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投鞭断流 |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 投鞭断流的故事 |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
| 鞭辟入里 |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
《二程全书·遗书十一》:“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 |
| 蒲鞭之罚 |
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
《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
| 一鞭先著 |
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 一鞭先著的故事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 |
| 着人先鞭 |
比喻做事情比别人抢先一步。 |
《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
| 先我着鞭 |
着: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先生吾着鞭耳。” |
| 执鞭坠镫 |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若得与兄长执鞭坠镫,愿为一卒,报答救命之恩,实为万幸。” |
| 鞭驽策蹇 |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
明·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盖五年于兹,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宁靡寸劳。” |
| 跃马扬鞭 |
跃:跳。跳上骏马,举起马鞭。形容扬鞭催马急驰而去的样子。也比喻热火朝天地进行建设。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一个个跃马扬鞭,插箭弯弓。” |
| 快马一鞭 |
跑得快的马只着一鞭就行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六卷:“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
| 策马扬鞭 |
本义是举起马鞭驱赶马儿,驱马快速前行。引申义是比喻做好充分准备,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
|
| 掘墓鞭尸 |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 掘墓鞭尸的故事 |
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
| 一鞭先着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 一鞭先着的故事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 |
| 先吾著鞭 |
比喻快走一步,占先一步 |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
| 祖生之鞭 |
祖生:指晋人祖逖。祖逖立志收复国土。比喻奋勉向上或先占一着 |
《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 蒲鞭之政 |
蒲:香蒲。以香蒲作鞭子,柔软不能伤人。比喻官吏施行宽厚仁慈之治 |
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
| 鞭打快牛 |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 |
洪放《秘书长》:“不能鞭打快牛,这不科学。” |
| 鞭笞天下 |
鞭笞:鞭打;天下:指全国。驱使全国人们 |
汉·贾谊《过秦论》:“执棰附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 马腹逃鞭 |
比喻躲脱惩罚。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 一鞭一条痕 |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 鞭长不及马腹 |
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 鞭长不及马腹的故事 |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杜预注:“言非所击。” |
| 一鞭一条痕 |
掴:用巴掌打。抽一鞭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 鞭丝帽影 |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
宋陆游《齐天乐·左绵道中》词:“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 |
| 鞭辟着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
清·李顒《南庠汇语》十六:“一则文字知见义袭于外,原不曾鞭辟着里,真参实悟。” |
| 鞭约近里 |
犹言鞭辟近里。 |
宋·朱熹《答范伯崇书》:“凡事自立章程,鞭约近里,勿令心志流漫。” |
| 鞭长驾远 |
指路途遥远。 |
清·魏源《严公神道碑铭》:“故自古梁州自为一道……距省会远者或二千里,鞭长驾远,稂莠丰茂。” |
| 鞭擗进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节奏》:“第三是生理学的假说……这种假说,是把心脏的鼓动和肺脏的呼吸,认为节奏之起源。这觉得很能鞭擗进里了。” |
| 快马加鞭 |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
宋·陆游《村居》诗:“生僧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 |
| 截镫留鞭 |
后用为对离职官吏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亦省作“截镫”。 |
唐·冯贽《云仙杂记·截镫留鞭》:“姚崇牧荆州,受代日,阖境民泣,抚马首截镫留鞭,以表瞻恋。” |
| 鞭不及腹 |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鞭不及腹的故事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 鞭辟向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
明·王守仁《寄邹谦之书》:“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
| 击鞭锤镫 |
指驱马疾行。指急行军。 |
清·李渔《奈何天·攒羊》:“破釜焚舟,击鞭锤镫,休怕风寒雪冷。” |
| 鞭长不及 |
指力所不能及。 >> 鞭长不及的故事 |
见“鞭长不及马腹”。 |
| 鞭擗向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宋张栻《答胡季随书》:“近来士子肯向学者,亦时有之,但实作工夫耐久者极难得也。且是要鞭擗向里,如此下工,方自觉病痛多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