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的成语 - 共165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一高二低 |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指意外的变故。 | 路遥《人生》上篇第二章:“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
| 一来二去 |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 一来二去的故事 |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装糊涂了,倒象真的一样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
| 有死无二 | 表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 | 《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
| 市无二价 | 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 市无二价的故事 | 《汉书·王莽传上》:“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 |
| 食不二味 |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 心无二用 | 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 汉·桓谭《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
| 三占从二 |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 《书·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 |
| 誓死不二 |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誓死不二的故事 | 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鲁迅《华盖集·夏三虫》 |
| 书通二酉 |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
| 言不二价 |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同“言无二价”。 |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货在商人店里,贵得如同宝贝,真是言不二价的。” |
| 百二关河 |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
| 三冬二夏 | 犹言三两年。 | |
| 一差二错 |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 |
| 一模二样 | 犹言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又或有将金银珠宝首饰来解的,他看得金子有十分成数,便一模二样,暗地里打造来换了。” |
| 百二河山 |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
| 一雷二闪 | 形容躲避迅速。 | |
| 十二金钗 | 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 百二山河 |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
|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 三心二意的故事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 有一无二 | 指事物独特,极难得。 | 明 姚子翼《遍地锦 劝主》:“似这等才调,也算得有一无二的了。” |
| 一分为二 |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
| 二桃三士 |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 二桃三士的故事 |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 一般无二 | 完全一样,没有不同的地方。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 |
| 矢忠不二 |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 清·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
| 二人同心 |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 狐不二雄 | 比喻两雄不可并存。 | 《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锰库不群,鸷鸟不双。” |
| 一清二楚 | 十分清楚、明白。 | 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么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
| 三好二怯 |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同“三好两歹”。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
| 矢死不二 | 矢:同“誓”,发誓;二:二心。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瑥得鸦头,横施楚惊。既北绽,又欲夺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 |
| 三拳二脚 |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二脚,和大蟲敵鬭,把大蟲登時打死了。”《何典》第二回:“也就經不起三拳兩脚,一樣跌倒地下,想《拳經》不起來了。” | |
| 二三其操 |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 南朝 梁 任昉《求为刘献立馆启》:“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 |
| 二旬九食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 二帝三王 |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
| 尊无二上 |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犹言国无二君。引申为至高无上。 | 《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
| 矢心不二 | 矢:通“誓”;二:二心。誓死不怀二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我待年之滕,例不登诸策简,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笔。” |
| 一石二鸟 | 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样好处。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这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
| 二意三心 |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你道顺德者吉,逆天者凶,我怎肯二意三心,背义忘恩,有始无终。” |
| 二话没说 |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动 |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正说中间,门外雷石柱慌慌张张进来,一把拉住老武,二话没说,往外就走。” |
| 二次三番 |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他二次三番的邀我去逛逛。” |
| 衣无二彩 | 身上没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着朴素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朝廷躬自菲薄,去绝奢饰,食不兼味,衣无二彩。” |
| 二道贩子 | 指非法地买进卖出商品以获利的商贩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3章:“人民币魔力无边,只要肯出高价,二道贩子手里有的是软卧票。” |
| 二仙传道 |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 |
| 十二金牌 |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 十二金牌的故事 | 《宋史·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
| 七十二变 | 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 二罪俱罚 |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
| 一家无二 | 指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这个女孩儿,也是有缘,我认了做义女,她自到我家来,倒也亲热,一家无二。” |
| 二竖为灾 |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 二竖为灾的故事 | 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 梅开二度 | 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原意是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后经常用于形容足球比赛中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进两球。 | “梅开二度”是来自传统戏曲剧目《二度梅》 |
| 至死不二 | 至:到。到死不改变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
| 才贯二酉 |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
| 百二关山 | 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 | 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
| 一台二妙 | 台:古代官署名。同一官署中有名气的两个人。 >> 一台二妙的故事 | 瓘学问渊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晋书·卫瓘传》 |
| 哼哈二将 |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 曾朴《孽海花》第32回:“曹梦兰三字,比四金刚还要响亮,和琴楼梦的女主人花翠琴齐名,当时号称‘哼哈二将’。” |
| 心无二想 | 一个人的心思一时只能专注于一件事上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 |
| 百二山川 |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全元散曲·新水令》:“随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点金星瑞云里现。” |
| 蜀鄙二僧 | 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 蜀鄙二僧的故事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白鹤堂时文集》 |
