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狼的成语 - 共115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引狼入室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 引狼入室的故事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狼顾鸱跱 如狼凶视,如鸱峙立。比喻凶暴者伺机欲动。 《北史·魏纪一论》:“明元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鸱跱,犹有窥觎,加以天赐之末,内难尤甚。”
豺狼成性 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狼虫虎豹 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转过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
鼠窜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果然老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东平府来。”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 豺狼当道的故事 《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鬼哭狼嚎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 鬼哭狼嚎的故事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引狼自卫 犹言引虎自卫。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王树楠《武汉战纪》:“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论谏,且有引狼自卫之喻。”
鸷击狼噬 指凶狠地残害人。 《新唐书·王鉷传》:“林甫方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以鉷险刻,可动以利,故倚之,使鸷击狼噬。”
赃污狼籍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元黄氏《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故事刘公神道碑》:“要束木之党八人为道州路总管,败政害民,赃污狼籍。”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冷眼观》第四回:“远远听见吆喝之声,由远而近……众人手忙脚乱,将桌上杯盘收拾干净,转眼间,狼奔兔脱,如鸟兽散去。”
鬼咤狼嚎 怪声怪气地呼喊嚎叫。
赃货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宋书·刘穆之传》:“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赃私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茹千秋]其子寿龄为乐安令,赃私狼藉,畏法奔逃,竟无罪恶罚,傲然还县。”
虎咽狼餐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虎咽狼餐胜似趁熟,酄得十分透。”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鹰睃狼顾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 《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为非善,柳黛蛾眉杀气横。”
赃贿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亦作“赃贿狼籍”。 《陈书·蔡景历传》:“天嘉之世,赃贿狼藉,圣恩录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复。”
豕窜狼逋 狼狈逃窜的样子。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看这赖功贼容颜如粪土,出辕门豕窜狼逋。”
鼠撺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撺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
鹰视狼顾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虎狼之国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 虎狼之国的故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赃贿狼籍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虎咽狼飡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全元散曲·耍孩儿·拘刷行院》:“虎嚥狼飡勝似趁熟,嚾得十分透。鵝脯兒砌末包裹,羊腿子花簍裏忙收。”亦作“ 虎咽狼餐 ”。《负曝闲谈》第十九回:“入座之後, 黄子文 也不管他們,只顧自己虎咽狼餐。”
虎啸狼号 啸:兽类的长吼声;号:大叫。比喻强暴者在掠夺时的叫嚣 清·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盗;你看那境外啊!猎中原虎啸狼号。”
声名狼籍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虎狼之心 比喻凶残的野心。 >> 虎狼之心的故事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汉·刘向《说苑·正谏》
首尾狼狈 狼狈:困顿窘迫。形容处境困顿窘迫,进退两难 《晋书·刘琨传》:“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维谷,首尾狼狈。”
豕突狼奔 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鬼哭狼嗥 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狼藉不堪 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杯盘狼藉 狼藉:象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狠藉。”
羊很狼贪 很:通“狠”,贪狠。比喻狠毒贪婪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杯盘狼籍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见“杯盘狼藉”。
豺狼塞路 豺狼:两种凶狠的野兽;塞:堵塞。比喻坏人当权 《北史·隋本纪》:“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
卧狼当道 当道:在路当中。路上躺着恶狼。形容前途凶险 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国忧》:“那任他卧狼当道,暴虎逼人,扫尽江河影。”
使羊将狼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 使羊将狼的故事 《史记·留侯世家》:“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进退狼跋 跋:踩,踏。比喻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贪如虎狼 像猛虎和恶狼一样贪婪。形容贪婪无厌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心行贪如虎狼。”
虎子狼孙 比喻凶暴贪残的人。《旧唐书·李宝臣王武俊等传赞》:“鵂鶹爲怪,必取其昏。人君失政,爲盜啓門。牙旂金鉞,虎子狼孫。茫茫黔首,於何叫閽?”
赃秽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到京师,看见严家赃秽狼藉,心中甚怒。”
狼顾麇惊 狼顾: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比喻后顾之忧;麇:獐子。比喻惊恐万状 《新唐书·岑文本传》:“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
鬼吒狼嚎 怪声怪气地呼喊嚎叫。 欧阳山《三家巷》十四:“好吧,我只管去说说看,可你大清早,鬼吒狼嚎嚷什么呢?叫人听了好听!”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史记·酷吏列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虎豹豺狼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绝代佳人,只见太阳光线一会儿暗似一会,渐渐沉下去了。”
狼多肉少 供不应求 吴茂盛《驻京办》第六章:“您想,这不是狼多肉少吗?”
