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气的成语 - 共341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下气怡色 |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 义气相投 |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 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
| 气满志得 | 指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 |
| 气壮理直 |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 义侠《为滇越铁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无端废约于先,吾滇人要求废约于后,气壮理直,谅法人不复狡焉思逞。” |
| 气壮山河 |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 气壮山河的故事 | 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 |
| 气壮如牛 | 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 |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
| 重气徇命 |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 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命,四豪莫及。” |
| 天清气朗 |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重气轻生 | 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 唐·张说《巡边河北作》诗之一:“沙场积路何为尔,重气轻生如许国。” |
| 气壮胆粗 |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
| 声应气求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
| 气决泉达 | 如气之逸出,泉水之流泻。比喻事情进行非常顺利。 | 汉·蔡邕《袁满来碑铭》:“气决泉达,无所凝滞。” |
| 重气狥名 |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 |
| 意气用事 |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
| 死声活气 | 阴阳怪气的声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
| 神完气足 | 精神饱满,气息充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气足,俱是作家。” |
| 轩昂气宇 | 形容人气度不凡。亦作“气宇轩昂”。 |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前撮后拥,看见他呵,是好个轩昂气宇。” |
| 盛气凌人 |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 盛气凌人的故事 | 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 |
| 血气之勇 | 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 《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
| 吞声饮气 | 犹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 气壮河山 |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 唐·张说《序》:“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
| 怒气填胸 |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
| 乌烟瘴气 | 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
| 神流气鬯 | 精神气息流畅通达。 |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第一问》:“夫弈叶承平,法守已定,庶事循习,玩猲易生,而君臣之相与如此,是以神流气鬯,天地太和。” |
| 死声淘气 | 大声嘶喊、哭叫。同“死声咷气”。 | 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 气义相投 | 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 | 金·王若虚《林下四友赞》:“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气义相投也,故不结而合,既合而欢。” |
| 有声没气 | 形容说话无精打采。同“有声无气”。 | 茅盾《林家铺子》六:“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方才有声没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 |
| 负气含灵 | 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 | 清·陈维崧《平滇颂》:“此则普天率土,感切同雠;负气含灵,无非共愤。” |
| 颐神养气 | 犹言颐神养性。 | 金·马钰《满庭芳》词:“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 |
| 死样活气 | 形容没有生气。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
| 气吞山河 |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
| 同声共气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
| 同胞共气 | 喻指亲兄弟。 | 《北齐书·孝昭帝纪》:“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
| 屏声静气 |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 |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门外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 |
| 扬眉吐气 |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 阴阳怪气 |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
| 弄性尚气 | 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 |
| 心粗气浮 |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毕竟当武官的心粗气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没有。” |
| 一气呵成 |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
| 气涌如山 | 形容恼怒到极点。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
| 神清气茂 | 指心神清朗,资质秀美。 | 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荐士表》:“窃见秘书丞琅玡臣王暕,年二十一,字思晦,七叶重光,海内冠冕。神清气茂,允迪中和。” |
| 气宇轩昂 |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 气宇轩昂的故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
| 使性谤气 | 发脾气;撒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
| 气吞虹蜺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 |
| 虚骄恃气 | 虚骄:虚浮而骄矜;恃气:凭着意气。虚浮骄矜,意气用事。 >> 虚骄恃气的故事 | 《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
| 一团和气 | 本指态度和霭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 一团和气的故事 |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
| 心浮气粗 |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同“心粗气浮”。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我们年青人,心浮气粗是有的,可是没有成见。” |
| 神清气朗 |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 |
| 紫气东来 |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
| 敛声屏气 | 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 |
| 言气卑弱 |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 |
| 气吞湖海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 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
| 志满气得 | 犹志得意满。 | 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
| 气吞宇宙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 《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李太原喘喘余息,犹气吞宇宙,可诟骂之。” |
| 使性傍气 | 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3回:“连这等一下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傍气,嘴舌先生。” |
| 气冲斗牛 |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
| 气冲霄汉 | 形容魄力非常大。 |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有那吐虹霓志气冲霄汉。” |
| 徊肠伤气 |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 |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
| 忍气吞声 | 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
| 意气相投 | 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 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
| 气满志骄 | 指心满意得,骄傲自大。同“气充志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他打了俺三个大郡,气满志骄,必然想着幽州。” |
| 柔声下气 |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
