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寻根拔树 |
犹斩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恨只恨屠岸贾那匹夫,寻根拔树,险送的俺一家儿灭门绝户。” |
| 盘根问底 |
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
| 根据槃互 |
指把持据守,互相勾结。 |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槃互,纵恣日甚。” |
| 无根而固 |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
《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
| 叶落归根 |
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
| 无了根蒂 |
比喻无所凭依;没有本源。 |
语出《汉书·叙传上》:“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独摅意呼宇宙之外,锐思于豪芒之内。” |
| 深根宁极 |
①指深藏静处。②根柢牢固。 |
战国·宋·庄周《庄子·缮性》:“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
| 盘根究底 |
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
郭沫若《残春及其他 牧羊哀话三》:“我失悔我不应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他。” |
| 搜根剔齿 |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岔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只恨黄文炳那厮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 |
| 追根问底 |
追究底细。同“追根究底”。 |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
| 移根换叶 |
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
宋·苏轼《意难忘·妓馆》词:“怎禁得栖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
| 深根固蒂 |
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乔道清法败奔走,若放他进城,便深根固蒂。” |
| 咬定牙根 |
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 |
| 引绳批根 |
比喻合力排斥异己。亦作“引绳排根”。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 |
| 扎根串连 |
深入群众并将分散的群众串连起来。 |
周鸣钢《没有双手的女英雄》:“她和许多土改干部一样搞好了扎根串连的工作。” |
| 六根清静 |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
| 游谈无根 |
指没有根据信口乱说。 |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
| 刨树搜根 |
比喻追究底细。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至于列公,听这部书,也不过逢场作戏,看这部书,也不过走马观花。真个的,还把有用精神置之无用之地,费这闲心去刨树搜根不成?” |
| 削株掘根 |
株:露出地面的的树桩。形容彻底铲除。也比喻除恶务尽。 |
《战国策·秦策一》:“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
| 上根大器 |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
|
| 盘根错节 |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 盘根错节的故事 |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 深根固柢 |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 孽根祸胎 |
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 追根究蒂 |
追究底细。同“追根究底”。 |
惜红馆主《续啼笑因缘》第八回:“追根究蒂,知道是我们父女所为,便要想替他报仇。” |
| 拔树搜根 |
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 |
见“拔树寻根”。 |
| 达地知根 |
指根底清楚、明白。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俺破黄巢血战到三千阵,经了些十生九死,万苦千辛,俺出身入仕,荫子封妻,大人家达地知根,前后军捺绔摩褌。” |
| 根深蔕固 |
见“ 根深蒂固 ”。 |
|
| 根深蔕结 |
犹根深蒂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異立,未能成家,重以場屋蹉跌,遂失身於倡館 馬慧 ,歲月滋久,根深蔕結,生育男女,於義有不可負者。” |
|
| 穷根究底 |
追究事物的根底 |
巴金《秋》:“淑华穷根究底地问道:‘三爸跟你谈过什么事吗?’” |
| 单根独苗 |
比喻独生子或唯一的子孙 |
|
| 根盘蔕结 |
1.犹根深蒂固。 明 李东阳 《读唐史》:“惟公言正論,不可則止,而根盤蔕結於君心者,不可猝拔。”2.犹根深蒂固。 明 李东阳 《读唐史》:“惟公言正論,不可則止,而根盤蔕結於君心者,不可猝拔。” |
|
| 追根究底 |
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
洪深《飞将军》:“你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就是喜欢这样追根究底地问。” |
| 树倒根摧 |
树干倾倒,树根毁坏。比喻人年迈体衰。 |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柳翠也,只怕你春归人老,树倒根摧。” |
| 追根溯源 |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
晓剑《本市市长无房住》:“其实,若追根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市长楼,而不至于落个将前人卸磨杀驴、扫地出门的恶名。” |
| 六根清浄 |
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浄”。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浄。”《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浄,與汝剃除,免得争競。”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浄。” |
|
| 深根固蔕 |
同“ 深根固柢 ”。 晋 左思 《魏都赋》:“ 劍閣 雖嶛,憑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蔕也。”《晋书·刘颂传》:“若乃兼建諸侯而樹藩屏,深根固蔕,則祚延無窮,可以比跡三代。”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深根固蔕無計遯,倏來忽返安能防。” |
|
| 穷苗苦根 |
比喻处境贫苦的人 |
《中国歌谣资料·一颗比一颗甜》:“穷苗苦根带土铲,黄连换来甘蔗杆。” |
| 蟠结根据 |
盘据勾结。《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由是以天下公賦爲人君私藏,有司不復得窺其多少,校其贏縮,殆二十年。宦官領其事者三百餘員,皆蠶食其中,蟠結根據,牢不可動。” |
|
| 深根蟠结 |
犹盘根错节。比喻恶势力根基深厚,勾结紧密。 |
清·夏燮《中西纪事·管蠡一得》:“若其著名之窗口,则地方官之门印胥吏,无非其深根蟠结之党羽。” |
| 耳根清浄 |
谓耳中不闻胡言乱语或嘈杂声音。常指不闻闲是闲非。《圆觉经》卷上:“聞清浄故,耳根清浄,根清浄故,耳識清浄,識清浄故,覺塵清浄,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當日打發 羅童 回去,且得耳根清浄。”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我出的這門來, 燕順 也離了家中,可也耳根清浄。”《水浒传》第七回:“ 智深 也乘着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緑楊樹上一個老鴉巢。衆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浄。’”参见“ 耳根 ”。 |
