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的成语 - 共138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艳紫妖红 | 犹言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 《渚山堂词话》卷二引元·白朴《玉耳坠金环》曲:“肯羡狂蜂殢蝶,艳紫妖红。” |
| 批红判白 | 批:削;判:分开;红、白:指花卉。嫁接花木。 |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 |
| 嫣红姹紫 | 指花色娇艳,亦指娇艳的花。 | 廖仲凯《金缕曲·题八大山人松壑图》词:“繁华歇尽何须吊!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 |
| 面红耳赤 | 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 面红耳赤的故事 | 《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
| 粟红贯朽 |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 | 《汉书·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
| 尤红殢翠 | 比喻男女间的缠绵亲昵。 | |
| 翠消红减 | 形容女子姿容减退。 | 宋·柳永《八声甘州》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 偎红倚翠 | 指亲狎女色;狎妓。 >> 偎红倚翠的故事 | 宋·陶榖《清异录·偎红倚翠大师》:“李煜在国,微行娼家,遇一僧张席,煜遂为不速之客。僧酒令、讴吟、吹弹莫不高了……。煜乘醉大书右壁曰: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 |
| 红男緑女 | 装饰艳丽的青年男女。 苏曼殊 《华洋义赈会观》:“ 張園 開 華 洋義賑會,衲往參觀,紅男緑女,極形踴躍。” 茅盾 《劫後拾遗》:“海水依旧是那样深蓝,阳光依旧是那样明艳,红男绿女依旧是那样拥挤。” | |
| 见钱眼红 | 看到钱财,眼睛就红了。形容人贪财。同“见钱眼开”。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其中最易辨的,就只那双贼眼,因他见钱眼红,所以易辨。” |
| 桃红柳绿 |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 唐·王维《田园》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
| 青红皁白 | ①比喻是非、好歹。②比喻底细、情由。③犹言水落石出。 | |
| 绿酒红灯 | 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天伦乐事萃华堂,绿酒红灯夜未央。” |
| 披红戴花 | 披着绸,戴着红花。表示喜庆或光荣。 | 二月河《雍正皇帝》第25回:“刹时间,鼓乐大作,乐声中,两个礼部来的笔帖式披红戴花,抬出了幡龙金榜。” |
| 红紫乱朱 |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孟子注疏·赵岐·题辞》:“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
| 暮翠朝红 | 形容爱情不专一。 | 清·徐瑶《太恨生传》:“余非登徒子,誓不效杂情奴态,暮翠朝红。” |
| 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 |
| 脸红耳赤 |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 萧殷《桃子又熟了》一:“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
| 面红耳热 |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看破红尘的故事 | 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红得发紫 | 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 | 靳凡《公开的情书》:“她仗着出身好,业务好,红得发紫。” |
| 驻红却白 | 指保持青春,延迟衰老。红,红颜;白,白首。 | |
| 惨緑愁红 | 指经风雨摧残的绿叶红花。 宋 柳永 《定风波》词:“自春來,慘緑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词:“慘緑愁紅,憔悴都因一夜風。” | |
| 灯红酒緑 | 1.形容夜宴之盛。《恨海》第十回:“一時燈紅酒緑,管弦嘈雜,大衆猜拳行令起來。”《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陈设考究的餐厅里,乐声悠扬,舞影婆娑,灯红酒绿。”2.以形容奢糜华丽的生活。 徐迟 《牡丹》五:“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社会、只能使她感到窒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你对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很有兴趣吗?” | |
| 红光满面 | 形容人的气色好,脸色红润,满面光彩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7回:“嘴边衔著牙嘴香烟,鼻端架著墨晶眼镜,红光满面,气象不同,直上楼头,东张西望。” |
| 乌帽红裙 | 泛指男女。 | 清·孔尚任《桃花扇·闹榭》:“丝竹隐隐,载将来一对乌帽红裙。” |
| 暗緑稀红 | 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況當殘春初夏之時,正值暗緑稀紅之候,頓起愁緒,怎消悶懷?” | |
| 软红十丈 | 形容都市的繁华。 | 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诗:“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性车尘。”自注:“前辈戏语:‘西湖风月,不如京华软红香土。’” |
| 纷红骇緑 | 形容花叶繁盛,随风摆动。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衆草,紛紅駭緑,蓊葧香氣。” 宋 陆游 《新筑山亭戏作》诗:“天垂繚白縈青外,人在紛紅駭緑中。” 清 钱谦益 《自拂水步至吾谷登南岩憩维摩寺金粟堂饭後下破山过高僧墓与孟阳寻等慈和尚葬处》诗:“ 丹丘 錦城 斯在下,紛紅駭緑誰能整。” | |
| 緑女红男 | 服装艳丽的青年男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万寿寺》:“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半月。遊人甚多,緑女紅男,聯蹁道路。” | |
