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鼠雀之辈 |
蔑视他人之词。指鄙陋卑微之徒。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 |
| 眼花雀乱 |
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行者急回头,炒得眼花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 |
| 鸦雀无闻 |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
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
| 五雀六燕 |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
| 雀屏中选 |
雀屏:画有孔雀的门屏。指得选为女婿。 >> 雀屏中选的故事 |
《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
| 雀鼠之争 |
指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 |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
| 鼠牙雀角 |
鼠、雀:比喻强暴者。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
《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
| 雀角鼠牙 |
雀、鼠:比喻强暴者。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
《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
| 螳螂黄雀 |
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悬赏,杀人身被官拿,试看螳螂黄雀,劝君得意休夸。” |
| 燕雀处堂 |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 燕雀处堂的故事 |
《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
| 燕雀相贺 |
燕雀因大厦落成有栖身之所而互相庆贺。后多用作祝贺新屋落成之语。 |
《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 |
| 隋珠弹雀 |
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 >> 隋珠弹雀的故事 |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
| 渊鱼丛雀 |
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
《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 以珠弹雀 |
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 以珠弹雀的故事 |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
| 鸦雀无声 |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 鸦雀无声的故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公曰:‘鸦去无声,又何言闻?’”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
| 燕雀之居 |
比喻简陋的庐舍。 |
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蒙还燕雀之居,当尽犬鹰之力。兹且相别,后或再逢。” |
| 杨生黄雀 |
以之为报恩典实。同“杨雀衔环”。 |
五代·李瀚《蒙求》诗:“杨生黄雀,毛子白龟。” |
| 鹰头雀脑 |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
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 |
| 掩眼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同“掩目捕雀”。 |
《魏书·尔朱荣传》:“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 |
| 鹰拿燕雀 |
比喻捉拿毫不费力。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皂隶似鹰拿燕雀,把吴氏向阶下一摔,正待用刑。” |
| 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蛇雀之报的故事 |
宋·欧阳修《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 雀小脏全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
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
| 雀马鱼龙 |
泛指珍禽异兽。 |
语出《汉书·西域传赞》:“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
| 夯雀先飞 |
夯:同“笨”,愚钝;雀:山雀,麻雀。比喻天资不好的人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
| 锦屏射雀 |
锦屏:画有孔雀的丝织门屏。指得选为女婿。 >> 锦屏射雀的故事 |
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 |
| 蛇珠雀环 |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蛇珠雀环的故事 |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小人之说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
| 拊髀雀跃 |
拊:拍击;髀:大腿。拍打着大腿,像雀儿欢跳一样。形容非常欣喜的样子 |
战国·宋·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抚髀雀跃而游。” |
| 欣喜雀跃 |
雀跃:鸟雀跳跃。喜悦得像鸟雀跳跃似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宋江闻报,把那忧国家,哭兄弟的病证,退了九分九厘,欣喜雀跃,同众将拔寨都起。” |
| 雀角之忿 |
指雀和鼠都能毁人们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样。比喻打官司带来的烦恼 |
《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
| 门可罗雀 |
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 门可罗雀的故事 |
《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六外可设雀罗。” |
| 燕雀乌鹊 |
比喻谗佞小人 |
战国·楚·屈原《楚辞·屈原·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
| 鼠雀之牙 |
指争讼之事。 |
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
| 燕雀安知鸿鹄志 |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燕雀岂知鵰鹗志 |
同“ 燕雀安知鴻鵠志 ”。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燕雀豈知鵰鶚志,頑童不解老仙機。” |
|
| 闭塞眼睛捉麻雀 |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
| 门堪罗雀 |
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同“门可罗雀”。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然丁晋公诗固尝云‘屋可占乌曾贵仕,门堪罗雀称衰翁’矣。” |
| 燕雀岂知雕鹗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 |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岂知雕鹗志,顽童不解老仙机。” |
| 燕雀不知鸿鹄志 |
鸿鹄:天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乃向其乡人说道:‘我今将为状元,不久便作开国元勋矣!何以贺我?’乡人益非之。刘赞臣叹道:‘此所谓燕雀不知鸿鹄志也。’” |
| 麻雀虽小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
|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
|
| 麻雀虽小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
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
| 明珠弹雀 |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 明珠弹雀的故事 |
汉·扬雄《太玄经·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
| 欢呼雀跃 |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
庄周《庄子 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
| 处堂燕雀 |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 处堂燕雀的故事 |
《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
| 见雀张罗 |
比喻设圈套诱骗。 |
《红梨记·踏月》:“则怕他指山卖磨,见雀张罗,满口儿如蜜钵,心如逝波。” |
| 东南雀飞 |
比喻夫妻分离。 |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
| 黄雀衔环 |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报恩。 |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今赠白环四枚,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 |
| 罗雀掘鼠 |
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 罗雀掘鼠的故事 |
《新唐书·张巡传》:“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
| 黄雀伺蝉 |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祸事临头还不知道。 >> 黄雀伺蝉的故事 |
汉·刘向《说苑·正谏》:“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 凫趋雀跃 |
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
唐 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
| 丛雀渊鱼 |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
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