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的成语 - 共122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皮里春秋 |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 皮里春秋的故事 |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
| 妙手回春 | 指医生医术高明。 >> 妙手回春的故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
| 着手成春 | 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 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舅逢花开,如瞻岁新。” |
| 春暖花开 |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
| 暮云春树 |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 月旦春秋 | 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 《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
| 阳春有脚 |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
| 春树暮云 |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 秋实春华 | 比喻德行和才华。 |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参见“春华秋实”。 |
| 琼岛春云 | 即琼华岛。明代北京八景之一。亦指北京十景之一。 |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积水潭》:“海子东浒有琼华岛,亦永乐间赐名。岛之阳为广寒殿,乔松古桧,烟云缭绕。京师八景有‘琼岛春云’,谓此。”明·王洪《北京八咏》有《琼岛春云》诗。明·李东阳《京都十景》诗之一有《琼岛春云》。 |
| 满面春风 | 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 宋·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
| 桃李春风 |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 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
| 满脸春风 | 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
| 万古长春 | 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
| 柳暖花春 | 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 唐·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诗:“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春二月天。” |
| 枯木逢春 |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 枯木逢春的故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
| 杏花春雨 | 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 元·虞集《风入松》词:“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
| 有女怀春 | 指少女爱慕异性。 | 《诗·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
| 如登春台 |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 《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
| 着手生春 | 见“ 著手成春 ”。 | |
| 秋月春风 |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
| 春蚕自缚 | 蚕:昆虫名;缚:缠束。像蚕作茧自缚。比喻自己束缚自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掉句文,便叫做‘痴鼠拖姜,春蚕自缚’。” |
| 青春不再 |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 | 茅盾《幻灭》:“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时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 |
| 笔底春风 |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 元·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
| 春色恼人 | 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 粉面含春 | 粉面:指女子的面庞;含:饱含,充满;春:生意,生机。比喻和颜悦色。形容女子面容和蔼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 春山八字 | 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 | 《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
| 白雪阳春 |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
| 青春难再 | 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 | 明·冯惟敏《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自古道青春难再,喜相逢笑口齐开。” |
| 有脚阳春 | 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 有脚阳春的故事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
| 春夏秋冬 | 指四季或一年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
| 春事阑珊 | 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 元·方伯成《端正好·忆别》套曲:“柳絮绵花飘瓣,又一番春事阑珊。” |
| 春蚕抽丝 | 蚕:昆虫名;抽:拔出。形容人的思绪、言谈牵扯无尽 | 陈波《漫谈聊天》:“聊起来也定会如春蚕抽丝,而总无尽意吧。” |
| 嘴上春风 | 比喻口头上的关切与安慰或是帮别人说好话 | |
| 春光如海 | 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 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不知什么地方送来蜜蜂的嗡嗡声,似乎带着花和香气;正所谓春光如海呢!” |
| 满面含春 | 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才回过头来满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这石头放在哪里?’” |
| 著手成春 | 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
| 九十春光 | 九十:90天;春光:指春天。指整个春天 | 五代·南唐·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
| 满袖春风 | 衣袖飘曳生风。形容十分得意。 | 元·张可久《水仙子》曲:“翰林风月进多才,满袖春风下玉阶。” |
| 青春两敌 | 敌:相当。两个人的年龄相当,都处于青春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1回:“妾承兄命,适事君王,妾自以为秦楚相当,青春两敌。” |
| 春归人老 | 归:回去。比喻女人青春已去,人老珠黄 |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三折:“只怕你春归人老,花残月缺,树倒根摧。” |
| 一室生春 |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 |
| 春来秋去 | 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
| 不知春秋 |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 着手回春 | 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也比喻医术高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来高一功的情况不妙,尚炯回来也许会着手回春。” |
| 春风报罢 | 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恰好春风报罢,即拟整顿行装,起身回去。” |
| 春祈秋报 | 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 | 《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 |
| 春去冬来 | 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不然,厉兵秣马,春去冬来,使贼兵疲于奔命,俟其势衰,收之未晚。” |
| 如履春冰 | 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 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退思尘忝,如履春冰。” |
| 春韭秋菘 | 韭:韭菜;菘:一种阔叶蔬菜。泛指时新菜蔬 | 《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
| 秋狝春苗 | 狝:杀;苗:为苗除害。秋天狩猎,春天为护苗而猎兽。比喻大规模扫荡敌军或盗匪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蓃夏苗,秋狝春苗。” |
| 春去夏来 |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
| 腊尽春来 |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
| 如坐春风 |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 如坐春风的故事 |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
| 漏泄春光 | 原指柳叶首先透露春天到来的信息,后比喻男女私情泄露,或秘密被察觉。 | 唐·杜甫《腊日》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 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 杏林春满 | 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 杏林春满的故事 | |
| 春风风人 | 风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 春风风人的故事 | 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
| 春暖花香 | 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 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
