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景颇族的资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景颇族的资料20个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景颇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景颇族一方面受傣族土司的统治,一方面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制度——山官制。山官制是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以山官、寨头等为统治者,在一定辖区内行使独立权力。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将食物送给主人,客人走时也是满载而归。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景颇族的简介
景颇族约有九万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陇川等县的山区,使用本民族语言,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他们信仰多神,普遍相信万物皆有精灵,因此献祭仪式在该地区颇为盛行。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景颇族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历史。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起源于遥远的北木石省的拉邦,然后逐渐南迁。约1000年前,沿金沙江、怒江、恩美开江南迁,逐渐移至云南、怒江以西。明末清初,他们继续南迁,逐渐定居在怒江以西的德宏州。
景颇族的历史来源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景颇族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古老的彝族、羌族有关。到了唐代,其祖先出现在我国史书中,被称为“浔川人”和“高黎贡人”。从元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出现了嫦娥、盖尔、野人等名字。
景颇族的民族起源根据中国的历史传说和历史记载,景颇族起源于古老的氐羌族,其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穆卡省名为拉崩的山区向南迁移至滇西北和怒江以西。南迁后,分为东、西两部。
景颇族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历史。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起源于遥远的北木石省的拉邦,然后逐渐南迁。约1000年前,沿金沙江、怒江、恩美开江南迁,逐渐移至云南、怒江以西。明末清初,他们继续南迁,逐渐定居在怒江以西的德宏州。
关于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的风情资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妇女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若着便装,上身为黑色或各色对襟或右襟紧身短衣,下身为净色或织有景颇族特色图案的棉布长筒裙。景颇族热情好客,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O余个州、市、县。人口为 10513万人(1990年)。
景颇族的资料。
1、景颇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2、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4、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5、景颇族的特点:(1)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