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青林黑塞 |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
唐·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
| 知白守黑 |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 食亲财黑 |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
|
| 黑言诳语 |
犹言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
清·李塨《原道》:“异端乃曰道生天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道为天地前一物矣。天地尚未有,是物安在哉?且独成而非共由者矣,何以谓之道哉?谁生之哉?道家黑言诳语,大率类此。” |
| 黑地昏天 |
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 |
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
| 漆黑一团 |
形容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 |
鲁迅《书信集 致姚克》:“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国文者,有话难开口,弄得漆黑一团。” |
| 数黑论白 |
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同“数黑论黄”。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与您数黑论白。” |
| 数黑论黄 |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 一团漆黑 |
形容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 |
陈登科《破壁记》:“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一片乌云飞也似地扑来,把月亮吞没了,山冲里顿时一团漆黑。” |
| 织白守黑 |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
| 说黄道黑 |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 耳聋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
| 瞎灯黑火 |
灯不亮,火灭了。形容十分漆黑 |
《人民日报》1976.1.17:“村剧团就要开始演出了,散戏时瞎灯黑火不好走,那路还得加宽!” |
| 以黑为白 |
指颠倒是非。 |
《吕氏春秋·应同》:“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
| 起早摸黑 |
起早睡晚,指辛勤劳动 |
《送军粮》:“天还没有亮,起早摸黑赶着上前方。” |
| 黑白不分 |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恶。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可惜一个卖土委员的调查,一个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
| 黑牛白角 |
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 黑牛白角的故事 |
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 |
| 面目黎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
| 黑眼定心 |
指看到某些事情后心里生气 |
韩起祥《刘巧团圆》:“我老汉一辈子就懂得大吃大喝,自在逍遥,无忧无虑,有些乡亲见了,虽然黑眼定心,我也不管他。” |
| 面目黧黑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 黑不溜秋 |
形容黑得很难看 |
梁实秋《喝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
| 一片漆黑 |
形容非常黑暗。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 |
冯德英《苦菜花》第11章:“雨还在滴答滴答地下着,屋里屋外一片漆黑,看不见一点亮光。” |
| 黑白混淆 |
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 黑白混淆的故事 |
《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 两眼漆黑 |
比喻十分陌生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此番到吏部打点,正愁着两眼漆黑,不知门径,现在找到个人可以指点,岂不甚妙?” |
| 两眼墨黑 |
比喻十分陌生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6回:“但他是初到省的人员,两眼墨黑,他不认得上司,上司也不认得他。” |
| 视白成黑 |
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 |
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
| 黑咕隆咚 |
很黑暗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将他关进黑咕隆咚的牲口房里,摘掉包裹他脑袋的汉奸旗。” |
| 白往黑归 |
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 白往黑归的故事 |
|
| 月黑风高 |
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
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
| 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 混淆黑白 |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 混造黑白 |
故意颠倒黑白,制造混乱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倘有混造黑白之人,那时妹子求死不得。” |
| 乌漆墨黑 |
乌黑,深黑 |
|
| 数黄道黑 |
数落着黄的又说着黑的。形容说话罗索,东拉西扯。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9回:“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数黄道黑,真个像死了人一样。” |
| 说黑道白 |
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 起早贪黑 |
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子。” |
| 雌黄黑白 |
雌黄:随便乱说;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评头论足,胡乱指责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雌黄黑白,旁若无人。” |
| 乌灯黑火 |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
|
| 黄干黑瘦 |
指人面容憔悴的样子 |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你恋着红裙翠袖,折倒的你黄干黑瘦。” |
| 判若黑白 |
判:区别。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形容界限分明 |
清·方苞《书祭裴太常文后》:“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 |