|
| 斩草除根 |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 斩草除根的故事 |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 根连株拔 |
指连根拔除。 |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严嵩》:“传闻二处所抄不及十四五,盖行赂于权要者十二三,顿寄于亲戚者十三四,郿坞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 |
| 树大根深 |
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
| 咬紧牙根 |
紧紧地咬住牙,不张开嘴巴。形容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忍受痛苦 |
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他就咬紧牙根,恨恨地说:‘干,割了脖子上了吊也得干!’” |
| 刨根究底 |
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 |
《收获》1981年第4期:“我从来不喜欢打听姑娘们的事,也懒得为此去刨根究底。” |
| 根朽枝枯 |
朽:腐烂;枯:枯槁。树根腐烂了,树枝就会枯萎。比喻事物失去了根本或在根本上出现问题,就会走向衰亡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此气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绝,则藏腑筋脉如枝叶,根朽枝枯,亦以明矣。” |
| 追根刨底 |
追究底细。一般指追究事情的原由 |
浩然《艳阳天》第120章:“我看你不用追根刨底儿了,快去请医生吧。” |
| 槃根错节 |
树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繁维复杂不易解决的事情。 |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 穷根寻叶 |
穷:尽。指弄清来龙去脉或事情的真相 |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追逮证验,穷根寻叶,狼虎满路,狴牢塞路。” |
| 独根孤种 |
比喻独生子 |
|
| 根壮叶茂 |
树的根部壮大粗实,枝叶就繁茂旺盛。比喻根基坚牢,发展前景就不可限量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但能养精神,调元气,吞津液,液精内固,乃生荣华,喻树根壮叶茂,开花结实,胞孕佳味,异殊常品。” |
| 立地生根 |
比喻过于性急,立刻就要办好事情 |
|
| 源远根深 |
源:水流所从出。水源很远,树根很深。比喻基础牢固 |
北周·庚信《微调曲》:“水波澜者,源必远;树扶疏者,根必深。” |
| 同气连根 |
同气:指有共同的血统关系。比喻兄弟之亲,骨肉相连 |
苏雪林《玉溪诗迷·乙》:“喻她们为双桐,有同气连根的意思。” |
| 蟠根错节 |
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盘屈,枝节交错。比喻事情的艰难复杂 |
清·黄宗羲《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然君以为章句细微,无关重轻,所贵乎学者,必当为世所倚仗,蟠根错节,取定俄顷。” |
| 根深固本 |
固:坚守。指根茎深厚牢固 |
《晋书·伏滔传》:“所以杜其萌际,重其名器,根深固本,传之百世。” |
| 追根求源 |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
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
| 推究根源 |
推究:推求论究。推求根本,论究来源 |
《北史·苏绰传》:“欲使察狱之官,精心悉意,推究根源。” |
| 有根有底 |
犹言有根有据。 |
浩然《石山柏》:“为了证明他说的这些话有根有底,他又跟我翻起石山柏的历史。” |
| 搜根问底 |
搜:寻求。指追问其原因和结果 |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彩云的大姐,正要问那位叫的,只说得半句,被彩云啐了一口道:‘蠢货!谁要你搜根问底?’” |
| 根深固蒂 |
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
《明史·杨继成传》:“连路蟠结,根深固蒂,各部堂司大半皆其羽翼。” |
| 情根爱胎 |
情生根爱结胎。形容爱情根深蒂固 |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舍烟花旧寨,舍烟花旧寨,情根爱胎,何时清败!” |
| 有根有苗 |
有根据,有线索。 |
《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这事虽奇,却还有根有苗,想得起来。” |
| 命根子 |
有生命或精力来源的东西。比喻最受人重视的晚辈或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事物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9章:“宝生在他们老公母俩心上,真像命根子,宝贝疙瘩。” |
| 知根知底 |
指有较深入的了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9回:“惟有第四件最难,必须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不但出首,还要单上开封府出首去。” |
| 无根无蒂 |
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
汉·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藉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 |
| 一根一板 |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
|
| 铲草除根 |
铲:消灭;除:去掉。除草时要连根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
明·沈鲸《双珠记·协谋诬讼》:“自古道杀人见血,铲草除根。” |
| 有根有据 |
有根据,不是凭空捏造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八回:“郑恩听了这一席话,欲待不信,这卖油梆子现在,是他掐算出来的,似乎有根有据,怎么不信?” |
| 枝末生根 |
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起承转收以诗……一篇之中,四起四收,非喏虫相衔成青竹蛇而何?两间万物之生,无有尻下出头,枝末生根之理。” |
| 咬菜根 |
能够吃菜根过日子。形容能忍受艰苦的生活 |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
| 芝草无根 |
比喻人的成就,没有任何帮助,出于自己的努力。 |
三国·吴·虞翻《与弟书》:“扬雄之才,非出孔氏之门,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
| 再实之木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
| 切树倒根 |
比喻彻底。 |
|
| 头重脚轻根底浅 |
头比脚重没有基础。比喻根基不扎实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 无根之木 |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
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 再实之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淮南子·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
| 剗草除根 |
斩草除根 |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
| 根深枝茂 |
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同“根深叶茂”。 |