如狼如虎 形容勇猛、猛烈。 《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虎窟狼窝 窟: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不是宋江来和这人厮见,有分教,江州城里,翻为虎窟狼窝。”
虎豹狼虫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吓得磕头礼拜。”
引狼拒虎 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而引狼拒虎之祸,势又缘兹以起,且至不可收拾。”
虎狼之威 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
狼号鬼叫 似鬼哭叫,如狼嚎叫。形容惨凄的哭声或悲凉的场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
虎咽狼吞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你看八戒放开食嗓,真个是虎咽狼吞,将一笑果菜之类,吃得罄尽。”
鬼哭狼号 号:大声哭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外面拥集万把人汹汹的大势。”
中山狼 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 中山狼的故事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羊狠狼贪 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 羊狠狼贪的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狼餐虎食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空手套白狼 徒手抓住白狼。指无本买卖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鹰挚狼食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前怕狼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豺狼当路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三国志·魏志·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豺狼横道 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拒虎进狼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河北。”
狼吞虎餐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狼狈万状 狼狈:窘迫的样子;万状:多种样子。形容极其困顿、窘迫。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太上因暑热成病,狼狈万状。”
狼狈周章 指仓皇惊恐。 茅盾《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造成作家们此种忐忑不安、狼狈周章的心情,其直接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外来的束缚。”
狼顾麕惊 比喻惊恐万状。 《新唐书·岑文本传》:“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项以望真主……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麕惊。’”
狼心狗肺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 狼心狗肺的故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恩忘义。”
豺狼野心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狼突豕窜 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同“狼奔豕突”。 清·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于事后者也。”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狼嗥鬼叫 形容声音凄厉。
狼奔鼠偷 形容坏人到处扰乱。 清·梅曾亮《朝议大夫台湾府盖君墓志铭》:“公在商州六年,贼出入陕西久,无所掠利,锐欲窥河南甚,狼奔鼠偷,情状捷出。”
拒狼进虎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同“拒虎进狼”。 吕志伊《读史感赋》:“拒狼进虎岂良谋,亡国图存夫。”
狼贪鼠窃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明·于谦《出塞》诗:“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豺狼当涂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晋书·熊远传》:“孝怀皇帝宫未反,豺狼当涂,人神同忿。”
狼餐虎噬 ①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 狼餐虎噬的故事 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狼子兽心 比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 《晋书·虞预传》:“然狼子兽心,轻薄易动。”
狼顾鸢视 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明·方孝孺《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间,强诸侯狼顾鸢视者莫敢先发陵上之言,必至于周礼尽废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狼猛蜂毒 形容人凶狠毒辣。 《南齐书·王融传》:“夫虏人面兽心,狼猛蜂毒,暴悖天经,亏违地义。”
狼嚎鬼叫 形容声音凄厉。同“狼嗥鬼叫”。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昔日以汝为忠义,推为盟主;今之所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狼艰狈蹶 比喻处境困苦窘迫。 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狗肺狼心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同“狼心狗肺”。 昆曲《十五贯》第二场:“谋财害命拐女人,狗肺狼心!”
鸱视狼顾 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形容人的凶狠贪戾。 《文选·马融》:“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狼子野心 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 狼子野心的故事 《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 狼狈为奸的故事 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
狗行狼心 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元·白朴《恼煞人》套曲:“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狼奔鼠窜 狼群鼠辈到处流窜。形容人四处奔跑逃窜。 明·沈鲸《双珠记》第十四出:“忽闻访察怕如雷,狼奔鼠窜,无由忏悔。”
狼餐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咽,正都吃东西哩。”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狼顾鸱张 如狼凶视,如鸱张翼。形容凶暴,嚣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故推立长乐王子攸以续绝业……然群飞未宁,横流且及,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
狼奔豕突 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狼嗥狗叫 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虎狼之势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狼飧虎咽 飧:熟食,饭食。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亦作“狼餐虎咽”。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狼狈不堪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 狼狈不堪的故事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狼飡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狼突鸱张 像狼一样奔突,像鹞鹰一样张开翅膀。形容坏人猖狂嚣张到了极点。 清·林则徐《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饷义律缴土凶稿》:“如此狼突鸱张,岂能将就姑容,致贻民害。”
狼前虎后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狼飡虎食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粒米狼戾 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狼号鬼哭 形容哭叫的声音凄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等两日咱们去痛回一回,大家把这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呢!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进退狼狈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狼吃幞头 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狼顾狐疑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狼羊同饲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