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雨的成语 - 共255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瓢泼大雨 | 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形容雨下得非常大的样子。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西北悬天起了乌黑的云朵,不大一会,瓢泼大雨到来了,夹着炸雷和闪电,因为三天两头地下雨,道上黑泥总是不干的,出门的人们都是光着脚丫子,顺着道沿走。” |
| 沐雨梳风 |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同“沐雨栉风”。 | 明·刘基《野田黄雀行》:“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 |
| 泣下如雨 |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 雨淋日晒 | 雨水淋浇,太阳曝晒。亦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 |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一段:“[姚长庚]多少年来,雨淋日晒,脸比石头还粗。” |
| 雨打风吹 |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 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
| 祥风时雨 | 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 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夫人道得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则夷狄慕德重泽而至矣。” |
| 雨零星散 | 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张清、王英]杀散左哨军兵,如摧枯拉朽的直冲进来,杀得贼兵四分五裂,七断八续,雨零星散,乱窜奔逃。” |
| 云行雨施 | 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 | 《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
| 雨蓑烟笠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唐·翁洮《渔者》诗:“一叶飘然任浪吹,雨蓑烟笠肯忘机。” |
| 雨卧风餐 | 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 唐·杜甫《舟中》诗:“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
| 满城风雨 |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 满城风雨的故事 | 宋·潘大林《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 |
| 雨零星乱 | 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王矮虎、一丈青赶了一直,赶不上,呼延灼自投东北上去了。杀的大败亏输,雨零星乱。” |
| 骤雨暴风 |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 清·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归途记》:“初六日壬辰,阴晴不定……入夜骤雨暴风一阵。” |
| 蚁封穴雨 | 蚂蚁聚土洞口,是要下大雨的征兆。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三:“蚁封户穴,大雨将集。” |
| 沐雨经霜 | 指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 明·屠隆《昙花记·云游遇师》:“还想我沐雨经霜,身中锁甲,手里沉枪。” |
| 雨约云期 | 指男女约会。 |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我呵,怕什么天翻地覆,就顺着他雨约云期。” |
| 雨巾风帽 | 遮蔽风雨的头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 宋·朱敦儒《感皇恩·游□□园感旧》词:“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宋·陈三聘《梦玉人引》词:“雨巾风帽,昔追游、谁念旧踪迹。” |
| 怕风怯雨 |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汤风冒雪,忍寒受冷;有一等人怕风怯雨,门也不出。” |
| 别风淮雨 | 这是“列风淫雨”的误写,因“别”和“列”、“淮”与“淫”字殂相似。后称书籍中因错别字而以讹传讹为“别风淮雨”。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 |
| 雨鬓风鬟 | 妇女发髻散乱的样子。 | 清·陈维崧《潇湘逢故人慢·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传书图为阮亭赋》词:“正洞庭归客,憔悴思还。牧羊龙女,恰相逢、雨鬓风鬟。” |
| 倾盆大雨 |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 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 云尤雨殢 | 形容男女间情意缠绵。 | 明·单本《蕉帕记·覸婚》:“我鸟啼花落自支吾,他云尤雨殢相怜护。我凄凉无绪,他绸缪有余。” |
| 雨凑云集 | 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聚集一处。 | 《宋书·袁淑传》:“汴泗秀士,星流电烛;徐阜严兵,雨凑云集。” |
| 云雨巫山 |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 飘风暴雨 |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 管仲《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将,飘风暴雨数臻。” |
| 盲风晦雨 | 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比喻困境。同“盲风怪雨”。 | 杨笃生《新湖南》第五篇:“愈挫愈奋,愤盈旁魄,几使俄政府权力威命之所及,俱限于盲风晦雨之途焉。” |
| 烟蓑雨笠 | 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 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