| 红妆素裹 | 红妆: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 毛泽东《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 砌红堆緑 | 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 宋 张孝祥 《满江红·思归寄柳州》词:“想一年好處,砌紅堆緑。” | |
| 緑酒红灯 | 犹灯红酒绿。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天倫樂事萃華堂,緑酒紅燈夜未央。” 清 姚燮 《旜帛》诗:“誰憐風雨屯軍苦,緑酒紅燈自畫樓。” | |
| 匀红点翠 | 指涂脂画眉。 | 宋·陈师道《减字木兰花》词:“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风柳腰枝。尽日纤柔属阿谁。” |
| 緑鬓红颜 | 见“ 緑鬢朱顔 ”。 | |
| 穿红着緑 | 形容衣着鲜艳华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那 顔俊 雖則醜陋,最好粧扮,穿紅着緑,低聲强笑,自以爲美。”《红楼梦》第三回:“臺階上坐着幾個穿紅着緑的丫頭。” | |
| 软红香土 | 形容都市的繁华。 | 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诗:“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性车尘。”自注:“前辈戏语:‘西湖风月,不如京华软红香土。’” |
| 緑惨红愁 | 指妇女的种种愁恨。绿、红,谓黑鬓红颜。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闢》:“講鬼怪令羽士心寒膽戰;論閨怨遣佳人緑慘紅愁。” 元 郑廷玉 《後庭花》第一折:“有一日嫁夫君,顯耀精神,將你那緑慘紅愁證了本。”亦作“ 緑慘紅銷 ”。 明 汤显祖 《紫钗记·醉侠闲评》:“心憔,難聽他緑慘紅銷。”参见“ 緑鬢 ”。 | |
| 露红烟緑 | 见“ 露紅煙紫 ”。 | |
| 青红皂白 | 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州官得过了贿赂,那管青红皂白,竟断道:‘夏家欠林家二千两。’” |
| 愁红惨緑 | 谓经风雨摧残的败花残叶。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赋牡丹》词:“愁紅慘緑今宵看,却是 吴 宫教陣圖。”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词之九:“東君輕薄知何意,儘年年愁紅慘緑,添人憔悴。”亦作“ 愁紅怨緑 ”。 宋 范成大 《窗前木芙蓉》诗:“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緑看。” | |
| 柳緑桃红 | 形容美丽的春景。 明 无名氏 《大劫牢》第四折:“試看這柳緑桃紅……青山緑水,寳馬香車,游人共喜。”《飞龙全传》第一回:“柳緑桃紅,共映春光明媚;青塵紫陌,誰聞禁火空齋。” | |
| 红情緑意 | 指艳丽的春日景色。 宋 文同 《约春》诗:“紅情緑意知多少,盡入 涇川 萬樹花。” | |
| 红颜知己 | 不含情感因素的男女最高境界友谊 | |
| 皓齿红唇 | 皓:白色的样子。齿白唇红。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 |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样。” |
| 桃红柳緑 | 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元 贯云石 《小梁州·春》曲:“春風花草滿園香,馬繫在垂楊,桃紅柳緑映池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今日雖是到 興娘 新墳上,心中懷着悽慘的,却是莊郊野外,桃紅柳緑,正是女眷們游耍去處。” 阮章竞 《漳河水》诗:“正碰上是桃红柳绿的时候。” | |
| 红丝待选 | 指为女择婿。 >> 红丝待选的故事 | 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随夫贵达也。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 |
| 緑暗红稀 | 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唐 韩琮 《暮春浐水送别》诗:“緑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緑暗紅稀起暝烟,獨將幽恨小庭前。” | |
| 翠袖红裙 | 翠:青绿色。指妇女的服装。借指妇女 |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总然你富才华,高名分,谁不爱翠袖红裙。” |
| 緑肥红瘦 | 谓绿叶繁茂,红花凋谢。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試問捲簾人,却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元 赵善庆 《落梅风·暮春》曲:“叫春山杜鵑何太愁。直啼得緑肥紅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譌》:“人歸後,記當初緑肥紅瘦。到如今十月寒花霜縷透。” 丁以布 《亚子招饮湖楼即席分得虞韵》:“湖上春回風景殊,緑肥紅瘦到蘼蕪。” | |
| 红灯緑酒 | 1.形容享乐生活。 清 黄遵宪 《邻妇叹》诗:“遥聞長官高堂上,紅燈緑酒歡未足。”2.形容欢愉的生活。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今日何日,正是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 | |
| 红袖添香 | 红袖:指女子的艳色衣裳。指美女伴读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从此绿鬟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
| 红炉点雪 |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 | 《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 |
| 红颜祸水 | 红颜指年轻人红润的脸色;青年时代;女子艳丽的容貌 ;单指美女。红颜祸水,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是指美女贻误国家的意思。客观的讲,自古红颜多薄命,但是却不是都有资格成为“祸水”, 初始只是指史上几个女子,如今被当做了一个词用来形容美女。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红颜祸水”包含着对女性的传统认识。 | |
