!” |
| 趋前退后 | 趋:趋向。形容犹豫害怕欲进又退的样子 | 元·曾瑞《留鞋记》楔子:“我见他趋前退后,待言语却又早紧低头。” |
| 后合前仰 | 合:弯身俯地;仰:仰面朝天。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样子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 |
| 后生可畏 |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 后生可畏的故事 |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 后浪催前浪 |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 宋·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 事后诸葛亮 |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 拖后腿 | 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 |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16章:“咱们官渠岸的风水不好,两家富户拖后腿,互助合作走不到人家头前。” |
| 前前后后 | 详情,细节,里里外外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1回:“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前前后后一一说了。” |
| 后浪推前浪 | 江水奔流,前后相继。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象后浪推动前浪一样,不断前进。 | 宋·文珦《过苕溪》诗:“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 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 前脚后脚 | 与前脚连说时表示在别人后面(时间上很接近);比喻紧跟着。 |
因篇幅关系,后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