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木的成语 - 共154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山木自寇 |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 《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 鸣雁直木 | 古人认为雁随阳而处,木随阳而直。比喻良才。 | 《梁书·袁昂传》:“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既殊鸣雁直木,故无结绶弹冠。” |
| 槁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 槁木死灰的故事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朽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人非草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
| 泥塑木雕 | 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
| 枯木生花 | 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 《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
| 倚草附木 | ①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权势的人。②指精灵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作怪。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 |
| 依草附木 |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 五代·王周《巫庙》诗:“日既恃威福,岁久为精灵,依草与附木,诬诡殊不经。” |
| 草木皆兵 |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草木皆兵的故事 |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 榆木脑壳 |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
| 心如槁木 | 犹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那个夸说李家小姐标致,说的心如槁木的一位太史公,心中活泼起来。” |
| 木干鸟栖 | 指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比喻行事坚定不移。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外篇》:“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轺,木干鸟栖,袒肉暴骸。” |
| 榆木圪垯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
| 木公金母 |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 宋·张元干《瑞鹤仙·寿》词:“对木公金母,子孙三世,妇姑为寿满酌。” |
| 铸木镂冰 | 指约束树木(使其按人为的形态生长),刻镂冰塊(使其成某种精致的工艺品)。比喻经办毫无成效的事情。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中》:“卖浆贩麦,利辄失时,铸木镂冰,初无成日。” |
| 圆木警枕 |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
| 朽木生花 | 指由枯转荣,比喻事物得以新生。 | 清·李渔《比目鱼·假神》:“朽木生花,白骨生肌,都亏你再把鸿钧铸。” |
| 朽木粪墙 |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 朽木粪墙的故事 |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 草木俱朽 |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 《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
| 朽木粪土 |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 朽木粪土的故事 |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 迁于乔木 |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 榆木脑袋 |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
| 木朽蛀生 |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 |
| 山颓木坏 |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 《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 缘木求鱼 |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 缘木求鱼的故事 |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 心如木石 | 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 | 《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君不以异类见薄,故为悦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
| 麻木不仁 |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
| 水木清华 |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
| 墓木拱矣 |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
| 木心石腹 | 犹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第五卷:“而君介然,不蒙顾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 |
| 朽木不雕 |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 朽木不雕的故事 |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 一木难支 |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 一木难支的故事 |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 人非土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谢荷公公!张协人非土木,必有报谢之期。” |
| 土牛木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
| 枯木逢春 |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 枯木逢春的故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
| 竹头木屑 |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 竹头木屑的故事 |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
| 削木为吏 |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
| 草木愚夫 | 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
| 木已成舟 |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
| 石心木肠 | 石、木都是硬物,形容坚定不动摇。 | 宋·苏轼《谢失察妖贼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
| 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 声振林木的故事 |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 异木奇花 | 珍奇的花草树木。 | 《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异木奇花烈几层,一池常见绿澄澄。” |
| 呆似木鸡 |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 槃木朽株 |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槃,同“盘”。 | 《后汉书·循史传·孟尝》:“槃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 |
| 冢木已拱 | 坟墓上的树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 | 《毂梁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宁注:“子之辈皆已老死矣……言其老无知。” |
| 蟠木朽株 | 株:树根。盘曲之木,朽烂的根。比喻无用之材 | 唐·骆宾王《上李少常伯启》:“宾王蟠木朽株,散欐贱质,墙面难用,灰心易寒。” |
| 入木三分 |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 入木三分的故事 |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 直木先伐 |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 《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 移花接木 |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 移花接木的故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 罄山采木 | 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 《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
| 择木而栖 |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 死灰槁木 | 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
| 缘木希鱼 | 缘:顺着;木:树;希:希求。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希鱼,却行求前。” |
| 穷猿失木 | 猿猴失去了栖身的树木。比喻人漂泊流浪 | 唐·杜甫《寄杜位》:“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 |
| 亡猿灾木 | 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同“亡猿祸木”。 | 清·王闿运《序》:“覆鹿遗蕉,亡猿灾木,非敌非寇,自倾自覆。” |
| 浮石沈木 | 亦作“ 浮石沉木 ”。喻是非颠倒。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衆口之毁譽,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爲曲。”《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竊聞衆口鑠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沈,一本作“ 沉 ”。 清 钱谦益 《王奉尝烟客七十寿序》:“ 文肅 之股肱國本,眉目清流也,而不能免于浮石沉木之口。” | |
| 草木知威 |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 《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
| 盘木朽株 |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 《后汉书·循史传·孟尝》:“盘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 |
