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的成语 - 共235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东搜西罗 | 指到处寻找与搜集。 | 许地山《空山灵雨·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
| 东观之殃 |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
| 东邻西舍 |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 唐·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
| 东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 东横西倒 | 形容杂乱。 | 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
| 东滚西爬 |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 《中国民间故事选·铁金刚》:“打得官兵东滚西爬,急忙逃命。” |
| 指东划西 |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 |
| 东零西碎 |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 郭沫若《文艺论集·自然与艺术》:“他们把他们父亲的财产东零西碎地铺满了一堂,没有丝毫处理的手腕。” |
| 朝衣东市 | 指大臣等待被杀。 | 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
| 日东月西 |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 汉·蔡琰《胡茄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
| 东拦西阻 | 指极力阻拦。 | 《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
| 东捞西摸 | 指盲目地四处求索。 | 宋·朱德《答廖子晦》:“盖性命之理虽微,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如捕风系影。” |
| 东睃西望 |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正在东睃西望,又听得那为吆喝:‘吃酪罢!好干酪哇!’” |
| 东穿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
| 东观西望 | 观:看;望:向远处看。形容四处观望,察看动静。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6卷:“张公也慌张了,东观西望,恐怕有人撞见。” |
| 东山复起 |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同“东山再起”。 |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
| 西食东眠 |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 |
| 东迁西徙 |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 南金东箭 | 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 紫气东来 |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
| 东捱西问 | 指四处探问、打听。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 失之东隅 | 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 失之东隅的故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声东击西 |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 声东击西的故事 |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 东挨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东挨西撞,也济不得甚事。” |
| 东讨西征 |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
| 指东话西 | 犹言东拉西扯。指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 |
| 拆东补西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 唐·寒山《诗》:“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运,拆西补东尔。”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
| 东床姣婿 | 对女婿的美称。同“东床娇婿”。 | 《红楼梦》第七九回:“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贾赦见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择为东床姣婿。” |
| 东床佳婿 | 对女婿的美称。同“东床娇婿”。 | 陈国凯《代价》:“他成了总工程师的东床佳婿以来,厂里的那些科长、主任们,对他似乎比过去客气多了。” |
| 东窗消息 | 指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同“东窗计”。 | 明·无名氏《精忠计·东窗》:“心事难凭枉致疑,夫人其实好心机,凭此黄柑无后患,东窗消息少人知。” |
| 东方将白 | 指天将破晓。 | |
| 坦腹东床 | 旧作女婿的美称。 >> 坦腹东床的故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
| 大江东去 |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 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 推东主西 | 犹言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你休推东主西,可甚么‘三从四德’,那些个‘家有贤妻’。” |
| 移东补西 |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 西鹣东鲽 | 鹣:比翼鸟;鲽:比目鱼。泛指四海珍异之物 |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 |
| 东磕西撞 | 犹言东奔西撞。 |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
| 东蹓西逛 | 无目标的到处闲游。《中国民间故事选·鲁班学艺》:“他骑着马,东蹓西逛了三年,银子花光了,马也卖掉了,光杆回来了。” | |
| 东阁待贤 | 特地开东门接待贤人。 >> 东阁待贤的故事 | 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 |
| 河东狮子 | 旧指妒悍的妇女。 | 明·梅鼎祚《玉合记·砥节》:“吼动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
| 各奔东西 |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东西。” |
| 秋收东藏 |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 西除东荡 | 荡:荡平。到处征剿敌人 |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东荡,把功劳立下几桩桩。” |
| 移东换西 | 一会移到东面,一会移到西面。指生活环境经常变动 | 宋·朱熹《答吕子约书》:“遂欲别作调度,则恐一生只得如此移东换西,终是不成家计也。” |
| 东成西就 | 成和就在这里都解释为成功,按字面直译为:在东边成功在西边成功,这里的“东”“西”是泛指,意为到处。整词的意思是左右逢源,创业顺利,做事皆有成就。因其用词简洁,对称,能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所以常被写作春挥贴于门上,张于家中 | |
| 付与东流 | 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唐·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
| 东闪西躲 | 闪:侧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处躲避。 >> 东闪西躲的故事 | 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 |
| 江东独步 | 江东:长江东部地区;独步:独一无二。泛指杰出人才 | 《晋书·王坦之传》:“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
| 吾道东矣 | 道:主张。自己的学术主张得人继承和推广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
| 偷东摸西 | 指小偷小摸。 |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那个弟子孩,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吧。” |
| 东流西落 | 指流落四方。同“东播西流”。 |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再从东京失业下来,只好成为放浪奴隶,东流西落地随着工做的地方向四处的乡下移动。” |
| 说东忘西 | 说了这样忘了那样。形容记忆力差 | 柳青《狠透铁》:“再加上社员们负责的思想状况,劳神劳得他颠三倒四,说东忘西。” |
| 西学东渐 | 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 | 《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
| 东翻西倒 | 翻:翻转,倒下;倒:颠倒,翻转。形容四处翻捡找寻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厨房,搜寻食物,那知这庙中,竟无隔宿之粮,东翻西倒,只有一个腌菜坛。” |
| 指东打西 | 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 | 《七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功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
| 你东我西 | 指分手离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想当面一番错过,便如此你东我西,料想那还有再会的日子!” |
| 东挪西辏 | 挪:挪借;辏:通“凑”,聚合。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明·沈受先《三元记·归妹》:“我命运乖,粮运折,家私都准折,东挪西辏犹还缺,一女多娇,将他来抛撇。” |
| 南北东西 |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 东讨西伐 |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 东诳西骗 | 诳:欺骗,迷惑。形容到处说谎欺骗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8回:“应二哥,银子便与他,只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儿,在外边东诳西骗。” |
