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林语堂简介,以及林语堂简介生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全文赏析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是真喜欢抽烟,记得那句著名的“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就是他说出来的。这篇文章也是从秋天的黄昏抽烟开始写起,在烟雾缭绕中,想起了秋天的意味。
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秋天的况味》是林语堂于1941年所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46岁,正初入中年之列。若以岁月来比人生,那作者此时则刚刚步人生之初秋。
林语堂提出三种笔调,其中不包括()。
林语堂提出三种笔调,其中不包括(娓语式笔调)。
林语堂提出三种笔调,其中不包括幽默笔调。林语堂提出的三种笔调分别为清新、雅致和淡泊。清新 清新指句意轻盈,形象生动,气息自然,用词考究。强调在言语中展现清爽舒适的感觉,亲切自然,在读者心中留下愉悦的印象。
林语堂提出三种笔调?回答如下: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 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林语堂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1、林语堂著作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生活的艺术》《新的文评》《中国文化精神》《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红牡丹》《唐人街》《林语堂自传》等。
2、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3、、《宇宙风》等小品文刊物。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小说《京华烟云》。本文是林语堂在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的演说。文中轻松、风趣、自由愉快的气氛萦绕其中,在娓娓而谈之中使听众获得智慧和启迪。
林语堂的生平简介
1、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2、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 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
3、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4、林语堂(18910-197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