| 杏雨梨云 | 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 明·许自昌《水浒记·冥感》:“慕虹霓盟心,蹉跎杏雨梨云,致蜂蝶恋昏。” |
| 凄风寒雨 | 形容天气恶劣,或比喻境况的凄凉悲惨。同“凄风苦雨”。 | 清·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方其凄风寒雨,杏褪桃残,山路萧条,愁云千里,苔荒藓败,情扬魂销,不可谓无忧也。” |
| 惨雨酸风 | 犹言凄风苦雨。指令人伤感的天气。亦以喻不安定的局势。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英夷就抚》:“军门传箭夜缒城,郦生寸舌能销兵。抽红换白须臾事,惨雨酸风顷刻平。” |
| 撩云拨雨 | 指人调弄风情。 | 明·徐复祚《投梭记·折齿》:“只亏你撩云拨雨不胡颜,我自有偷香手段,窃玉机关。” |
| 雨井烟垣 | 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 |
| 雨迹云踪 | 比喻往事。 | 宋 柳永《雪梅香》:“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
| 巫云楚雨 | 犹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
| 雨歇云收 | 比喻男女离散。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明知道雨歇云收,还指望待天长地久。”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止望待天长地久,谁承望雨歇云收。” |
| 星离雨散 | 比喻在一起的人纷纷别离了。 |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当筵意气凌九宵,星离雨散不终朝。” |
| 枪林弹雨 |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 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
| 雨散云飞 | 比喻离散。 | 唐·白居易《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之二:“饮徒歌伴今何在,雨散云飞尽不回。”唐·司空图《游仙诗》之二:“刘郎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
| 喷雨嘘云 | 形容浪花水气的飞溅散逸。 | 明·刘基《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诗:“君不见岷山导戒南纪,喷雨嘘云九千里,瞿唐剑阁键重关,锦城花绕成都市。” |
| 沐雨栉风 | 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
| 疾风暴雨 |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 《淮南子·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
| 朝云暮雨 |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 朝云暮雨的故事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 雨膏烟腻 | 指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 宋·柳永《剔银灯》词:“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 |
| 雨过天晴 |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 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
| 凄风冷雨 | 凄风:寒冷的风;冷雨:冰冷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 《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
| 雨踪云迹 |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 宋·曾觌《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忆忆。” |
| 腥风醎雨 | 犹腥风血雨。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 |
| 雨蓑风笠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宋·李曾伯《沁园春·丙辰归里和八窗叔韵》词:“天教狂虏灰飞。更莫问儿郎存血衣。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
| 八方风雨 | 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 唐·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度侍中留守》:“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
| 咸风蛋雨 | 指海上风雨。 | 梁启超《记东侠》:“其在岛也,小屋一间,咸风蛋雨,虽丈夫所不耐。” |
| 云情雨意 | ①云和雨的状态。②指男女欢会之情。 | 宋·袁去华《浣溪沙》词:“一夕高唐梦里狂,云情雨意两茫茫。袖间依约去年香。” |
| 魆风骤雨 | 犹暴风骤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 明·无名氏《白兔记·私会》:“魆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 |
| 雨帘云栋 | 形容高敞华美的楼阁。 | 唐·王勃《滕王阁》诗:“昼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宋·杨无咎《青玉案》词:“傍湖开径,雨帘云栋,平地居仙子。” |
| 随车致雨 | 指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 《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 |
| 随车甘雨 | 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同“随车致雨”。 | 清·杨潮观《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辔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
| 旧雨重逢 | 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 清 尹会一《与王罕皆太史》:“比想旧雨重逢,促膝谈心,亦大兄闲居之一快也。” |
