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2、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
3、大概释义为: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
4、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5、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6、这是我自己翻译的,加了些自己的理解,试试看,可能不是很好~~~~~~
7、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8、在徐霞客晚年的时候,他的好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一代江南文宗钱谦益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9、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10、徐霞客游记
11、此句诗是出自《黄山志定本》;
1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3、徐霞客游记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指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
14、而清著名方志学者闵麟嗣编著的《黄山志定本》中记载,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6、暮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17、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18、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20、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21、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22、)"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23、其大概释义为:登了黄山,天下其余的名山就没什么值得可以去看的了!
24、此句诗出自徐霞客的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25、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徐霞客游记》
26、一条溪水从半空中悬挂奔涌而下,(散成)千万条白练飞舞空中,溪上的石头如同向下盖着的莲叶,中间剜出了三个缺口,水从莲叶型石头的上方漫过叶顶而飞流直下。
27、徐霞客游记千古名言名句
28、出自徐霞客游黄山写下了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五岳”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