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_东北抗日联军百度百科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更具代表性的抗日武装之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在中国的领导下,历经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在没有后方支援、粮弹两无的情况下,以草根树皮为食,以林海雪原为家,以日寇之衣为衣、以日寇之枪为枪,坚持不懈地与日军作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_东北抗日联军百度百科

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约有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这些武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伤亡散落。满洲省委从1932年初开始,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这些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活动遍及三十余县,为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奠定了基础。

1933年5月,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以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抗日义勇军余部和反日山林队,相继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7个军,共6000余人。东北人民革命军内部坚持人民军队的宗旨,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对外联合多重武装抗日力量共同抗日,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这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东北抗日联军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建立了11个军,其中第1、2、3、6、7等军是在领导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的。随着日军的围剿和隔离制度,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1940年,抗联大部分被迫进入苏联远东地区,并接受苏联改编,成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在苏联的整训期间,东北抗联与苏军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并派遣小分队返回东北战场,继续进行游击活动。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抗联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随后,回到东北和在东北坚持斗争的抗联部队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东北抗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十四年,作战数万次,伤亡三万余人,共歼日伪军二十二万余人,其中日军十七万多人。

东北抗联的精神和历史意义在于其不当亡国奴的家国情怀、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宁死不屈度的民族气节,以及联合抵御外侮的精诚品质。他们的斗争不仅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也支援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如今,东北抗联的历史被编入中小学教材,通过“重走抗联路”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弘扬东北抗联的光辉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的故事也被搬上荧幕,通过电视剧和电影等形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这些作品反映了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日斗争的艰难和勇敢,展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

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战争阶段。东北抗联作为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北抗联与国际合作

东北抗联在1940年进入苏联远东地区后,与苏联红军进行了密切合作,接受苏联的改编和训练。这种国际合作不仅增强了东北抗联的战斗力,也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东北抗联的文化意义

东北抗联的历史被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精神和历史意义在于其坚强不屈的抗日斗争。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文化作品,东北抗联的光辉历史被不断弘扬和传承。

东北抗联与中国的关系

东北抗联是中国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员担任。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领导在抗日斗争中的重要性。

东北抗联的军事贡献

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作战数万次,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军事行动不仅削弱了日军的力量,也为中国人民 ***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