| 春生夏长 |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
| 行下春风望夏雨 | 行:从事;望:希望。比喻因有所施而望有所报 | 元·白仁甫《墙头马上》第四折:“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 |
| 春风风人 | 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故事 | 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汉·刘向《说苑·贵德》 |
| 吹皱一池春水 |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 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大地春回 |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
| 春秋责备贤者 | 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 |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
| 春秋无义战 |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
| 春梦无痕 |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 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 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 春寒料峭 |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
| 春秋鼎盛 | 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 | 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 |
| 春生秋杀 |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 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
| 春华秋实 |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 《后汉书》第五十二卷:“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
| 春风满面 |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 宋·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
| 春色撩人 |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
| 漏洩春光 | 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 |
| 寒木春华 |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 寒木春华的故事 | 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
| 春风夏雨 | 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 春风夏雨的故事 | 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
| 春雨如油 | 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春雨一滴滑如油。” 明·解缙《春雨》:“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
| 春花秋月 |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 春花秋月的故事 | 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春风野火 | 比喻迅猛之势。 |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
| 春露秋霜 |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
| 春笋怒发 | 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 |
| 齿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
| 春风一度 | 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 元·王实甫《四丞相高会丽春堂》第三折:“老夫为官,不如在此闲居也……到今日身无所如,想天公也有安排我处,可不道吕望严陵自千古,这便算的我春风一度。” |
| 春秋笔法 |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 春风化雨 |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
| 春和景明 |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 春光明媚 |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 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
| 春深似海 |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
| 富于春秋 | 指年少,年轻。 | 《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
| 春光漏泄 | 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 唐·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
| 春风和气 |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
| 长春不老 | 犹言长生不老。 |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各要寻几件希奇礼物上寿,祝他个长春不老。” |
| 春回大地 |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 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
| 腊尽春回 |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 唐·孙道绚《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
| 料峭春寒 |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
| 回春之术 | 回春:本指冬去春来,比喻医道高明,能治愈难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术:医术。指起死回生的医术。同“妙手回春”。 | |
| 春蛙秋蝉 |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 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
| 春晖寸草 | 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 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马耳春风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同“马耳东风”。 |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
| 回春妙手 | 妙手回春。喻人医术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复健康。 | 粤剧《关汉卿》第三场:“全靠大夫你回春妙手,我已经好了八九成。” |
| 大地回春 |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2回:“阴历初三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 |
| 春蚓秋蛇 |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
| 春风沂水 |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春风雨露 | 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 宋·王清惠《满江红·题驿壁》:“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
| 触手生春 |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 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
| 春去秋来 |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 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
| 春蛇秋蚓 |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 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
| 鸿爪春泥 | 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
| 春色满园 |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 唐·吕从庆《丰溪存稿·小园》:“小园春色丽,花发两三株。”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口角春风 |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万望口角春分,我就一步升天,点了买办差,就过的日子了。” |
| 春意盎然 |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 季羡林《难忘的一家人》:“此时宴会厅里,必然是笑声四起,春意盎然,情谊脉脉,喜气融融。” |
| 春兰秋菊 |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
| 丽藻春葩 | 比喻美妙的言谈。 | 唐·冯贽《云仙杂记·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
| 春花秋实 |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
| 春满人间 | 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 | 宋·曾巩《班春亭》诗:“山亭尝自绝浮埃,山路辉光五马来。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炉冶此中开?” |
| 春葩丽藻 | 比喻美妙的言谈。 | 唐·冯贽《云仙杂记·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
| 春山如笑 |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 春宵一刻 | 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 | 宋·苏轼《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因篇幅关系,春成语只列出前 120 个