| 钻木取火 |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 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
| 依艹附木 | 见“ 依草附木 ”。 | |
| 被赭贯木 | 赭:赭衣,古代囚衣;木:指“三木”。加在手足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李绂、孙嘉琻之无过,犹一切被赭贯木以挫辱之。” |
| 亡猿祸木 | 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 亡猿祸木的故事 |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
| 形如槁木 | 槁:枯干。形体像枯干的树木一样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铁心木肠 | 犹言铁打心肠。 |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此老风味不薄,岂铁心木肠者哉。” |
| 身将就木 | 将:快要;就:趋,进;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 |
| 身非木石 | 指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 身非木石的故事 |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 心非木石 | 木石:木头和石头。指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周书·文帝纪》:“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
| 一木破天 | 指时机尚未成熟。比喻谋逆未成。 >> 一木破天的故事 | |
| 草木荣枯 | 荣枯: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 《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侯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
| 八公草木 | 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 >> 八公草木的故事 | (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晋书·苻坚载记下》 |
| 木雁之间 | 木雁:比喻有才与无才。指有才与无才之间。比喻才能或学问处于中间水平,能保全自己,远避祸害。 >> 木雁之间的故事 | 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 |
| 木朽不雕 | 朽:烂;雕:雕刻。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不可造就 | 《九州春秋》:“夫木朽不雕,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雕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
| 木魅山鬼 |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
| 木直中绳 | 中:符合、合乎;绳:木匠用以取直,浸满墨汁的线绳。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 战国·赵·荀况《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 杖头木偶 |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 |
| 乔木世家 | 乔木:代指贵族、高官。指贵族世家 |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 墓木已拱 |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
| 徙木为信 |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 徙木为信的故事 | 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
| 一木难扶 |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巨闻:‘大厦将倾,一木难扶。’目今库藏空虚,民日生怨,军心俱离,总有良将。” |
| 朽木之才 | 朽木:腐烂的木头。像烂木头的人才。比喻不堪造就或无用的人 | 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 |
| 蠢若木鸡 | 形容神貌呆笨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
| 朽木难彫 |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 | |
| 木猴而冠 | 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 明·沈采《千金记·会宴》:“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
| 木石为徒 | 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 《新唐书·柳宗元传》:“用是更乐暗默,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
| 枝木之冠 | 冠:帽子。冠多华饰,好像树木的繁枝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 |
| 择木而处 | 处:居。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
| 木石鹿豕 | 豕:猪。如同木头、石头、鹿和猪一样。形容愚笨无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珊瑚》:“冤哉!谓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 |
| 朽木枯株 | 株:树根。朽烂的树根,枯干的树木。比喻老朽无能之辈 | 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俺道您琼材玉树,却元是朽木枯株。” |
| 寸木岑楼 |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
| 木强少文 | 木强:性格质直刚强;少文:礼节少。形容为人质朴倔强,不讲文采和礼教 |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汉祖所任用者,上自萧何、曹参,其下至于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之徒,大抵木强少文,不识利害。” |
| 守株缘木 | 比喻不根据实际情况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椽木乎?” |
| 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 木牛流马 | 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 木牛流马的故事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
| 一草一木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
| 直木必伐 | 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 《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 木雕泥塑 |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
| 朽木不可雕 |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亦作“朽木难彫”。亦作“朽木不雕”。 >> 朽木不可雕的故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 木头木脑 | 形容呆板、迟钝。 | 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
| 衣赭关木 | 赭:赤褐色的囚衣;关:禁闭;木:刑具。指服刑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
| 金母木公 | 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 | 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云意马心猿,金母木公《西游记》中作‘金公’、‘木母’,比喻孙悟空和猪八戒。” |
| 依丱附木 | 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同“依草附木”。 | |
| 木石心肠 | 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 | 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
| 独木不成林 |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 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
| 水木明瑟 | 水木明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形容风景清爽洁净。 | 北魏·郦道元《不经注·济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
| 与草木俱灰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明·陈继儒《晚香堂·附赞·有序》:“既为男子,忍与草木俱灰!” |
| 与草木同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宋·苏轼《太息送秦少章》:“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 |
| 木形灰心 | 形:形体。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
| 风木叹 |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 宋·陆游《焚黄》:“早岁已形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
| 下乔木入幽谷 |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 再实之木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
| 与草木同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
| 蚍蜉撼大木 | 撼:摇动。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 |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蚍蜉撼大木,多见不知量也。” |
| 与草木俱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 | 《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古来贤豪,不遭兴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可胜咤哉!” |
| 与草木俱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
| 无根之木 |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 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 十年树木 |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故事 |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 蠹众木折 | 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 只见树木 |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 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
| 木秀于林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因篇幅关系,木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