| 红不棱登 | 令人生厌的红色 | |
| 红丝暗系 | 系:打结。比喻姻缘牵合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还不曾红丝暗系,先弄得白刃相加。” |
| 红尘客梦 | 红尘:佛家指人世间。比喻尘世虚幻 |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遥望见城南巷翠山色好,把红尘客梦全消。” |
| 倚翠偎红 | 倚翠:接近女性。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悔过了窃玉偷香胆,删抹了倚翠偎红话。” |
| 万红千紫 |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 明·郭勋《英烈传》第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
| 红颜白发 | 颜:面容,脸色。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 | 明·张伯纯《收江南·寿康对山太史》曲:“看了这红颜白发老风流,觑的那今来古往似蜉蝣。” |
| 红头文件 | 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刊头的名称常印成红字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这是中央的‘红头文件’,还是田专员的信口开河?” |
| 酒緑灯红 | 形容热闹的饮宴场面。泛指奢侈豪华的生活情景。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酒緑燈紅紺碧花,江鄉此會最高華。” 清 黄景仁 《减兰》词:“别筵易醉,酒緑燈紅都是淚。” 秦牧 《花城·沙面晨眺》:“总之,大罢工使 香港 这个酒绿灯红的城市完全失色了。” | |
| 红紫夺朱 | 夺:强取;朱:朱红,正红色。用间色的紫色取代正色的朱红。比喻以邪夺正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 红灯绿酒 | 指欢乐的生活。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 清·黄遵宪《邻妇叹》诗:“遥闻长官高堂上,红灯绿酒欢未足。” |
| 柳绿桃红 |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 唐·王维《田园》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
| 紫陌红尘 | 紫陌:京城的道路;红尘:尘埃。指京城道上非常热闹,尘土飞扬。形容京城繁华或比喻虚幻的荣华 | 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 披红挂彩 | 披红绸和彩帛,以示荣宠、慰劳或喜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郡买办物件。” |
| 万紫千红 |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 万紫千红的故事 | 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 红叶之题 | 红叶上题的诗。比喻姻缘巧合或天赐良缘。 >> 红叶之题的故事 | 毕竟是百年姻眷了,数当明白。相会有日,君不见红叶之题乎? 明·张景《飞丸记·旅邸揣摩》 |
| 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 红口白牙 |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
| 争红斗紫 | 形容百花争艳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一出:“陌上争红斗紫,窗外莺啼燕语,花落满庭空。” |
| 緑惨红销 | 见“ 緑慘紅愁 ”。 | |
| 面红面绿 |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 《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
| 张红燃爆 | 张:陈设。张贴红纸喜报或对联,燃放爆竹 | 梁启超《新民说》第11节:“考选入校,则张红燃爆以示宠荣。” |
| 姹紫嫣红 |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 红颜绿鬓 | 绿鬓:乌黑发亮的鬓角。形容女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时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但见它虽则随常装束,却是红颜绿鬓,俏丽动人。” |
| 披红插花 | 披:盖在肩背上。披着红绸,帽子上插花。表示喜庆或光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傧相披红插花,忙到轿前作揖,念了词赋,请出轿来。” |
| 红脸赤颈 | 形容十分激动 | 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红脸赤颈的宋旺也嚷嚷:他不是汉奸的家属,一直在仗势欺人吗!” |
| 露红烟紫 |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 宋·曾巩《芍药厅》诗:“小碧阑于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
| 大红大緑 | 谓颜色浓艳。如:她喜爱淡雅,从不穿大红大绿的衣服。 | |
| 红瘦绿肥 | 绿叶茂盛,红花凋谢。形容暮春景色 | 宋·吴礼文《桃源忆故人暮春》词:“画桥流水飞花舞,柳外斜风细雨。红瘦绿肥春暮,肠断桃源路。” |
| 又红又专 | 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作出了成绩……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
| 披红挂绿 | 披:穿着。穿着鲜艳的服装或带有喜庆气氛的装饰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54回:“你这臭淫妇,平白里又不赴席,又不拜年,披红挂绿是为什么?” |
| 不分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
| 红粉青蛾 | 红粉:古代化妆的红色粉;青蛾:青色的娥眉。比喻美女 | 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
| 大红大绿 | 指颜色浓艳。 | 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七:“各处都是新油饰的,大红大绿,象个乡下的新娘子,尽力打扮而怪难受的。” |
| 面红面緑 | 见“ 面紅面赤 ”。 | |
| 面红面赤 | 指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