| 黑眉乌嘴 |
眉头嘴脸都不干净。形容淘气、贪玩孩子的肮脏面容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弄的你黑眉乌嘴的,那里还像个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
| 黑漆皮灯笼 |
①涂以黑漆的灯笼。形容社会腐败黑暗。②形容懵然无知。 |
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赃吏贪婪而不问,良民涂炭而罔知。闾阎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 |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故事 |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 一抹黑 |
对周围情况一无所知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章:“就我爸爸那个傻呀,俩眼一抹黑,人家让干吗就干吗。” |
| 黑汁白汗 |
形容辛勤劳动的汗水 |
李凖《不能走那条路》:“他又想起在朱家扛活时,掌柜们在大麦天,看着别人黑汁白汗干活,王老三也是摇着扇子站在一边看。” |
| 天昏地黑 |
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霾、雷雨时的自然景象。亦形容异常利害。 |
唐·韩愈《龙移》诗:“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只听得一阵风过处,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见五指,一时晕倒了。” |
| 背黑锅 |
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
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你们也真傻!何苦替他们两人背黑锅?” |
| 白黑不分 |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
| 天下乌鸦一般黑 |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 |
| 天下老鸦一般黑 |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
鲁迅《致孙伏园》:“前几天也颇有流言,正如去年夏天我在北京一样。哈哈,真是天下老鸦一般黑。” |
| 两眼一抹黑 |
瞎眼。比喻对周围情况一无所知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两眼一抹黑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文学本体上倒腾先谓语后主语光动词没名词一百多句不点标点看晕一个算一个!” |
| 黄狸黑狸 |
狸:野猫,山猫;雄:威武,借喻杰出的人物或国家。比喻不论是什么办法,只要能取得好的或预期的效果,就是好办法。 >>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的故事 |
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驱怪》 |
| 天下老鸹一般黑 |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
| 黑言诳语 |
犹言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
清·李塨《原道》:“异端乃曰道生天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道为天地前一物矣。天地尚未有,是物安在哉?且独成而非共由者矣,何以谓之道哉?谁生之哉?道家黑言诳语,大率类此。” |
| 黑漆皮灯 |
不透光亮的灯。比喻不明事理。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 |
| 黑灯下火 |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的情景。 |
老舍《骆驼样子》十二:“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
| 黑天白日 |
白天和黑夜;整日整夜。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工作队和农工会,黑天白日,川流不息地有人看望。” |
| 论黄数黑 |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 黑天半夜 |
指深更半夜。 |
马烽《三年早知道》:“一个老汉说:‘黑天半夜怕什么!红星社不会有人来。’” |
| 黑价白日 |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同“黑家白日”。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萧队长黑价白日地工作。” |
| 黑天墨地 |
谓漆黑一团。同“黑天摸地”。 |
《西湖二集·天台匠误招乐趣》:“张漆匠黑天墨地,心下慌张道:‘不知是恁缘故,叫我到此?’” |
| 黑灯瞎火 |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呵,你这个时候,走什么,黑灯瞎火的。” |
| 粉白墨黑 |
以粉傅面、以黛画眉。谓女子修饰容颜。同“粉白黛黑”。 |
《战国策·楚策三》:“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
| 弹丸黑志 |
比喻极小。 |
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
| 黑漆一团 |
①指墨团。②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或对人对事一无所知。 |
巴金《谈〈秋〉》:“但是作为读者,我受不了那接连不断的黑漆一团的结尾。” |
| 黑风孽海 |
比喻环境、遭遇的险恶。 |
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
| 弹丸黑子 |
比喻极小。亦作“弹丸黑志”。 |
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
| 白黑分明 |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
《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
| 白纸黑字 |
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
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
| 黑家白日 |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 |
《红楼梦》第三八回:“贾母笑道:‘明日叫你黑家白日跟着我,我倒常笑笑儿,也不许你回屋里去。’” |
| 昏天黑地 |
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真乃是慌不择路,赶了几日旱路,又搭船走,昏天黑地,一直走到浙江乌镇地方。” |
| 黄干黑廋 |
面容憔悴的样子。 |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你恋着红裙翠袖,折倒的你黄干黑廋。” |
| 白山黑水 |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
《金史·世纪》:“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
| 黑白分明 |
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 黑白分明的故事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
| 白往黑来 |
比喻变化极大。 |
《列子·说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