| 朝东暮西 | 朝:早晨。早晨在东,晚上在西。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 明·徐霖《绣襦记·闻信增悲》:“如今他在那里,朝东暮西,那有踪迹。” |
| 东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 | 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 |
| 文东武西 | 汉初叔孙通定的朝仪,文官位东,武官位西。指文武官员的排列位次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列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
| 拉东补西 | 多指欠债,借东家还西家,左支右绌 | |
| 自古东丁 | 东丁:象声词,石洞中泉水下滴的声音。比喻某件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老规矩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泉出其间,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黄鲁直题诗云:‘古人题作东丁水,自古东丁直到今。’” |
| 东投西窜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同“东奔西走”。 | |
| 东荡西游 | 荡:放浪,游荡;游:行走。指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焦赞不肯歇息,邀军校乘着月色,东荡西游。” |
| 东逃西散 | 逃:逃跑,逃亡。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东逃走,向西跑散。形容奔跑时的纷乱。也作“东奔西跑”。 | |
| 东躲西逃 |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
| 朝西暮东 | 朝:早晨。早晨在西,晚上在东。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 明·无名氏《四贤记·社会》:“朝西暮东,齐、梁、燕、宋,生涯不同。” |
| 东窜西跳 | 跳来跳去 | |
| 东砍西斫 | 指四面激战。 | |
| 东推西阻 | 推:推诿;阻:阻挠。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
| 扶东倒西 | 扶:扶持,搀扶。比喻随他人的意志转移,自己没主见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1卷:“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不全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
| 西歪东倒 | 歪:偏斜。指身不由己,倾斜不稳。也形容物体倾斜不牢固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刘郎中》:“柱肚撑肠酒力催,西歪东倒脚高低。” |
| 买东买西 | 指买各种物品。 | 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29出:“买东买西使官钱,点驴点马是买卖。” |
| 旭日东升 | 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 《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
| 失之东隅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故事 |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东张西张 |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
| 东方骑 | 指女子的如意郎君。也泛指身份煊赫者 | 唐·褚亮《烛花》诗:“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 |
| 东风射马耳 |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 东家丘 | 丘:孔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家丘”。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原从行,卒。”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
| 东西南北客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参见“东西南北人”。 |
| 付东流 | 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往常个侍衾裯,都做了付东流。” |
| 东风吹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 拆东墙补西墙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 《中国民歌资料·纳布鞋》:“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方。” |
| 高卧东山 |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 高卧东山的故事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 赴东海而死 | 赴:往,去。跳进东海淹死。形容决心很大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
| 指东骂西 | 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这一丈青气忿忿的走到后边厨下,指东骂西。” |
| 东一下西一下 | 指做事无计划。比喻行动漂忽无定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使木板子东一下,西一下,撺这一二百下子。” |
| 东扯葫芦西扯瓢 | 说话东扯西拉 | 柯蓝《浏河十八弯》:“你少东扯葫芦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发癫,想起去查账了。” |
| 东西南北人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
| 数东瓜 | 形容说话罗唆,没完没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回:“那珍哥狂荡了一日回来,正要数东瓜,道茄子,讲说打围的故事。” |
| 河东狮子吼 | 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 河东狮子吼的故事 |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 东跑西奔 | 奔:急走,跑。指到处奔波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逃难的老百姓在敌人的炮火下东跑西奔。” |
| 关东出相 |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 《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儁佚异,汝异多奇士。” |
| 东向而望 |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 《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 东隅已逝 |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 东窗计 | 指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 《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马逃来御黄屋……东窗计就通和好,鄂王赐死蕲王老。” |
| 辽东豕 | 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 >> 辽东豕的故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
|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 |
| 东风压倒西风 |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 东风压倒西风的故事 |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
| 东来紫气 |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 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
| 东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
| 无颜见江东父老 | 江东:借指家乡。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故事 | 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 东道主 |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东道主的故事 |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 东逃西窜 | 窜:逃走、乱跑。逃到东,又窜到西。到处逃窜。 | 《双凤乱鸣记》二十一出:“乱纷纷东逃西窜,闹哄哄兵荒马乱。” |
| 说东道西 |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
| 福如东海 | 南山: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 | 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故事 |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 东荡西驰 | 犹言东征西讨。 |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 |
| 东张西望 |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 东张西望的故事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
| 尽付东流 |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那缘法尽了,往时的情义尽付东流,还要变成了仇怨。” |
| 东驰西骋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同“东奔西走”。 | 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
| 东风浩荡 | 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 | 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
| 东窗事发 | 比喻阴谋已败露。 >> 东窗事发的故事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 东箭南金 |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比喻可宝贵的人才。 | 《晋书·虞潭顾众传·赞》:“顾实南金,虞惟东箭。” |
| 东风入律 | 指春风和畅,律吕调协。常用以称颂盛世。 | |
| 东方千骑 |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 东方千骑的故事 |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因篇幅关系,东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