| 栉风酾雨 | 风梳发,雨洗头。形容奔波劳苦。同“栉风沐雨”。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都兴阿诸公,忠贞朴劲,屡摧狂寇,栉风酾雨,始终戎幕。” |
| 随车夏雨 | 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同“随车致雨”。 | 清·钱谦益《陕西道监察史……加赠奉直大夫制》:“赈凶灾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 |
| 未雨绸缪 |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 未雨绸缪的故事 |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
| 云飞雨散 | 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复存在。 | 隋·张公礼《龙藏寺碑》:“金编宝字,玉牒纶言,满封盈函,云飞雨散。”前蜀·贯休《行路难》诗之二:“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闼雕甍作荒谷。” |
| 暑雨祁寒 | 夏大雨,冬大寒。后以之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 《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沉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 |
| 夜雨对床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 唐·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
| 飘风苦雨 | 形容天气恶劣。 |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
| 盲风妒雨 | 指非常急骤凶猛的风雨。同“盲风怪雨”。 | 明·魏大中《答方孩未》:“而盲风妒雨,夜半陡作,瓣瓣沾泥矣。” |
| 雨覆云翻 | 比喻变化无常。 | 明·陶宗仪《念奴娇·九日有感》词:“黄花白发,又匆匆佳节,感今怀昔。雨覆云翻无限态,故国寒烟榛棘。” |
| 云期雨信 | 指男女约定幽会的日期。 | 宋·欧阳修《品令》词:“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 |
| 腥风血雨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
| 雨愁烟恨 | 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 | 宋·史达祖《隔浦莲·荷花》词:“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只恐吴娃暗折赠。耿耿。柔丝容易萦损。” |
| 盲风暴雨 | 指非常急骤的风雨。 | 苏曼殊《遁迹记》:“尔时诸天昏暗,盲风暴雨,震荡川陆。” |
| 蛮烟瘴雨 |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宋·辛弃疾《满江红》词:“瘴雨蛮烟,十年梦,樽前休说。” |
| 盲风妬雨 | 同“ 盲風怪雨 ”。 明 魏大中 《答方孩未》:“蒔名花者,偵其蓓……而盲風妬雨,夜半陡作,瓣瓣沾泥矣。” | |
| 欧风美雨 | 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 无 |
| 雨打梨花 | 比喻零乱不堪的狼狈情景 | 南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
| 雨笠烟蓑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宋·刘过《沁园春·咏别》词:“念丹霞秋冷,风巾雾屦,五湖春暖,雨笠烟蓑。” |
| 风环雨鬓 | 鬓:两颊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美丽或蓬松散乱 | |
| 烟霏雨散 | 形容众多。 |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络绎纵横,烟霏雨散。”李善注:“烟霏雨散,众多也。” |
| 蛮风瘴雨 | 蛮:荒凉的南方;瘴:瘴气。指南方有烟雨瘴气的地方。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风箫女诱东墙》:“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
| 杏花春雨 | 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 元·虞集《风入松》词:“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
| 风流雨散 | 散:分散。风吹过,雨飘散,踪迹全消。比喻经常在一起的人飘零离散 | 晋·左思《蜀都赋》:“饮御酣,宾旅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之间。” |
| 遮风挡雨 | 比喻起保护作用 | 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大叔,闺女没有好的孝敬你,让小赤松长大,给你遮风挡雨!” |
| 矢如雨下 | 矢:箭。箭像雨一样射下 | 汉·班固《汉书·李陵传》:“陵在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
| 雨散风流 | 比喻离散。 | 清·方文《送钱而介归携李》诗:“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独多……可怜一别十三载,雨散风流竟安在。” |
| 纚风沐雨 | 纚:古代束发的布帛。风吹头,雨洗发。形容四处奔波,十分辛苦 | 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执事自西北控东南之议不复可行,恐纚风沐雨正无已时。” |
| 细雨和风 | 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 前蜀·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诗:“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
| 蛮云瘴雨 | 同“ 蠻煙瘴雨 ”。 明 夏缁 《夜过伏波营》诗:“蠻雲瘴雨滿山頭,火照殘碑識 馬侯 。” | |
| 风僝雨僽 | 僝、僽:指憔悴、烦恼。形容人历尽苦难,非常烦恼和憔悴 | 元·滕斌《普天乐·色》曲:“春光过也,风僝雨僽,一叶秋来。” |
| 欧风墨雨 |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 各生《利用中国之政教论》:“欧风墨雨,凓摇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从容立宪为?” |