| 一来二往 | 来来往往次数多 | 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种种劳苦波折,常需互相照应,一来二往,也就近乎起来。” |
| 二八女郎 | 二八:指十六岁。十五六岁的美女。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 |
| 二三其节 |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
| 并无二致 | 没有多大区别 | |
| 三言二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
| 誓无二心 | 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清·洪昇《长生殿·献饭》:“万岁爷休出此言,臣等情愿随驾,誓无二心。” |
| 溜干二净 | 一点不剩,非常干净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个冬天,花得溜干二净,一颗也不剩。” |
| 誓无二志 | 二志:二心。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
| 一齐二整 | 齐齐整整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作速走,不必一齐二整。” |
| 器二不匮 | 比喻东西有储备,就不怕短缺。 | 《左传·哀公六年》:“器二不匮,君二多难。” |
| 数一数二 | 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 |
| 一而二 |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岂有三茅祖师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
| 十二道金牌 | 宋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以之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 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 巧了,景王府里堂会戏,贞贝子贞大爷一定要叫他和敷二爷合串《四杰村》,十二道金牌似的把他调了去。 《孽海花》第三十回 |
| 二杆子 | 指人的脾气莽撞、火爆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章:“这些各村集中起来的‘二杆子’后生,在公社武装专干的带领下,在集市上没收农民的猪肉、粮食和一切当时禁卖的东西。” |
| 唯一无二 | 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形容唯一的,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四十九回:“这件事儿,说也话长,真是江苏省内唯一无二的新闻。” |
| 不二门 |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或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 姚合《寄不疑上人》:“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
| 二百五 |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 事无二成 |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 《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
| 一百二十行 | 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 《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 |
| 二桃殺三士 | 比喻借刀杀人。二桃杀三士也是一个围棋术语,来源于《玄玄棋经》上一道死活题的名称。难度等级为中高级。 |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
| 知其一未睹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汉·扬雄《长扬斌》:“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也。” |
| 二人同心 |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 二桃杀三士 |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 《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
| 二五耦 |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 二五耦的故事 | 二五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
| 二卵弃干城 |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 二卵弃干城的故事 |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
| 三平二满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 三平二满的故事 | 宋·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妨,老即休。” |
| 二一添作五 |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回:“好好儿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
| 一客不烦二主 |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 一客不烦二主的故事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2回:“一客不烦二主,你不接济他这一步儿,叫他又往那里借去?” |
| 二者必居其一 |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 二者必居其一的故事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
| 二把刀 | 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 老舍《四世同堂》:“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 |
| 三下五除二 |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偶然在家闲一刻,便见他姊妹两个‘三下五除二’的不离手,‘五亩七分半’的不离口。” |
| 三头二面 |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 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 一身而二任 | 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 | 《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
| 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 一部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 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
| 一狠二狠 |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你既要干这营生,不如一狠二狠,把奴才结果了。” |
| 一推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
| 二者必取其一 |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种方针:放还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
| 知其一未知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泛指势力强大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 一退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 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
| 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 天无二日 |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元史·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主耶?” |
| 二而一 |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说:‘这是二而一的事情,并不矛盾。’” |
| 烈女不嫁二夫 | 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 | 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便好道一马不背双鞍,双轮岂碾四辙,烈女不嫁二夫,我怎肯嫁侍于人。” |
|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 一客不犯二主 |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
| 见其一未见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 天无二日 |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 二虎相斗 |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 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 天无二日 | 日:太阳;土:国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
| 一而二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
| 二流子 | 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章:“他父亲后来成了前后村庄有名的二流子。” |
| 知其一不达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
| 忠臣不事二君 |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子野。” |
| 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 忠臣不事二君 |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 二者不可得兼 |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九牛二虎之力 |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 九牛二虎之力的故事 |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 烈女不更二夫 | 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 |
|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因篇幅关系,二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