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有书名的优美段落汇总28句

1、(二)渲染气氛

2、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

3、(印度泰戈尔:《沉船》)

4、《舟夜书所见》是清人查慎行的一首写景诗。全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的河上夜景。全诗依次写了黑夜、渔灯、萤光、簇浪、河星之状。是依据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景物。渔灯的变幻,水静时似一点萤光,水动时像满河星星,诗的意境更觉奇美、阔大。全诗中心景物是渔灯,背景是黑夜。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比喻贴切自然。

5、其一,作为西式布置,炉台、沙发明显与充满东方色彩的翡翠鼻烟壶、观音像和屏风格格不入;

6、原文简介

7、环境描写的特点

8、正当四月初旬,樱草开花,一阵煦风吹过新掘的花畦,花园如同妇女,着意修饰,迎接夏季的节日。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漫不经心,流过草原。黄昏的雾气,在枯落的白杨中间浮过,仿佛细纱挂在树枝,却比细纱还要发白,还要透明,蒙蒙一片,把白杨的轮廓勾成了堇色。

9、(法罗曼·罗兰:《母与子》)

10、(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11、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12、(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13、雾霭消散了,银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覆盖着广阔的沙滩。河面没有一条船只,甚至看不见一丝微波,河心河岸,到处是一片宁静,这宁静有如带给受尽苦难的病患者的一种无休止的安宁。

14、还有一部《沉香屑·之一炉香》部中对环境描写相当细致,从古典的琉璃瓦、红砖,到现代的玻璃门,梁家的装修风格不仅给人不协调感,也再次证实了梁太太将中西结合的理念贯彻到底的决心,可仍旧露出了两个破绽。

15、(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16、全诗描绘了作者在渔船中所见的夏夜美景,在茫茫的黑夜里,只有萤火虫发出微亮。全诗捕捉住了转瞬即逝的美景,表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寂静与清幽,寄寓着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

17、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18、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茫然无奈。

19、文章写到了:风烟、天山、水流、游鱼、细石、急湍、猛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等景象。

20、其二,翡翠及象牙等材质贵重的艺术品,对存放环境的要求异常考究,应置于阴凉干爽、远离火种的空间,但炉台显然易于导致翡翠变色变质、象牙老化龟裂。

21、后两句勾勒出一幅浪漫景,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

22、《夜书所见》描写的景物有梧桐叶、秋风、促织、篱落。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3、将之置于炉台之上的梁太太,显然缺乏贮存艺术品的常识。

24、《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5、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6、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7、倾城之恋》、《半生缘》等都是与时代关系紧密的作品,环境描写也很突出。

28、《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