| 轻身下气 | 形容谦恭的态度。 | 宋·陈师道《序》:“倾家破产,急士之穷,轻身下气,而交名胜。” |
| 饮气吞声 | 指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 气谊相投 | 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同“气义相投”。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太史慈……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 |
| 元龙豪气 |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氾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
| 怡声下气 |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 尸居余气 | 余气:最后一口气。象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 尸居余气的故事 | 《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
| 血气方刚 |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 年壮气锐 | 指年纪轻,气势旺盛。亦作“年少气盛”、“年盛气强”。 | |
| 气吞牛斗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蟠桃记·诞孙相庆〉》:“看兰孙,气吞牛斗,知不是等闲人。” |
| 痛心绝气 | 形容悲愤到极点。 | 《晋书·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
| 五陵豪气 | 指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 元·无名氏《王粲登楼》第三折:“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
| 霜气横秋 | 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 |
| 善气迎人 |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 意气相得 | 形容志趣极其相合。 | 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
| 心浮气躁 |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自己没有应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气躁过,此刻是怎么回事?” |
| 移气养体 |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 《孟子·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
| 英雄气短 |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 |
| 理直气壮 |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
| 明公正气 |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 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
| 屏气吞声 | 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
| 正气凛然 |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
| 意气飞扬 | 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0回:“小柳儿唱得声情激越,意气飞扬。” |
| 有气无烟 |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从那李甲在此,混帐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 |
| 足高气强 | 犹言趾高气扬。 | 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
| 朝气蓬勃 | 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 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
| 虚心冷气 | 虚:虚假;冷:不热情。心虚胆怯、低三下四的样子。也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娘使尽虚心冷气,女着些带耍连真,总饶你便通天彻地的郎君,也不够三朝五日遭瘟。” |
| 怨气冲天 | 形容怨恨情绪极大。 | 明 无名氏《精忠记 应真》:“今下方黑气冲天,我佛慧眼一观,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幽魂不散,怨气冲天。” |
| 志高气扬 | 志气高昂而自得。 | 《史记·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 壮气吞牛 |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 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
| 足高气扬 | 犹言趾高气扬。 | 《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
| 一气浑成 |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以诗志别,分韵得‘秋’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 |
| 沈心静气 | 亦作“沉心靜氣”。犹言心平气和。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我走着不敢说疲乏,我忍着不敢说饥渴;且沉心静气的听,听荒漠里的天籁。” | |
| 珠光寳气 | 珠宝闪耀着光采。形容装饰华贵。 鲁迅 《准风月谈·难得糊涂》:“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大概像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了。” 曹禺 《日出》第二幕:“她的眉毛像一条线,耳朵上悬着珠光宝气的钻石耳环。” | |
| 白费力气 | 徒然耗费力气,没有效果。 | |
| 麤心浮气 | 亦作“麄心浮氣”。谓办事浮躁,不细心。 宋 陆九渊 《祭吕伯恭文》:“比年以來,日覺少異,更嘗差多觀省,加細追維,曩昔麄心浮氣,徒致參辰,豈足酬義。”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尔雅》:“古之解經者,訓其字不解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 漢 儒尚然。至于後世,解者益明,讀者益略,麄心浮氣,不務沈思。”亦省作“ 麤浮 ”。 宋 叶適 《丁少明挽诗》:“吟成絶妙驚人句,散盡麤浮使鬼錢。”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 侗老 之麄浮有可憐憫者,不妨饒舌重爲註破,何如?” | |
| 沈声静气 | 亦作“沉聲靜氣”。谓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冰心 《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 |
| 受夹板气 | 夹在中间受气,两头不讨好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福临满脑门冒火,感到他在受夹板气。” |
| 趾高气昂 |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趾:脚趾。昂:高高抬起的样子。 | |
| 气忍声吞 |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 寒气刺骨 | 冷得几乎失去知觉,感到特别冷 | 曲波《林海雪原》:“一个寒气刺骨的早上,小分队到达九龙汇。” |
| 英雄短气 | 指有才能的人因遭遇厄运或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只缘儿女情长,遂使英雄短气。” |
| 鞠躬屏气 |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 先秦·孔子《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 气若游丝 | 从字面上来看 气息已经微弱的像"游丝"了;气:气息、生命的迹象,比喻生命垂危。 | 元 徐再思《蟾宫曲·春情》(《折桂令·春情》) |
| 气数已尽 | 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 | 聂绀弩《论》:“作恶多端,残害人民的是‘气数已尽’的旧势力。” |
| 血气方壮 | 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新唐书·张嘉贞传》:“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
| 避其锐气 |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 避其锐气的故事 |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 |
| 神飞气扬 |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 清·李渔《蜃中楼·义举》:“大丈夫见义即为,还拣甚么日子,叫左右带马过来,我神飞气扬,这叫做当仁见义无谦让。” |
| 声吞气忍 | 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 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
| 血气方盛 | 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
| 志气凌云 | 凌云:直上云霄。志气直上云霄,形容志向高远、意气豪壮 | 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如今状貌堂堂,威风赳赳,志气凌云。” |
| 气杀钟馗 | 气:气恼。比喻因愤怒而脸色难看。 >> 气杀钟馗的故事 | 清·樵玉山人《钟馗捉鬼传》载:唐代人钟馗,考取了状元,但由于相貌丑陋,皇帝打算另选。于是钟馗气愤之极,自刎而死。 |
| 神闲气定 | 指神气悠闲安静。 | 明·冯梦龙《智囊补·捷智·张佳胤》:“当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硕画。” |
| 才气超然 | 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 | 宋·陆游《汉宫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 疏财尚气 | 疏:分;气:义气。散财给人,崇尚义气。指为人慷慨重义 | 宋·沈俶《谐史·戴献可仆》:“四明戴献可者,疏财尚气,喜从贤士大夫游处,而家世雄于财。” |
| 一门同气 | 指同门兄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 气宇不凡 | 气:气质;气宇:仪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2回:“圣上见他有三旬以内年纪,气宇不凡,举止合宜。” |
| 四时之气 |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 声气相求 |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因篇幅关系,气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