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的成语 - 共65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南征北伐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 南征北伐的故事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唐·柳宗元《封建论》
北门南牙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资治通鉴·唐纪中宗神龙元年》:“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
走南闯北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老舍《龙须沟》第二幕:“这年月呀,女人尊贵啦,跟男人一样可以走南闯北的。”
南贩北贾 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 汉·焦延寿《易林》卷八:“南贩北贾,与怨为市,利得自治。”
北风之恋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望尘奔北 形容军无斗志。同“望尘奔溃”。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望尘奔北,闻敌失魄。”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 南辕北辙的故事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北门锁钥 原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后借指北方的军事要地。 >> 北门锁钥的故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儿做买卖,我怎知他上南落北。”
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 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马空冀北 伯乐将冀北之良马搜选一空。比喻执政者善选贤才,无所遗漏。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通南彻北 指贯穿南北。 赵树理《三里湾》:“又往前走,就看见东山根通南彻北的一条河从北边的山缝里钻出来,又钻进南边的山缝里去。”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金·元好问《迈陂塘》词:“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指南攻北 犹声东击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南征北讨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 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
南来北往 有的从南往北,有的从北往南。也泛指来来往往。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店里吃酒。”
南棹北辕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船北车 比喻行踪不定。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六回:“但恐宦海萍踪,南船北车,又在不定耳。”
泰山北斗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 泰山北斗的故事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眉南面北 彼此不和谐。也指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见了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多管是那相公每饥嗔的这饱喜,则为我无过犯难投牢相机。”
南橘北枳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 南橘北枳的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南鹞北鹰 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 南鹞北鹰的故事 《晋书·崔洪传》:“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南航北骑 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语出《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南船北马 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指各人均有所长 唐·孟郊《送从最校书简南归》:“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太山北斗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钱过北斗 北斗;北斗星。形容钱财很多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指南打北 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打了个落花流水。”
南北东西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南来北去 泛指来来往往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这里是大道官塘,怎没个行人南来北去。”
南征北剿 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鲁迅《王化》:“南征北剿,决不偷懒。”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三战三北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 南征北战的故事 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南舣北驾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阮北阮 指聚居一处而贫富各殊的同族人家。 >> 南阮北阮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
东西南北客 指居处无定之人。 参见“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北人 指居处无定之人。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南腔北调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北宫婴儿 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塞北江南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南枝北枝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唐·李峤《鹧鸪》诗:“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南征北战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 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北门之寄 指负军事重任。 《旧唐书·李自良传》:“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江南海北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三国·魏·曹叡《赦辽东吏民公文》:“书传所载也,江南海北有万里之限,辽东君臣,无怵惕之患。”
城北徐公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 城北徐公的故事 《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代马望北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汉·王符《潜夫论·实边》:“且夫人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尢恶内留。”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海北天南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大江南北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明·郭勋《英烈传》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盗贼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复或失,不得安宁。”
必不挠北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东西南北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乘胜逐北 乘:趁,因;北:败。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 乘胜逐北的故事 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北鄙之声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见“北鄙之音”。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
喝西北风 指没有东西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地北天南 指四处,到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北辕适楚 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 北辕适楚的故事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北辙南辕 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见“北辕适楚”。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 北叟失马的故事 《旧唐书·萧瑀传》:“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
闯南走北 奔走四方。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1章:“一个女子会几手武艺不难,难的是她是一个尚未出闺的大姑娘,能够带领一班人在江湖上闯南走北。”
北窗高卧 比喻悠闲自得。 晋·陶渊明《与子俨等书》:“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
北门之管 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 北门之管的故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杜预注:“管,钥也。”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后汉书·方术传·廖扶》载,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终身不仕,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
北鄙之音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