《艺文类聚》卷六九引汉·刘安《屏风赋》:“根深枝茂,号曰乔木。” |
| 归根结柢 |
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 |
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归根结柢,把一场着水人命一盘摙归去,还亏有钱使得鬼推磨。” |
| 连根带梢 |
比喻事情的情节十分完整。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萧队长笑着,对于这连根带梢、清清楚楚的说法,他最喜欢。” |
| 根深蒂固 |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
《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
| 根牙盘错 |
犹言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
|
| 归根究柢 |
追究底细。 |
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五幕:“归根究柢,害你哥哥的人,就是张大户。” |
| 根牢蒂固 |
指根基牢固。 |
《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从来说‘腊雪培元气’,把麦根培植得根牢蒂固。” |
| 不根之论 |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
《汉书·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
| 耳根清净 |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
《集论》卷一:“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静色。” |
| 断根绝种 |
断绝后代,即断子绝孙。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八十一卷:“真人甲乙,上帝已徵,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图,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斩灭尸形,断根绝种,勿得飞扬。” |
| 绝其本根 |
本:草木的根。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
| 根生土长 |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
| 根株附丽 |
比喻依附权势。 |
明·唐顺之《与周约庵中丞论项守》:“又自罗翁当国,为缙绅所辐辏,而永嘉之人根株附丽,攫美官鼓声势者尤众。” |
| 根深柢固 |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
《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
| 根株牵连 |
指一方有祸,另一方如同根与株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牵累。 |
《新唐书·李德裕传赞》:“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示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播奔,而王室亦衰,宁明有未哲欤?” |
| 归根结蒂 |
归结到根本上。 |
清 张南庄《何典》:“引得酒鬼相打,搅出人性命来。归根结柢,把一场着水人命一盘摙归去。” |
| 根蟠节错 |
犹言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
明·李东阳《灵寿杖歌》:“根蟠节错相纠缠,含风饱雪经炎寒。” |
| 归根结底 |
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靠做。” |
| 根牙磐错 |
犹言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
|
| 根结盘据 |
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盘,通“磐”。 |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翰》:“有如贼因江淮之资,兵广而财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虽终歼灭,其旷日持久必矣。” |
| 根深蒂结 |
犹根深蒂固。指根基深厚牢固。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异立,未能成家,重以场屋蹉跌,遂失身于介馆马慧,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 |
| 根深叶茂 |
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
汉·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
| 归根到底 |
归结到根本上。 |
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归根结柢,把一场着水人命一盘摙归去,还亏有钱使得鬼推磨。” |
| 根椽片瓦 |
①一根椽,一片瓦。②指简陋的房舍。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将我这铜斗儿般大院深宅,苦也囉苦也囉,可怎生烧的来剩不下些根椽片瓦。” |
| 根深本固 |
指根基深厚牢固。 |
《淮南子·泰族训》:“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
| 错节盘根 |
错:交错;节:枝节;盘:盘曲。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①比喻事情纷难复杂。②形容人坚韧不拔。 |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 剪草除根 |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
| 根连株逮 |
犹株连。 |
《元典章·刑部二·系狱》:“小有词诉,根连株逮,动至什伯,系累满途,囹圄成市。” |
| 翦草除根 |
翦:“剪”的异体字,割断。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潮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 落叶归根 |
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
| 六根清净 |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
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
| 根结盘固 |
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
《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根结盘固,牢不可脱。” |
| 根孤伎薄 |
势力孤单,才智浅薄。 |
南朝·宋·鲍照《侍郎报满辞阁疏》:“日晏途绕,块然自丧,加以无良,根孤伎薄,既同冯衍负困之累,复抱相如痟渴之疾。” |
| 根株结盘 |
树木的根与干盘曲相结。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
《宋史·奸臣传二·蔡京》:“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 |
| 根盘蒂结 |
犹言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
明·李东阳《读唐史》:“惟公言正论,不可则止,而根盘蒂结于君心者,不可猝拔。” |
| 根据盘互 |
指把持据守,互相勾结。同“根据槃互”。 |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殿中宿卫,易以私人,根据盘互,纵恣日甚。” |
| 不根之谈 |
指没有根据的话。 |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四:“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此不根之谈也。” |
| 拔树寻根 |
比喻追究到底。 |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