| 大红大紫 | 形容显赫、得意。 | 老舍《四世同堂》:“我看出来,现在干什么也不能大红大紫,除了作官和唱戏!” |
| 红红火火 | 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把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没钱?借!” |
| 不问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 满堂红 | 比喻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或到处都很兴旺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红纸牌儿在当中,点着几对满堂红。” |
| 面红脖子粗 | 脸红脖子变粗。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高阳《玉座珠帘》:“皇帝面红脖子粗地大骂言官沽名钓誉,恭王与醇王自恃长亲,渺视皇帝,话越说越多,也越离谱了。” |
| 花无百日红 | 花不能长开不败。比喻好景不长。 >> 花无百日红的故事 | 几曾见柳有千年绿,花都说有百日红,枉费春工。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 |
| 红飞翠舞 | 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
| 灯红酒绿 |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 |
| 脸红耳热 |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同“脸红耳赤”。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
| 红白喜事 | 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 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 红衰翠减 | 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 | 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 红男绿女 | 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 | 清 舒位《修箫谱传奇》:“红男绿女,到如今野草荒田。” |
| 红杏出墙 | 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 |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绿鬓红颜 | 指年轻女子。同“绿鬓朱颜”。 | 清·洪楝园《后南柯·檀谋》:“霎时绿鬓红颜都成孤寡,并不劳挨门搜括。” |
| 愁红怨绿 | 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 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诗:“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 齿白唇红 | 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 | 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
| 唇红齿白 | 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 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
| 红叶题诗 |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 红叶题诗的故事 | 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
| 花红柳绿 | 红红的花,绿绿的柳条。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 五代·前蜀·魏承班《生查子》词:“花红柳绿间晴空。” |
| 眷红偎翠 | 形容对春色的依恋。 | 宋·柳永《内家娇》词:“处处踏青斗草,人人眷红偎翠。” |
| 绿惨红愁 | 指妇女的种种愁恨。绿、红,指黑鬓红颜。 |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遗佳人绿惨红愁。” |
| 红粉青楼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 |
| 红愁绿惨 | 比喻愁思满怀,容易伤感。 |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四折:“我则见绿惨红愁减了精神,为何因,背地里将啼痕来揾。” |
| 红颜薄命 | 红颜:美女的容颜;薄命:命运不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 |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总则我红颜薄命。” |
| 红装素裹 | 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 碧鬟红袖 | 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 | |
| 愁红惨绿 | 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 宋·柳永《定风波》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宋·辛弃疾《鹧鸪天·赋牡丹》词:“愁红惨绿今宵看,恰似吴宫教阵图。” |
| 红豆相思 |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 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 红情绿意 | 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 宋·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
| 绿女红男 | 服装艳丽的青年男女。 |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万寿寺》:“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 |
| 脸红筋暴 |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 |
因篇幅关系,红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