| 云屯雨集 | 形容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 |
| 风餐雨宿 | 在风中吃饭,在雨地里睡觉。形容行旅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风餐雨宿,走了二十八个日头,正月十四日,进了顺城门,在河漕边一个小庵内住了,安顿了行李。” |
| 暮雨朝云 | 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 >> 暮雨朝云的故事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 大雨倾盆 |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 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 苦雨凄风 | 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凄风:寒冷的风。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 《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
| 殢雨尤云 | 比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同“殢云尤雨”。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枉蠢了他梳云掠月,枉羞了他惜玉怜香,枉村了他殢雨尤云。” |
| 雨过天青 |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 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
| 痴云腻雨 | 痴:入迷。形容男女痴迷于情爱 | 清·洪昇《长生殿·重圆》:“抹月批风随过遣,痴云腻雨无留恋。” |
| 山雨欲来 |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省略,指预示有事情发生 | 郁达夫《大风圈外》:“这一种不平,怨愤,与被压迫的悲啼,以及人心跃跃山雨欲来的空气,实在还不只是一个教会学校里的舆情。” |
| 阳台云雨 | 指男女欢爱之事。 >> 阳台云雨的故事 |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 |
| 矢如雨集 | 矢:箭;集:汇集。箭像雨一样射下 | 清·林云铭《林四娘记》:“持弓回射,矢如雨集,俱向众兵头而掠过。” |
| 景公求雨 | 祈求龙王降雨的迷信活动。比喻统治者体恤民情,顺应民意。 >> 景公求雨的故事 | 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
| 殢云尤雨 | 比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 北宋·柳永《浪淘沙慢》词:“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
| 阴雨晦冥 | 晦冥:昏暗。阴雨连绵,天昏地暗。比喻灾祸不断 | 《宣和遗事》楔子:“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
| 不蔽风雨 | 蔽:遮盖。不能遮风挡雨。形容房屋破烂简陋 | 清·陈瑚《顽潭诗话·无闷谣》:“我有蔽庐,不蔽风雨。” |
| 雨鬣霜蹄 | 形容骏马奔驰时马鬃耸起,状如飘雨,四蹄飞翻,色白如霜。 | 元·吴澄《八骏图》诗:“阴山铁骑千千匹,雨鬣霜蹄神鬼出。” |
| 雨丝风片 | 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朝飞暮卷,云霞翠轩;~,烟波画船。” |
| 雨栋风帘 | 形容高敞华美的楼阁。 | 唐·王勃《滕王阁》诗:“昼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
| 雨泽下注 | 雨水往下流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
| 风狂雨横 | 狂:猛烈;横:粗暴。形容狂猛而迅急的风雨 | 宋·辛弃疾《念奴娇·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韵》:“风狂雨横,是邀勒园林,几多桃李。” |
| 风雨剥蚀 | 剥蚀:物体受侵蚀而损坏。物体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四卷:“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铓。” |
| 蛮云蜑雨 | 同“ 蠻煙瘴雨 ”。 宋 刘克庄 《挽赵漕克勤礼部》诗之一:“定應去判芙蓉館,不墮蠻雲蜑雨中。” | |
| 迅风暴雨 | 暴:突然而猛烈。形容声势浩大,来势迅猛 | 宋·洪迈《夷坚丙志·舒州刻工》:“至午,黑云倏起西边,罩覆楼上,迅风暴雨随之。” |
| 雷大雨小 | 比喻说得多,做得少,声势很大,实效很小 | |
| 栉风沐雨 |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
| 硝烟弹雨 | 硝烟: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指战争;弹:子弹。硝烟浓密,子弹如雨。形容战场炮火非常激烈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那些日军刚离了硝烟弹雨之中,倏进了酒绿灯红之境。” |
| 翻云复雨 |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 翻云复雨的故事 |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唐·杜甫《贫交行》 |
| 兴云布雨 | 兴:兴起。兴起云彩,布下雨。比喻神魔鬼怪神通广大 | 明·无名氏《南极登山》第二折:“小圣东海龙神是也,奉上帝敕令,管领着江河淮济,溪洞潭渊,兴云布雨,降福消灾,济渡众生。” |
| 雨收云散 | 比喻某种现象已经消失。 | 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惆怅年华暗换。黯销魂、雨收云散。” |
| 耕云播雨 | 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比喻辛勤劳动 | 浩然《艳阳天》第71章:“看到了给青庄稼苗耕云播雨的秘密,和那‘万紫千红结队来’的远景风光……” |
| 细雨斜风 | 细雨:小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形容小的风雨 | |
| 大雨滂沱 |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
| 穴处知雨 | 穴:洞;处:居。久居洞中的兽类能预知风雨。比喻有经验 | 东汉·班固《汉书·翼奉传》:“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 |
因篇幅关系,雨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